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里約奧運會上,英國運動員在擅長的自行車項目中取得金牌
里約奧運會最讓人感到驚訝的是英國體育代表團的表現,他們以27枚金牌的成績超越中國隊的26枚金牌,排名金牌榜第二位。英國體育代表團從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1枚金牌,到今年里約奧運會拿到27枚金牌,20年之中這匹“黑馬”是如何崛起的?
英國體育代表團的獎牌來自于自行車、游泳、體操和賽艇等14個不同的大項。比起往屆,體操、跳水、游泳是英國隊獎牌新的增長點。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后,英國體育得到了潛能的釋放,很多項目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奧運會的“紅利”一直延續。
英國體育只靠這樣的激發是遠遠不夠的,他們的“混合型舉國體制”才是培養人才的基礎。1997年,英國提出“世界水準計劃”,按照競爭力大小來決定投入。政府通過博彩基金和財政補助,讓運動員在奧運會周期內的備戰、保障達到最好。如今,英國體育資金75%來自國家彩票,25%來自政府撥款。對于賽艇等優勢項目,投入都以千萬英鎊來計算。并且,每年英國體育協會都要對運動項目進行評估,要把錢花到正確的地方。里約奧運之前,英國政府拿出3.5億英鎊奧運資金備戰,簡單平均下來,里約奧運會拿到的每塊獎牌,英國政府都花了550萬英鎊。可以說,英國人能夠有現在的成功,是體育協會、奧委會、政府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多年積累的爆發。
(來源: 《今晚報》,2016年8月16日)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將在中國浙江杭州舉行,屆時世界主要經濟體領導人將聚首于此,討論全球經濟金融治理的重大議題。
羅馬俱樂部前秘書長、聯合國前助理秘書長馬丁·李斯稱,G20作為全球治理框架中一個新興、有創新力的重要平臺,有可能提供建設性的意見與指導,為世界發展規劃出新的道路。
中國的經濟規模和實力及其與世界經濟、金融和貿易體系的相互依存關系,決定了中國將在G20的全球治理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過去30多年里,改革開放極大地改變了中國面貌,使中國從一個貧窮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仍然保持著較快增長勢頭。這是因為中國領導人頭腦清醒,充分認識到了中國長期發展面臨的經濟、社會、環境和國際挑戰,采取了有力行動來應對,在防止破壞環境、減少貧困和不公、平衡區域發展的框架內發展經濟,積累了很多好的治理經驗。一是中國“十三五”規劃將政府主要開支集中在教育、科學研究、綠色發展和基礎設施上,這些舉措將為未來發展低碳經濟、資源節約型經濟、創新型經濟和增強競爭力奠定基礎。二是中國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將有效減少貧困和社會不公。三是具有多方參與的共同探討有關發展和風險問題的良好機制。對于一些重要問題,專家和官員可以充分發表意見,提供政策建議。例如,成立于1992年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可以為國家領導人直接提供平衡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建議。四是過去30多年的事實證明,中國制定的五年規劃和長期發展目標及相關政策等具有很大的建設性作用,有力地促進了13億多中國人過上越來越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中國在為世界提供新方法、新政策和新合作方式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提供了諸多可資借鑒的治理經驗。在G20的平臺上,中國有能力就21世紀世界發展新戰略、新道路貢獻中國方案、中國經驗,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建設一個公正、繁榮、和平的世界。
(來源:《人民日報》,2016年8月29日)

滴滴出行并購優步中國的消息在國外引發廣泛關注
近日,滴滴出行并購優步中國的消息在國外引發廣泛關注,多家國際主流媒體對此進行跟蹤報道。“當中國科技創新的新進展登上美國幾大都市報的頭版時,你就知道這個故事已成為主流。”報道稱,幾天前,《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名為《中國,而非硅谷,正處在移動(通信)技術最前沿》的文章,指出在中國使用微信和支付寶這兩款手機應用程序付款、打車和叫外賣已經普及開來。
“多年來,中國的科技企業一直被認為在‘山寨’西方創意方面表現最佳,他們鮮少因為自主創新而被外界關注。”報道指出,“但正如《紐約時報》這篇文章所指出的,在某些方面,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已經走到了美國的互聯網巨頭的前面,其他美國企業則把目光投向東方尋找靈感。”
《福布斯》雜志認為,中國贏得這場科技競賽的原因在于,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擁有“歷史悠久的創業文化、體量巨大的移動通信、互聯網市場、眾多工程技術人才和海外留學回國創業人員,以及充裕的風險投資”,這一切正在創造一個“中國的硅谷”,或者可以說中國在打造一個“土生土長的、加強版的硅谷”。“如果不認同這個觀點的話,想想中國的滴滴出行并購優步中國、總額達350億美元的那樁大生意吧。中國企業在本土市場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下一步他們將走向世界。并且,這件事情正在發生。”
文章最后寫道:“這個故事依然向前快速推進,有一點正變得越來越清晰——除了中國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市場有能力抵抗美國的科技創新領導力。”
(來源:中國日報網,2016年8月11日)
澳新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預計,到2030年,澳大利亞將出現特種技術勞工短缺,其勞動力市場將發生實質性變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澳大利亞正從礦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即從出口資源和能源向健康、教育、旅游與金融等專業性服務行業轉型。因此需要更多特殊技能的服務型人才;二是人口老齡化趨勢抬頭,預計到2030年澳大利亞20%的人口將超過65歲。據悉,澳大利亞政府正考慮在2035年把退休年齡延長到70歲。
根據這樣的發展趨勢,在接下來的15年里,澳大利亞每年勞動力的需求增幅預計在1.6%左右,而且逐年遞增。尤其在那些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比如健康養老和教育服務產業,特殊人才的缺口將越來越大。
經濟轉型會帶來許多變化。比如,澳大利亞目前高等教育面臨著如何培養更多能夠滿足服務業發展的高級人才的問題,這需要服務型企業和高校的密切配合,需要加大投入。再比如,面對服務型行業勞動力的需求和資本集約型行業的緊縮,服務領域的發展會改變收入分配格局,那些原先較低工資的服務性崗位收入會大幅提高。這將有助于縮小日益擴大的收入不平等問題。此外,資本趨利性也決定了投資方向正在發生變化。原先很多礦業投資將會轉向服務領域,一些服務型公司,包括電腦軟件和研發在內的IT企業都有機會獲得資金支持。
波士頓咨詢公司早在幾年前就曾預測,澳大利亞未來將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缺口高達230萬人,勞動力短缺將阻礙其經濟發展。目前,澳大利亞失業率不到6%,一邊是很多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另一邊則是高級服務人才供不應求。比如,近年來隨著悉尼、墨爾本等大城市房地產飛速發展,急需大批會中文的房產中介、移民律師以及會計等人才;旅游服務業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也相當緊張,澳大利亞移民局正在考慮放寬餐飲酒店業的工作簽證,以緩解當前用人壓力。
(來源:《經濟日報》,2016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