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 “臺獨”的歷史淵源
“臺獨”,顧名思義,“臺灣獨立”。“臺獨”分子,是指一些破壞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個地區統一的人。“臺獨”分裂行徑,是指操縱反動勢力推行國家分裂、“臺灣獨立”的人和活動。
“臺獨”的出現與臺灣特殊的歷史息息相關,背后更有國際力量的支持。近年來,由于民進黨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縷縷獲勝,致使“臺獨”勢力不斷擴大,給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造成了巨大障礙。
“臺獨”勢力最早是在日本滋生發展起來的,日本軍國主義是“臺獨”組織和活動的始作俑者。
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強迫清政府割讓了臺灣全島與澎湖列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殖民統治臺灣達半個世紀之久。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按照《開羅宣言》規定,日本“竊取中國之領土”臺灣等必須歸還中國。對此,日本軍國主義者并不甘心。當時日軍中的軍國主義分子勾結臺籍漢奸分子進行“臺灣獨立”的陰謀活動,密謀建立“臺灣獨立”的地下組織。這是“臺獨”活動的發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日本帝國主義一方面與敗退臺灣的國民黨當局保持聯系,另一方面又在日本扶植廖文毅、廖文奎兄弟等人搞“臺獨”活動。因此,早期的“臺獨”可以稱之為“皇民化臺獨”。
1949年5月,廖文毅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了“臺灣民主獨立黨”,并分別于1955年9月和1956年2月成立了“臺灣共和國臨時議會”和“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廖文毅自任“大總統”。“臺灣民主獨立黨”“臺灣共和國臨時議會”和“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其實是3個招牌,一班人馬,總共30多人,大多為臺灣在日本侵占時期的漢奸、投機商、大地主等“顯貴”及其子弟。他們以當時臺灣旅居海外最多的在日本的兩萬多華僑為基礎,尤其以1952年蔣日“和平條約”以后到日本的數千名貿易商、留學生、偷渡客、應聘者為基礎,在美國及其日本右翼勢力或明或暗的支持下,進行“臺獨”活動。
廖文毅一伙鼓吹“日本殖民統治有理論”,妄圖把臺灣從祖國分離出去,通過恢復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恢復他們失去的“舊日天堂”,表現出了對日本的依附性,這種“皇民化臺獨”是“臺獨”以日本為中心階段的最大特色。
由于廖文毅的“臺獨”活動在臺灣島內沒有市場,最終通過與臺灣當局的“談判”,1965年5月廖文毅返臺,宣布放棄“臺獨”主張,從此“臺獨”勢力在日本日趨式微,60年代末其活動中心從日本轉移到了美國。
在美的“臺獨”活動最早見于1956年。這一年,在美國費城賓州大學留學的林榮勛、陳以德、盧主義(筆名李天福)3人組成“臺灣人的自由臺灣”,簡稱“三F”。“三F”在1957年解散,1958年1月又在其基礎上組成“臺灣獨立聯盟”簡稱“UFI”,以費城為總部,發行《臺灣通訊》及季刊《要求正義》。
進入60年代,由于臺灣經濟起飛,臺美經濟關系日益密切,美國發達科技的吸引力及其給予外籍人居留的方便等原因,大量的臺灣學生赴美求學,加上其他條件的作用,在美國逐漸形成了一股以留學生為基礎的新興“臺獨”勢力,并主導了60年代末之后的海外“臺獨”活動。
1970年1月1日,美、日、歐、加拿大等地的“臺獨”組織頭目在紐約宣布成立“臺灣獨立聯盟”,立刻吸引了海外“臺獨”勢力的大部分資源,很快發展成為海外“臺獨”勢力的主導力量。這一組織的成立,標志著美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了“臺獨”活動的中心。
“臺灣獨立聯盟”堅持“暴力革命”路線,但身在異域、又受到臺灣當局的嚴密控制和堅決鎮壓,根本不可能搞“民眾革命”,因此只能采取暗殺、縱火、爆炸等手段搞些恐怖活動。這種活動方式引起了美國有關方面的關注。1981年5月,美國加州司法部宣布“臺灣獨立聯盟”為暴力恐怖集團,“獨盟”被迫收斂了氣焰,但其暴力本質并未發生變化。
從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為“臺獨”在海外活動的第三個時期。它仍以美國為主要活動場所。在這個時期,“臺獨”勢力打破“臺灣獨立聯盟”一家主導的局面,呈現出多極化的現象。除“臺獨聯盟”之外,主要的“臺獨”組織有:1979年12月成立的“臺灣建國聯合陣線”、1982年成立的“臺灣人公共事務會”(簡稱“FaPa”)等。
1986年9月,臺灣反蔣“黨外”勢力突破國民黨的“黨禁”,組成“臺灣民主進步黨”,隨之而來的是民進黨內多數人的“臺獨”傾向也進一步增強。在這種背景下,海外“臺獨”勢力開始轉變戰略,采取“突破黑名單,爭取返鄉權”的活動,到1992年被譽為“臺獨教父”的彭明敏返臺,海外“臺獨”組織的主力均回到了臺灣。從此,“臺獨”活動的中心開始從海外轉到島內。
島內“臺獨”活動的發展,始于6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島內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要求民主、分權的新興“黨外”勢力逐漸形成和發展,美國對臺灣的“雙軌政策”也在不斷加強,一方面支持臺灣當局,同時也支持地方反蔣勢力,并或明或暗地支持了這種勢力對中國的某種分離傾向。
民進黨成立后,島內與海外“臺獨”勢力合流步伐加快,海外“臺獨”組織主動配合、支持島內“臺獨”的重大活動、重要政策主張,積極為島內“臺獨”勢力培養活動骨干,并就臺灣政局與“臺獨”問題交流看法,建立共識,統一行動步調。80年代末,李登輝上臺主政,大力推行“本土化”和“兩個中國”政策,對民進黨和其他政治力量表現出的“臺獨”傾向、“臺獨”政策與活動采取姑息、縱容態度,島內“臺獨”勢力進一步膨脹,影響力也相應增強。海外“臺獨”勢力也紛紛將“斗爭主戰場”轉到島內,兩股“臺獨”勢力最終合二為一。
進入21世紀,民進黨主政的8年,“臺獨”勢力加緊推行分裂活動,并不斷升級。2008年3月國民黨在臺灣地區大選中獲勝,重新成為執政黨,使得“臺獨”勢力受到控制。但并沒有停滯,暗地里仍在圖謀分裂活動。
2016年,具有“臺獨黨綱”的民進黨再次獲得執政權,“5·20”蔡英文講話模糊兩岸關系,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系開始出現危機,“臺獨”勢力必將伺機蠢動。

開羅會議公報原件。公報聲明,使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如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