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本刊記者 申利娜 張文哲 張 巖
“80后”的創新與傳承
文/圖_本刊記者 申利娜 張文哲 張 巖
“80后”,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代,在傳統理念和現代生活方式的激烈碰撞之下,“有事弟子服其勞”似乎已經是歷史文獻中的存在。當前,已經逐漸成長為骨干力量的“80后”師徒關系呈現出怎樣的創新與傳承?記者走進了兩位“80后”的生活,感受他們的師徒情懷。
黃色的小腳丫提醒著“最佳巡視路線”和“最佳觀察點”,紅色的愛心標志告訴巡視人員“此處注意事項”……在新鄉供電公司衛輝運維站,變壓器上、主控室內,隨處可見的提示圖卡提醒著每一位進站人員各種事宜。
“這就是‘目視管理法’,我們就是要讓各項工作制度、操作規程、安全要領隨時隨地‘看得到、聽得見、講得出’,就像相伴身邊的老師一樣。即便是一個新人進入,也能按照看到的一切做好各項安全措施。”“目視管理法”的首創者、衛輝運維站站長李棟說。
參加工作18年來,李棟完成了從徒弟向師傅的轉變。1998年,電力運行與檢修專業畢業的李棟,被分到了新鄉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新鄉變電站。新鄉變電站是新鄉、焦作電網的環網點,建站早、設備種類多、運行方式復雜,在新鄉公司被稱為變電運行專業的“黃埔軍校”。
“我的入門老師是袁正兵。袁師傅出了名的嚴厲,除了帶我看圖紙、認識設備之外,每天例行兩份命題操作票填寫。”談起剛入職的日子,李棟打開了話匣子,“那時候18歲,心高氣傲,覺得自己是對口專業畢業,還天天被逼著寫操作票,看著師傅批改的作業,心里多少有點不服氣。”
李棟回憶,入職一個月后的集中測試,信心滿滿的他成為“差等生”。這讓李棟明白,想要成為優等生,僅僅靠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遠遠不夠。在他的努力下,袁師傅給他的作業難度等級越來越高,而他的作業本上師傅批改的卻內容越來越少,直至袁師傅給了他一個大大的“優”,他才從袁師傅門下順利畢業。
2008年,參加工作10年的李棟調任220千伏姜公變電站副站長,也開始了“師傅”的生涯。“不為人師不知道師傅擔負著怎樣的責任。變電運行專業每天和高壓打交道,稍有差池不僅對電網影響大,也給自身安全帶來威脅。”徒弟的一聲“師傅”,讓李棟也不由自主地嚴厲起來。
他根據徒弟的特長,為徒弟制定了個性化學習方案。鄭繼勇理論知識扎實,李棟就讓他側重圖紙、資料的整理學習,讓他從內部結構了解電網運行;而鈕來超接受能力較快,李棟便讓他側重一次設備的認知,在設備巡視維護上下功夫。
2012年,隨著“運維一體化”的推進,變電站的管理模式由原來的管理單個變電站向管轄多個子站的運維模式轉變。這時,李棟又被委以重任,調至220千伏衛輝運維站任站長,管轄3座220千伏子站和兩座110千伏子站。
“任何一項變革,都有一個適應、過渡的過程。運維站的管理模式,對班組成員要求更高、更全面。”在摸索和創新中,李棟提出了“目視管理法”,并以衛輝運維站為例設計了目視看板、黃色腳丫觀察點、紅色愛心提示點等等各類提示圖卡。“以我個人的力量去帶領班組成員肯定是不夠的,‘目視管理法’就解決了這一問題,現在在衛輝運維站任何一個角落,都像有一位‘師傅’在身邊。”

李棟(右)為徒弟詳細講解高空作業警報器
就在剛剛過去的“7.9”暴雨期間,衛輝運維站值班人員楊金儒按照提示圖卡上的“汛期重點巡視內容”開展設備巡視,發現洪水即將波及到主變端子箱。楊金儒立即向調度部門匯報溝通,將負荷進行轉移,對主變進行停電,成功避免了一起主變跳閘事故。
李棟的“師帶徒”實踐模式越來越豐富,但無論如何創新,“手寫操作票”這一傳統方法一直被延續下來。“雖然利用電腦存檔模板打印操作票更方便快捷,但是通過手寫操作票可以讓員工主動思考整個操作過程,有利于員工深層次地去了解設備,更嫻熟地開展各項操作。”
初見劉溪,是一次會議同車,當時并不知她的具體工作。驚鴻一瞥中,只覺得這個女子溫婉美麗,而不停響起的電話鈴聲則透露出她專業上的“強悍”。
