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顏
摘 要:情境圖是指新教材中反映數學課堂教學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及學習的知識內容的圖畫,主要以場景的形式來呈現學習素材,富有兒童情趣和現實意義,有利于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生活經驗,所以情境圖的出現與使用,使得數學課堂教學大變化。
關鍵詞:變化;情境圖;自主建構
一、教材情境圖賦予教學內容新氣息
“只有當學生的思維與經驗、動感、模糊判斷與興趣、情感、意志聯系在一起時,才能達到一種學習的新境界。”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圖畫,一個個生動而充滿童真的故事,這就是教材呈現給學生的情境圖,它的出現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還給學生洞察數學之景打開了一扇窗戶,給枯燥乏味的數學賦予了生命的氣息。
二、教材情境圖緣何成為教學雙刃劍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直接把圓的周長推導公式告訴學生,課后再把總結的圓周長推導過程讓學生背下來,將情境圖拋在了一邊。
教學《認識分數》一課時,教材展現的是一幅分食物的情境圖,教師應該在講述“背景”后,單刀直入,直奔主題,讓學生自主通過操作、感悟、總結,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意識,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和經歷耗在討論“到什么地方春游”“春游應該準備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應該注意什么”等題外話上,使得原本而不應該有的數學味變了,把數學學科變成了其他學科。
三、教材情境圖彰顯數學教學新風彩
1.源于情境圖,優化教學情境
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整十數乘一位數》時,教師依據教材對兩幅情境圖進行了生活化處理,向學生介紹兩只小猴子要造新房子,買來了一些木頭(出示木頭圖)。可是木頭太重,它們搬不動,這件事情讓隔壁的3頭大象知道了,于是它們就學習雷鋒,做好事。瞧!它們用長鼻子搬起木頭,多輕松呀!同學們,你能看出每頭大象搬多少嗎?怎么知道的?這樣的情境圖應用,使學生擺脫了單純為掌握計算方法而學習的思想,轉而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產生了迫切的需求,并在應用中不斷地熟練掌握知識和技能。
2.重組情境圖,加工問題情境
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一課時,例題中列舉的火車、電梯、纜車的運動和風扇、螺旋槳、鐘擺的運動雖然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但他們根據畫面很難想象出實際狀態。于是我先利用多媒體分別播放火車前進、電梯上升和纜車移動,通過這些物體的真實運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很普遍,從而具有對物體平移的感性認識。下一步采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認識旋轉。教材在安排平移、旋轉的教學活動時,充分考慮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有層次地逐漸遞進。所以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運動有什么相同點,通過觀察、想象、比較等學習活動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轉。
3.領悟情境圖,培養探究能力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創設良好的探究問題的環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能力的關鍵。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實驗教材恰恰把握住了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機會。
4.利用情境圖培養合作能力
比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按照“情境圖”的提示,指導學生理解教材提供的各種信息,明白購買的服裝有大小之分,不同身高的學生適合穿不同號碼的服裝,進行積極有效的小組合作活動。最后大家一起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比,并總結出一定的規律。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那些不善思考的學生在小集體力量的支持、幫助下,在小組學習的氛圍中不得不去思考、討論,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使組內的每個成員都樹立起集體意識,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的力量。
5.配合情境圖滲透思想教育
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時,可以這樣引入課題:演示舉世矚目的中國“神舟五號”成功升空的畫面,讓學生說出“神舟五號”發射時間是幾時?結束時,再演示“神舟五號”成功返回的畫面,讓學生說出“神舟五號”返回的時間是幾時?教師通過聯系生活中出現的振奮人心的大喜事來引出課題和收尾,這樣既能及時地讓學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奮發向上。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2]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愛的教育[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杰里·蓋爾.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