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王 勇
難忘那些“不帶槍的戰士”
文/圖_王 勇
剛收割完麥子,天氣很好。踏入國家4A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永成市陳官莊烈士陵園,就看見棵棵松柏映著晴空,翠綠翠綠的。直走過去,迎面便是一座高大的紀念碑,上面是周恩來總理的手書:淮海英雄永垂千古。資料顯示,陳官莊地區殲滅戰是淮海戰役的最后一個階段。重大的歷史事件的結束地就是在永城郊外15公里的一個叫陳官莊的村子里。


參觀者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按照路線圖,參觀完紀念館,應該去瞻仰紀念館后院的烈士公墓。當走到一位支前民工的雕塑前,驀然想起,我的外公程祥慶也是參加過淮海戰役的支前民工。今年89歲的外公,是安徽省濉溪縣百善鎮程松園子村人,每當提起抗戰中支前的事,總有說不完的話。1944年他18歲,那年冬天特別冷,外公牽著驢,佯裝小買賣人深入敵占區偵察敵情,并及時向區游擊隊匯報。剛出濉溪老縣城不久,天空就下起了鵝毛大雪,外公在寒冷而泥濘的道路上艱難地行走著,累了歇息在路邊的紅薯地,餓了吃自帶的紅薯,渴了喝地里的雪水。剛做的新鞋外公舍不得穿,揣在懷里,穿著草鞋在雪地里走了50公里才趕到雙堆集戰場。雖然天氣寒冷,身上還是有著使不完的勁。他說:“心里就一個信念,只有打倒侵略者,才能過上好日子,現在苦點累點都沒啥。”外公的一只腳在支前時落下了的病根,每逢陰天就疼痛不已,但談起那段經歷他一生無悔。他現在回憶當年支前民工的歌謠還能唱起:“誰沒有姐和妹,補襪子納鞋底,幫個游擊隊,不打倒反動派,時刻不甘心……”

陳官莊烈士陵園240度景畫

陳官莊烈士陵園
同樣感人的故事還發生在永城市演集鎮湯梁莊湯繼祥身上。淮海戰役期間,村里有10位年齡差不多大的小伙子到陳官莊戰場支前,剛結婚5天的湯繼祥主動報了名。當時,妻子拉住他的手:“村里還有很多人,就你積極!剛結婚,就不能在家多待兩天?”湯繼祥勸道:“解放軍拼死拼活地為老百姓打國民黨反動派,打地主惡霸,連命都丟掉了,你說咱能安心在家過日子嗎?分開幾天又算得了什么,等全國解放了,天天都能過上好日子。”一連47天,湯繼祥把“蜜月”丟在了戰火紛飛的支前路上。
如今85歲的湯繼祥兩鬢斑白,老伴在一年前去世。他一人在村頭蓋了兩間房,平靜地生活著。
導游介紹,1948年冬天,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闊土地上,淮海戰役鏖戰正酣。在這場以殲敵55萬人而告勝的大決戰中,中國共產黨發動了543萬民工支援前線。這支支前民工大軍共出動88萬輛小推車與30.5萬副擔架,他們是不帶槍的戰士,為前線士兵送糧食、送軍鞋,轉移傷員,誕生了無數廣為人知的前線英雄故事,想想今天的鮮花和美酒中,也有他們流過的血和汗。
(作者單位:永城市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