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艷


第一環節:“1·3·3·4”課堂教學模式開篇訓練(略)
第二環節:課堂師生交流對話預設方案
1. 精選知識點:多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
2. 情境創設點
第一步:長方形內角和是多少?
第二步:正方形內角和是多少?
第三步:一般四邊形內角和是多少?
3. 新知切入點
師:大家知道六邊形的內角和嗎?
學生回答不知道.
師:你們隨便說一個多邊形,老師就可以說出它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學生質疑.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也可以做到.
4. 合作探究點
師:這節課我們共分成四大組進行合作交流.
我們先來玩個意念飛鏢的游戲,請每組派一名代表.(通過每組選派的選手)得出點與四邊形的位置關系:頂點、邊上、內部、外部.
5. 對話精彩點
請每組學生利用自己組飛鏢的位置探究四邊形內角和的規律.
6. 點撥設計點
方法一:教材探究法
連接任意一條對角線,把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
方法二:對角線法
連接兩條對角線,將四邊形分成四個三角形.
方法三:一邊取點法
在四邊形的任意一邊上取一點,連接各頂點,分割成三角形.
方法四:內部取點法
在四邊形內部任意取一點,連接各頂點,組成三角形.
方法五:外部取點法
在四邊形的外部任意取一點,連接各頂點,組成三角形.
7. 信息優化點
運用幾何畫板展示取點的動態過程,使學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8. 知識整合點
第三環節:新知檢測
“1·3·3·4”課堂教學模式課后訓練題(略).
教學反思:
結合《多邊形內角和》這一課和本班的學情,我以我校多年來開展的“1·3·3·4教學模式”為載體進行了本節課的設計.所謂“1·3·3·4教學模式”中的“1”,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新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讓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完全吻合.第一個“3”是教學流程的3個步驟,即開篇訓練——師生對話——新知檢測.第二個“3”是指教學對象的三個層面,即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知識可接受的學生、學習有余力的學生;教學內容的三個層次,即基礎性、中等性、綜合性;習題配備的三個覆蓋,即覆蓋上節知識,上節所在單元的知識,本單元之外的知識;知識驗收的三個步驟,即檢測、反饋、矯正.從而體現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的基本理念.“4”為四個保證,即知識無盲點,題型無盲區,步驟無盲分,課堂無盲生.
在本節課的開篇訓練中,我設計了8道題,其中3道針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4道針對對知識可接受的學生,還有一道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不僅覆蓋本節課的知識,還覆蓋了之前學習的平行線、三角形內角和等12個知識點,注重了知識的滾動式練習.對于扎實基礎,提升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授課后發現不足:題量有些大,應縮減.
在師生對話環節的新知切入點中,我設計了學生任意說多邊形的邊數,我回答多邊形內角和的環節,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帶著好奇心聽課,體驗獲得成功的快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合作探究點中,我設計了飛鏢游戲.學生思想從感官認知轉變為分類討論,實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角色.學生的討論是有的放矢的,因此能實現放得開并收得攏的目地.學生既進行了深度思考,又能通過思考總結出相應公式,思路清晰,有效率.
在探究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要避免某些小組成員游離于合作之外,教師還應精心策劃討論如何有效地開展,時間多長,采取何種討論方法,在討論過程中該擔當何種角色等;在小組交流過程中,學生的發言過分注重探索的結果,而忽視了探索過程的展示,有些總結性的語言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等;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較為單一,肯定不夠及時,表揚不夠熱情等.
在知識整合點中,我設計了知識結構圖.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不僅要掌握本節的知識點,還應尋找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鏈,結成知識網,并體會學習過程中的數學思想,如分類思想,轉化思想,類比思想,從一般到特殊思想,整合思想等的應用.知識結構圖可以有效地輔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整合.
在新知檢測點中,我同樣設計了8道題,并將題目分成基礎題,中等題和綜合題三個層次,以便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全方位考查,做到知識無盲點,題型無盲區.由于探究的時間較多,因此課上只完成了6道檢測題,因此也需要將題量縮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