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炳剛
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將僵硬、枯燥的數學知識與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及教參,投其所好,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利用形象思維幫助記憶。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趣;而教師教之有術,教有所樂。
關鍵詞:數學;巧設情景;形象思維
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二年級(下)的教學內容。它是小學計算教學的重要部分,是今后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以下運算順序。(1)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運算。(2)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和加、減法都要先算乘法(或除法)。(3)算式里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面的。教參中告訴教師,“這些運算順序是數學中的規定,不必給學生講理由。”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強,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以上三條運算順序,學生將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容易混淆。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在教學中順應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投其所好,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利用形象思維幫助記憶。具體做法是結合實際生活,創設三個情景。編寫三個小故事。幫助學生建立模型。
一、教學沒有括號同級運算時,以加、減混合為例
我準備兩輛小轎車模型,分別貼上加號和減號。邊演示邊敘述。“一個星期天,風和日麗,小紅爸爸開著加法車,小剛爸爸開著減法車,兩家一起去郊游,穿過繁華的深南大道后,走到一條單行道上,單行道上規定只能走一輛車。是加法車先走,還是減法車先走?”通過故事設問,學生思維頓時活躍起來,七嘴八舌,爭論不休。這時,教師因勢利導,總結出誰在前,誰先走最合理。這時,出現例題1:“47-12+5”。問先算誰,學生馬上明白先算減法后算加法,因為減法在前,加法在后。如此這般,學生就很容易把握沒有括號的同級運算順序。
二、教學沒有括號不同級運算時,以乘法和加、減為例
我將加、減法裝扮成普通汽車,而乘法裝扮成特殊汽車——救護車。故事情節設置為一個人突發疾病,亟須送醫院搶救,而車道上有加法(或減法)在前,又有乘法,怎么辦?由于生活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學生明白當救護車藍燈閃動,笛聲鳴起,所有的車都要避讓,讓救護車先行,教師這時手和嘴惟妙惟肖地演示一番,幫助記憶。學生情緒高漲時,出現例題2:“6×3+50、50-6×3”。問:怎么算?學生明白應先算乘,后算加、減。除法與加、減在一起時,也是如此。解決了不同級運算的順序問題。
三、教學有括號混合運算時,又安排一個突發情景,地面
塌方
無論是普通車或特殊車,都無法行走。(即加、減、乘、除)怎么辦呢?這時,先讓學生想辦法,學生一般都能轉向空中尋求幫助。這時,教師拿出一架直升機模型,上面貼有小括號的標記,吊起加、減、乘、除任何一輛車,誰就能擺脫困境。因為直升機不受地面的影響。隨后出現例題3:“9×(3+4)和(60-18)÷6”。問:怎么算?學生明白應先算小括號。整個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在三個故事情景的幫助下愉快完成。
四、巧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設置情景引入教學分為多種形式,除了以上三個有意思的生活情境外,在本章節的教學活動中,為了集中學生學習精力,避免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出現走神現象,作為數學教學教師還應該在教學的中間階段(一般為上課時間過去15分鐘左右)針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提問檢測。設置合理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掌握練習新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設置問題情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問題的設置要具有開放性,適合學生分組討論給出幾個不同的答案,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發散性的數學思維,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全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也是班級中的一分子。其二,問題的設置要具有承上啟下的用意,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所學知識做出推理,得出最靠近正確答案的解答,獲得繼續學習的自信心。其三,問題的設置要貼近生活,使學生發現生活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得學習數學的成就感。這就要求問題中要經常用到生活用語,例如,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呢?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等。這樣學生就會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變為生活小難題
去解決,解答過程就會變得順利,所謂“不知者無畏”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教師備課時應多動腦筋,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及教參。要跳出數學教數學。把所教孩子的年齡及心理多加揣摩,設計出符合孩子心理和年齡的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趣;而教師教之有術,教有所樂。
參考文獻:
[1]翟建毅,周祥恩.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教學思考[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5(5).
[2]夏蘭花.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常見錯例分析[J].數學小靈通,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