張曉歡
摘 要:在思想品德課的課堂中,針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引入體驗式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關鍵詞:思想品德;體驗式教學;轉變觀念
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會為如何上好一堂讓孩子感興趣的思品課而感到困惑。長期以來,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習慣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看作知識的接受者,新教學理念更新不夠,教師的主體作用阻礙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學習興趣不高,缺乏自主性活動。這就導致我們在講臺上講得唾沫橫飛,學生卻在下面昏昏欲睡;學生在課堂上說得頭頭是道,課外的行為表現又是一套。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樣才能改變學生這種學習缺乏主動性,知行不相統一的現象呢?我認為思品教學只有幫助學生主動將所學知識落到實處,才算見到了效果。這就需要引入體驗式教學。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對思品教學明確指出:“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在教學中,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行為習慣。”新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學生的體驗和自我感受,強調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在于學生記住了多少道德知識,而在于學生個體對生活的體驗與實踐。因此,將體驗式教學引入思想品德課迫在眉睫。所謂體驗式教學,是指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得學生可以通過自己情感、直覺、悟性等直觀地感受認識和理解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
體驗式教學模式一般可分為五個階段,即:設計—準備—實施—成果—反思。思想品德課堂體驗式教學是課堂內的教學,可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穿插進行,也可以用一節課作為單位設計專題體驗課。思想品德課堂內體驗式教學可以設計為以下幾類:
1.解決實際問題的體驗式教學基本模式
假設情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操作要求: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體驗式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而設計的體驗式教學活動。教學中提出問題至關重要,問題可以從思想品德教學內容中提出,也可以從學生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提出。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2.模擬或表演類體驗式教學基本模式:選定教學內容—確定角色及表演—感悟思考。
操作要求:在體驗教學實施前期教師要和學生一起選定教學內容并做好表演安排。具體工作可以由學生分工協作完成,應設計出貼近生活且學生又樂意去表演的情景。這類體驗式教學應具有貼近教材、貼近學生實際的特點,教師應有選擇地進行。
3.發展情感類體驗式教學
基本模式:根據特定的情感目標創設情境—體驗情景—升華情感。
操作要求:通過活動情境的設置,激發學生活動的熱情,引導學生在體驗感悟情景的過程中達到知識認知、能力培養、情感升華的目標。
體驗式教學模式以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特點,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陶冶學生情操,發揮學生特長,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通過思想品德理想課堂內活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我們力爭達成以下三方面目標:
(1)通過體驗式教學,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使每個學生受到真正的回歸生命本體的素質教育,首先必須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要求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它將使教師在實踐中體驗更新教育觀念的重要意義,發現學生的潛能,感到終身學習的必要,從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并有利于構建新型的、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2)通過體驗式教學,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單純地接受教師知識的傳授,沒有發揮學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學生主體創造力的提高。體驗式教學的實施,將改變這種被動的、“填鴨式”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積極主動、全面開放的學習環境,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從而促進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落實。
(3)通過體驗式教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體驗式教學促使學生將課本枯燥知識的學習轉化為真實體驗式的直觀感受,從體驗和感受中提高認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對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培養合作精神與能力,并內化情感,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逐步形成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楊秀珍.初中思想品德課體驗式教學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6.
[2]李克超.初中思想品德體驗式教學的嘗試[J].新課程(下),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