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張玉芹 師章玲
多年后,我就成了你
——鄭州供電公司帶電作業專家黃浩軍與他的徒弟們
文/圖_本刊記者 張玉芹 師章玲
“讓不會干的會干、不能干的能干,會干的勇干、勇干的精干,能做到這樣,我就是退休了,心里也踏實。”正是本著這樣的信念,現年57歲的鄭州供電公司帶電作業技術帶頭人黃浩軍,不僅在日常工作中為本公司帶出一支擁有3名高級技師、7名技師的帶電作業隊伍,而且通過技術幫扶、培訓授課等方式,為省電力公司培養出高級技師9人、技師38人。
不是教師,勝似教師。作為一名師傅,黃浩軍認真、執著,以高超的技藝、負責的態度、旺盛的精力,肩負起電網安全與技術傳承的重任,收獲了屬于自己也屬于河南電網的桃李芬芳。
8月17日,記者走近黃浩軍和他的徒弟們,近距離聆聽他們的故事。
37歲的鄭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室帶電作業班班長郭輝,一進公司就和黃浩軍師傅簽了“師帶徒”協議。“大家都說我師傅是河南電網帶電作業第一人,作為專業老大的大徒弟,我很自豪,從師傅身上扎扎實實學到了很多東西。”
“師傅是位敬業模范,工作態度始終精益求精。2008年8月,他帶領我們輸電專業的技術骨干備戰河南省送電線路運行工技能競賽,距開賽還有幾天的時候,因乘坐的公交車發生交通事故,他受了很嚴重的傷:顱骨裂縫,下嘴唇受傷,縫了8針。經醫生再三勸說,他同意了住院治療,可心還留在培訓場上。三天后,頭上裹滿紗布、只漏出一雙青腫眼睛的他執意出院,回到侯寨培訓場。不能說話,他就強忍著頭疼用筆與我們每個隊員交流,指揮大家訓練,并且利用晚上休息時間逐一對大家進行輔導,邊聽邊記錄并寫下自己的建議給隊員看。后來,我們取得了個人第一名、團體第二名的好成績。”
“2010年12月4日,師傅患闌尾炎住院。開刀后的第三天,他收到了信陽華豫電廠的技術支援請求,他們那兒的一個220千伏母聯隔離開關在檢修中因不明原因中相刀閘觸頭拉不開。刀口尚未愈合,他也不管不顧,連夜趕赴信陽進行現場勘察處理,成功消除故障,避免了華豫電廠兩臺30萬千瓦機組被迫停運和電網解裂事故的發生。”郭輝回憶道。
如今,郭輝也成為了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帶了徒弟、當了師傅。“從師傅那里,除了承接敬業與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外,我還明白了該怎樣帶好徒弟,比如要以身作則做好示范引領,對徒弟要因人而異、找準特點、放大優點,有針對性地去帶;工作中要始終堅持創新引領,師傅雖然年紀大了,但依然致力于開展技術創新,最近正在研究發明帶電作業數字化工具。”
2006年4月,省電力公司派出10名技術、技能專家趕赴周口,對周口供電公司進行技術幫扶。作為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生產技能專家,黃浩軍成為其中一員并任副組長,幫助周口公司輸電專業提升技術與管理水平。
黃浩軍的到來,讓周口公司帶電作業班員工李建銀的成長軌跡發生了重大轉折。
彼時,27歲的李建銀剛剛從營銷專業轉崗至帶電作業班。雖然名為帶電作業班,但實際上,他們并沒有開展帶電作業的技術與能力,平日里就做一些停電檢修、巡線工作。在他們的概念里,帶電作業是一項既辛苦又危險的活計,普遍有些畏懼。黃浩軍來了之后,與李建銀他們同吃同住,每天上午跟他們一起去現場干活,抽空講解帶電作業知識及技術要領,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與人生經驗,下午就對他們進行實操培訓,反復模擬、練習。
“師傅當時跟我們講了很多他自己的成長經歷。他高中畢業參軍,1980年從部隊轉業到供電公司,靠自己的努力和鉆研成為全國有名的帶電作業專家,這對我來說特別勵志。而且,幫扶期間,他每天白天培訓指導我們,晚上堅持做培訓總結及自我學習,夜里12點前沒見他休息過。后來我才知道,當時已經47歲的他正在學習電腦知識,系統掌握了PPT、EXCEL、CAD制圖等軟件的使用,并且學會了拼音輸入法。所有這些,都激勵我向他學習,希望能成為像他那樣的人。”李建銀說。
通過黃師傅的言傳身教、現場指導,加上自己的努力,李建銀很快就掌握了帶電作業技術,先后20多次成功完成110千伏和220千伏線路帶電作業。從此,帶電作業在周口公司落地開花,填補了空白。3年后,李建銀成為周口公司帶電作業班班長,省電力公司勞動模范、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陸續落入囊中,并在各種比賽中多次獲獎。2009年與2012年,李建銀還帶隊向請求幫助的禹州市供電公司、漯河供電公司提供帶電作業支援,得到兩家單位的感謝和高度評價。
后來,李建銀也擁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勞模工作室,與師傅黃浩軍的勞模工作室結成了對子,互聯互創,互相幫助,共同為全省帶電作業專業的發展及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作貢獻。
師傅就像鐵打的營盤,而徒弟就像流水的兵,一茬接一茬。如今,黃浩軍正在帶一批大學生徒弟。
為了讓輸電運檢室2011年前后入職的年輕人迅速掌握技術技能,2014年,黃浩軍帶領他們參加了省電力公司舉行的220千伏帶電作業技能比武。封閉培訓期間,身為主教練的黃浩軍制定了體能訓練計劃,每天早上5點半準時叫隊員起床,監督他們做跑步、高抬腿等體力訓練。“為了加快作業速度,黃師傅犧牲休息時間親自驅車幾百公里到外地趕制新工具,廠家加工的設備不理想,他自己拿砂輪打磨,連續7天熬夜到凌晨兩三點,中間被鐵屑擊中眼睛,導致紅腫,也不停歇。他還兼職廚師,每天親自下廚給我們做飯。”參加比武的帶電作業班員工孔泉說。
一次實訓時,由于鐵塔橫擔短空間小,地電位電工在橫擔上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位置,已經55歲的黃師傅毫不猶豫地攀爬到20多米高的鐵塔上,親身示范。年輕的隊員們都嚇壞了,一直喊:“黃師傅,趕緊下來吧!”黃浩軍擺擺手,熟練地打好腰帶說:“沒事,我是老線路工,放心吧!”下面的隊員淚眼模糊,大家都知道,黃浩軍從2013年起便患有重癥肌無力,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控制病情。
“經過3個月的集中訓練,黃師傅‘逼著’我們完成了從一名大學生到一名線路工人的轉變,上得了鐵塔、干得了帶電作業,理論和技能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感覺挺自豪的。這段經歷,也為我們后來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運維一班員工賀云鵬說。

黃浩軍(中)為徒弟們講解技術難點
編者按:在我們的員工隊伍中,有一批理論扎實、經驗豐富的能工巧匠,他們兢兢業業,出色地完成了自身工作任務。同時,他們還充分發揮師傅的作用,對青年員工言傳身教,傳承技藝,為打造“國家電網”百年老店提供堅強人才支撐。本刊記者采訪了其中幾位代表的故事,讓我們一睹他們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