再見劉溪,是在周口供電公司電力設計院的辦公室中,兩臺挨著的電腦,滿桌雜亂的設計圖,一盆長勢萎靡的吊蘭,埋首其間的劉溪突兀又和諧地融入了這一片背景。
1982年出生的劉溪現任周口公司電力設計院電氣室負責人,不知詳情的人,很難將這位年輕貌美的“80后”和技術骨干聯系在一起。自2002年參加工作以來,劉溪一步步從懵懂的“小學徒”成長為人人口中稱贊的“專業大拿”,“溪姐”這個稱謂也單位中流傳開來。
“其實,我剛畢業參加工作時,總有無從下手的感覺。我現在的成績,和工作以來一直遇到好師傅分不開。”談起工作,劉溪不禁回憶起剛踏入電力行業時的自己。
2003年,劉溪被分入繼電保護班組。鄭州大學的高材生在面對一張張二次保護接線圖時蒙了,這些怎么和學校學的東西不一樣?好勝心強的劉溪立刻抱著圖紙去問師傅。“當時帶我的師傅是李向麗,她和別人不一樣,不會一點一點地對著圖紙給你講,而是稍稍點撥后就讓你自己照著圖紙去測線路、找問題。然后我就一根根線路測過去,發現問題或者遇到不懂的地方了,再去問師傅。”對于愛動腦、肯思考的劉溪來說,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她如魚得水,啟發式的教學遇到愛較真兒的姑娘,一個個端子排、一屏屏保護壓板也變得可愛起來。
勤學、好問,良師、益友,二次保護專業出師往往需要三到五年時間,而劉溪有了這些“法寶”護航,一年半以后就開始獨立作業,成為繼電保護班的骨干。
2006年,劉溪懷孕了,新生命的到來使她不能再去作業現場。這時,已經調到周口公司生產技術部的師傅李向麗給她打來電話:“你這么好的專業技術在家閑著可惜了,要不要接個線路保護技改的工程設計?”原來,聽到愛徒懷孕只能坐辦公室,李向麗怕她長時間不下現場,好不容易掌握的專業知識會變得生疏,就把手邊的一項設計介紹給了她。
做不做?沒有糾結太久,劉溪的好奇心好勝心就說服了自己。忍著孕期不適,劉溪查設計資料、查保護原圖,再結合自己幾年來的實際工作經驗,從懷疑自己腦子不夠用、一看圖就頭暈,再到成功設計出圖紙,劉溪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220千伏薛淮、川淮兩條線路的保護設計工作,邁進了電力設計的大門。

劉溪(右)為徒弟講解設計流程
周口公司電力設計院起步晚、規模小,發現劉溪這個二次電氣設計人才后,設計院領導多次“挖墻腳”,終于把劉溪從繼電保護班請到了設計院。新崗位、新工作,劉溪來到設計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拜師,學負荷分析、設備選型、可研報告,從立項到施工,劉溪在老師傅的幫助下摸著石頭過河,認真鉆研,穩扎穩打。萬丈高樓平地起,劉溪逐漸從學徒成長為電氣設計專業上的師傅,成為大家交口稱贊的“溪姐”。
現在,劉溪手下也帶著徒弟,教徒方法也是一脈相承的“啟發式教學”。“我會給他們一些做好的設計,大致講一講基本原理,讓他們自己去看去學,遇到看不懂想不明白的就來問。其實,教學相長,學無止境,有時看著是我輔導他們,但同時我對設計的理解也會更加透徹,從徒弟們身上我也學到很多。”
任立新是劉溪最新收的徒弟,這個活潑愛笑的姑娘是個“話匣子”:“溪姐技術好、顏值高、脾氣更好,是我的偶像!”
任立新這樣說,是有故事的。110千伏肖洼變電站擴建設計是她負責的第一個110千伏項目,由于業務不熟練,二次電纜的調配出了問題。劉溪了解情況后,沒有責問批評,匆匆從孩子的“方特圓夢”路上返回,憑借自己出色的二次保護知識,根據已到貨的電纜重新調整了設計圖紙。
“每次想到這件事,我就覺得特內疚。溪姐平時工作忙,好不容易抽出時間陪孩子去鄭州玩,還被我一個電話攪黃了,但她也沒有怪我一句……”
看著弟子垂下的眼睛,劉溪不禁笑了:“那是因為我的師傅也是這樣對我的,錯誤犯下的時候,不用批評我們就已經知錯了。師傅要做的,就是給徒弟講清楚哪里錯、為什么錯,只要避免再次犯錯,師傅的力氣就沒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