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本文以人教版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內容為例,探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本,下稱“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可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著眼點是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著力點應該是規范和引導學生的言和行,特別是行,教學的效果主要是看學生思想端正、品德改善和形成的程度,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應該是引導學生。初中思想品德主要包括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等四部分內容,除一些如受教育權、義務教育、人格尊嚴權等法律概念和基本國情、科教興國戰略、終身學習、最高理想等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有困難外,絕大部分內容學生都看得懂,至少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能學懂。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必要過多地講授和分析,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理解教材內容。教師教的重心應該放在創設適宜學生學習的教學情景上,用在改進和提高對學生的啟發引導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導既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教法。主導者,主要在導。導的形式多種多樣,導的環節靈活自如,導的內容豐富多彩:導以思維,導以方法,導以規律,導以能力,導以創新,導以興趣,導以意志,導以目標,導以理想。課程標準也明文要求,“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在合作和分享中擴展自己的經驗,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能力。”因此,引導學生思維、啟發學生思考、激勵學生實踐是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法。教是教師的職責,導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課堂教學中履行職責的主要方法。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往往導不到位、導不得法、導得過少。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知識助我成長時,為了幫助學生明確教育的含義,我設置了“你說我說大家說”的活動,要求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學科、采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的收獲。學生舉手積極、發言踴躍,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把學習的收獲和自己的變化說得非常具體和生動。但是,在深化學生對讀書意義的認識,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教育時,教師的引導就顯得乏力了。其實,讀書給學生帶來的變化,就是教育的意義或任務。同一個事情,從學生角度講是讀書,從國家、學校和社會的角度講是教育。學生讀書的意義就是教育任務或目的。教師設置的活動非常切合教學內容,也非常適合學生,就是引導不到位,造成學生對“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中介”的認識理解不到位、不深入。又如,教學黨的基本路線時,不少教師認為這個內容非常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教師也不好引導,就簡單地從出發點、目標、依據、核心內容等幾個方面不厭其煩地分析闡述,最后要求學生反復閱讀甚至背誦。其實,如果把基本國情看做是腳,那么黨的基本路線就是為這雙腳量身定做的鞋子。如果把基本國情看做是問題,那么基本路線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或辦法。如果把基本路線想象成一條線或一段路,引導學生明確和理解這條路的修路人、行路人、起點、終點、任務、目標等就非常簡單了。再如,教學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時,相當部分的教師都是采用舉例講解分析,以讓學生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其實,只要在教材三段宋體字語段前依次加上或畫出“歷史經驗”“當今形勢”和“中國發展”等三個提示語,放手讓學生閱讀這三個語段,并發揮好兩個“相關鏈接”材料的輔助作用,不用教師講授分析很多,學生就能很快地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滿堂講授分析,不引導學生、不放手學生,是思想觀念的問題。導不到位和導不得法,是業務能力的問題。導得不多,是不信任學生和對教材資源開發處理不徹底的問題。
根據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性質、課程理念,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和辦法,有效引導學生,激勵學生積極認識和體驗生活,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一、在生活中引導學生,選準教材內容切入點,設置問題情景或思維提綱或提示語引導學生,比較前后內容設計任務表格,引導學生
