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者必須通過積極有效的創新手段來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創新意識和審美能力,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關鍵詞:小學階段;美術教學;個性培養
小學階段美術課程的學習,需要考慮小學生正處于啟蒙成長階段的特點,教學者需要著重對于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進行著重培養,同時提高學生各個學科的課程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引起十分的重視。本文主要是通過對小學階段學生在學習美術布藝課程上的創新教學內容進行探討。
一、小學美術個性化培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老師對學生的美術學習有過度干預的成分
我國大部分美術教育教學的實際課堂中,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占據了課堂的主導地位,并沒有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引起重視和關注,導致學生無法在課堂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展示自己的能力。例如,在美術學習過程中,老師所布置的美術作業任務,雖然口頭表示學生可自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但實際上老師卻掌握著主動權,加入屬于老師的主觀想法和意見,這就在無形中控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在這種情況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開發和挖掘,無法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在美術學習上的天賦和能力,不利于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培養自我的個性化美術能力的表現。
2.學生各自的個性審美風格受到壓制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全面培養德、智、體、美各方面能力的最佳階段,也是個性逐漸建立的最初過程,所以,學生會不自主地在日常生活中表現自我的個性,但老師卻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所展示出來的獨特思想和個性進行主觀控制或者是扼殺,并將老師自己的見解灌輸、傳達給學生,造成學生無法將自己的審美觀點和想法表達和展露出來,壓制了學生自己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情趣。而且很多時候學生自己提出的見解或者新奇的想法也無法得到老師的認同或者肯定。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對學生審美興趣的提升是一種限制和壓制。
二、小學美術教學的個性化培養的有效策略
1.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創新學習
小學美術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在了解理論美術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從理論知識中學習如何轉化為實踐操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注重通過創新的教學手段發揮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的主體性作用,體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學生自主在美術學習中感悟和欣賞,并在自主實踐能力的過程中開發自己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學生還能在自己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及時發現操作中所出現的困難和疑難問題,并提出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解決問題。例如,在手動布貼畫的制作過程中,先對學生進行布貼畫所需要的材料、制作順序、創新理念以及制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講解介紹之后,把老師自己動手制作的布貼畫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對于布貼畫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留足充分的自我操作和制作的手工時間,讓他們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配合,對布貼畫進行制作。
2.不斷加強對學生美術審美情趣的培養
當前,小學美術教學的學習重點是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讓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利用美術中的色彩、線條以及搭配來認識大自然并鑒賞藝術,培養和構建自己的美術欣賞力,從而促進自己個性化的審美能力。與此同時,老師要對學生提出的鑒賞看法給予鼓勵和支持,掌握自己的度。比如,在《蒙娜麗莎》的鑒賞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和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對藝術作品的看法,并對學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和鼓勵,逐漸培養和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審美能力。
3.通過欣賞與品讀,培養學生的藝術細胞
小學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個性化的能力,就需要與時俱進,注重創新。那么這就要求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相互之間的欣賞和品讀。小學美術課堂的重點是讓學生在教材中認識藝術并逐漸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欣賞建立自己的審美觀。所以,老師在引導學生欣賞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穿插之前已經設計好的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并帶領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欣賞,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挖掘和開發,更好地激發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例如,在欣賞民間藝術作品“走西口送情郎”的剪紙時,可為學生點撥這幅作品的欣賞要點和亮點,然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思想情感的揣摩和感悟,并鼓勵學生進行個人想法的表達,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個性化的美術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教學的個性化培養是對當前新課改環境下的重點,老師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立有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來為學生的興趣提供條件,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莊靜.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個性培養研究[J].考試周刊,2014,12(A1):173.
[2]吳娜.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個性培養研究[J].文教資料,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