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裴 培 張 攀 陳景華
農網改造讓幸福觸手可及
文_本刊記者 裴 培 張 攀 陳景華
11月10日,晨光剛剛點亮西平縣盆堯鎮于營村,返鄉創業青年張奇就接到好幾個省外的訂單電話,“俺家生產的包裝材料質量好,一直供不應求,現在電壓更穩定了,機器轉得歡,生意好得很呢。”張奇說道。
得益于農網改造,過去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為全國文明村、河南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村民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記者走進該村,傾聽村民對農網改造的真實評價,感受電力給他們帶來的幸福生活。
下高速行車五分鐘就到了目的地于營村,一塊塊整齊的麥田映入眼簾,雖然天氣干燥,寒風刺骨,但綠油油的麥苗卻是青翠欲滴。
盆堯鄉供電所員工張向力告訴記者,麥田里樣式統一的小房子就是機井房和配電房。機井通電工程實施后,灌溉非常方便,拿IC卡在機井房里的計量表上刷一下,就能澆地了,電作動力,出水多,澆地快,還省錢,農民高興得不得了。
穿過麥田,走進小村,一棟棟樓房鱗次櫛比,一條條街道寬廣筆直,路兩旁的梧桐干高冠大,空氣也格外清新,記者不禁感嘆:“在村里生活比在城里舒適多了。”
和記者感受一樣,80多歲的村民李金生也沉浸在農村生活的幸福里,帶著記者參觀他家新建的250多平方米二層小樓,展示著新購置的高檔燈具和家電,高興得合不攏嘴。
“現在農民生活好了,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小樓,家用電器也是應有盡有,真是想不到。”李金生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對過去缺電的經歷印象深刻,“從前,一年到頭電壓就沒幾天正常的,家里的電燈泡十天半月就閃壞一支。”
現在不一樣了,農網改造使電能和供電可靠性大幅提高。提起近年來農網改造帶來的好處,李金生津津樂道:“現在感覺不出來俺跟城里人有啥區別。出門大馬路,回家住洋樓,閑了看電視,冷了開空調,做飯電飯煲,炒菜電磁爐,小日子過得可舒坦了。”
位于村東頭的包裝材料作坊內,機器轟鳴聲中,老板張奇用行動證明了在農村也能實現創業夢想,有了電力作保障,“一年收入30萬,一點問題都沒有”。
自2008年大學畢業,張奇就開始經營現在的生意。他說,自己從一無所有的窮學生變身大老板,農網改造功不可沒。過去電壓低,為避開用電高峰不影響居民用電,機器只能在晚上10點以后開動,生產受限,買家訂的貨常常供應不上。后來只能減少訂單,眼看著到手的買賣做不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而今,村里超載的配電變壓器和線路得到了全面改造,供電可靠性大幅提高,全天生產沒有一點問題,訂單大膽地接過來。
“公司還準備為張奇的作坊安裝一臺100千伏安的專用變壓器,讓供電能力一步到位,讓作坊的發展一路暢通。”供電員工張向力說。有了充足電力保障,張奇準備大干一場,再增加一臺多功能機器,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更大效益。
和張奇一樣,宏順塑膠廠的老板劉清合也體會到農網改造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為避開用電高峰,機器不能24小時連軸轉,總要開開停停,開一次機就損失30元,因為機器啟動的費用,一年下來沒賺反而賠了,生意做得很憋屈。而今,他再也不用為電的事情發愁,依托可靠電力,該廠年產值達到了600多萬,產品直銷省內外。
得益于農網改造帶來的充足電能,村民們紛紛返鄉創業,工業、種植業等多管齊下,于營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錢包越來越鼓了,我們的日子過得很幸福啊。”張奇的話道出了很多村民的心聲。
夜幕降臨,記者來到村文化廣場,三三兩兩的村民聚集在這里,十分熱鬧。老人散步、健身,年輕人鍛煉、聊天,婦女跳廣場舞,孩子在自由地嬉笑追逐……鏗鏘有力的音樂,炫彩奪目的燈光,節奏明快的舞蹈,干凈、寬闊、熱鬧的廣場成了村民最喜歡的地方。

線路改造 何書乾/攝
“自從廣場裝上電燈,安了音響,于營村晚上熱鬧多了,在家打牌的人少了,出來鍛煉身體的人多了,感覺越來越像城里人的生活了。”一位正在跳廣場舞的大媽高興地說。現在是廣場的“淡季”,到每年的七八月份,鄰村村民都來消暑納涼、跳舞、健身,小小的廣場能聚集五六百人,像趕集一樣,熱鬧非凡。
聽村民講,廣場還有“露天影院”的功能。逢年過節,縣文化局就組織電影放映隊到村里免費播放電影,為基層群眾送去文化大餐。每當這時廣場上人頭攢動,正在播放的電影吸引了不少周邊村民前來觀看,大家全神貫注地隨著劇情的發展沉浸在別具韻味的視覺享受中,不時爆發出陣陣笑聲,完全融入在電影帶來的無限快樂中。
廣場上、路兩旁,燈火通明,商店外LED廣告牌霓虹閃爍,夜晚的于營又亮又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