例如,教學七年級下冊第六課鋼鐵是這樣煉成的時,先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學習和生活實際發現和梳理自己意志薄弱的表現以完成“我的意志品質”的學習,再引導學生結合學習和學校的要求尋找鍛煉自己磨煉堅強意志的辦法、啟發學生抽象和總結自己設想的辦法以得出磨煉意志的方法,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明白磨礪意志要做到“樹立明確的目標,從細微做起,從小事做起”“善于管理自己”“主動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自己”。從教材內容看,發現自己意志薄弱的表現是難點,找到鍛煉意志的辦法是過渡,總結提升磨礪堅強意志的方法是重點,放手讓學生制訂一個目標明確的意志鍛煉計劃是對前面知識的應用和遷移。切入生活找問題,結合生活想辦法,總結辦法得方法,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所有任務都在生活情景中完成。這樣的設計和實施,就是在生活中引導學生。
“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從學科性質和理念來講,生活是教學準備的資源,是課堂教學的情景,是學生學習的對象,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是學生學習和感悟的立足點,是學生學習的落腳點。挖掘和開發好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的生活資源,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將學生引入生活,或將生活引進課堂,在生活中引導學生,建立生活課堂,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以學懂學好教材內容,體現思想品德教育的實踐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
選準教材內容切入點設置問題情景或思維提綱引導學生,是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例如,為了幫助學生掌握什么叫“受教育權”這個概念,可以從“權”這個關鍵詞切入,設置三個問題幫助學生閱讀思考:①誰的權利?②什么權利?③誰保證這項權利?然后把這三個方面融合起來,就可以比較順利而迅速地理解“受教育權”這個概念了。教師一定要善于鉆研教材,一定要學會根據教材內容、學生情況和時政素材等設置問題情景、思維提綱或提示語引導學生。教學九年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可以設置“想”“說”和“做”提示詞,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履行促進民族團結的公民義務,在想的方面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在做的方面要“尊重各方面的風俗習慣”,在說的方面要“尊重各民族的語言文字”。
設計表格引導學生,可以用在教學新內容,用在期末和中考復習。例如,復習九年級第二單元了解祖國愛我中華時,把我國的國情具體梳理和細化為基本國情、民族團結國情、國家統一國情、人口國情、環境資源國情、文化國情、優秀傳統美德國情、民族精神國情等方面,然后從具體情況、行動要求等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具體了解和掌握。這樣,以這個表格引導學生閱讀和梳理教材內容,就把整個單元的內容以表格的形式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一個整體了。
二、設計少而精的學生活動引導學生
為幫助學生直觀學習和感性理解教材內容,教師通常會設置小品表演等學生活動。受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觀念束縛和業務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響,課堂學生活動的數量偶爾過多。活動多了,每個活動所用的時間和精力必定有限,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肯定不深刻,教師對活動的挖掘肯定不深入,每個活動發揮的作用肯定不充分。所以,思想品德課堂學生活動的數量要少而精,不能多。否則學生會走馬觀花,場面看似熱鬧,實則效果不佳。所謂少,指的是活動的數量不多,活動的環節不繁,活動的內容比較典型,活動的形式靈活有效。所謂精,指教師對活動的挖掘深入,對學生的啟發到位,學生參與活動獲得了深刻的體驗,活動發揮了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啟發思維、引領思考等一箭多雕的作用。
三、精練板書內容和板書形式引導學生,精彩課堂結論引導學生
板書既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引導啟發學生的一個有效方法。例如,可以把八年級下冊知識助我成長第二部分內容“我們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的內容,簡單地板書成“受教育權”和“義務教育”兩個關鍵詞,再在“義務教育”下面加上“含義”和“特征”等詞語,這些關鍵詞構成一個簡單的內容提綱。這樣提綱式的板書,引導學生理清了主要內容及要點。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除以提綱形式設計板書內容外,還可以采用表格、知識樹等方法聯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啟發學生溝通知識聯系、構建知識體系。
相對于教材的長篇大論來講,精煉的課堂結論更能促進學生理解和記憶。例如,教學完知識助我成長后,直接以“讀書改變命運,我國大力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同學們一定要自覺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總結課堂并寄語學生。總結課堂時,一定要把課本變薄、把內容變少、引導學生把問題抓準。
總之,根據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性質和教材內容難度,引導是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法。教師應該把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作為課堂教學的根本歸宿,把引導作為主要的教的方法。教師要努力多當導師、少做講師,要善于以多種方法、渠道和形式引導學生。
參考文獻:
[1]孟知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課堂的現狀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5).
[2]陳遠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實效性的有效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