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族周 胡希軍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石堰坪吊腳樓建筑空間解析與居住文化研究
邱族周 胡希軍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吊腳樓作為湘西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因其木制構造、雕刻藝術及代表文化的多樣性而頗具研究價值。本文以石堰坪地區作為考察對象,通過對這一地區吊腳樓的建筑空間以及居住的文化進行研究與分析。文章根據實地調研總結石堰坪吊腳樓的建筑類型,分析其建筑的空間形態特征、造型特色及其民居裝飾表現,并結合石堰坪地區的地域環境及文化背景對其居住文化進行解析,最后探討石堰坪吊腳樓建筑在當代環境的演變中所遭遇的系列問題,并針對性對該區域居住文化保護、發展、可持續做相應的規劃。關鍵詞:石堰坪;吊腳樓;建筑空間;居住文化
石堰坪吊腳樓建于清代、民國時期,建筑格局為組合式吊腳樓群,其吊腳樓構造高低錯落,形式多樣,別具一格,有“7”字形、“山”字形、“一”字形等造型。村寨里的土家人長期生活在山區中,過著早耕晚息、和睦相處的生活,土家人的草龍燈、糊倉、揚叉舞、存籠舞等傳統民俗活動奪人眼球。吊腳樓的形成和發展是土家族認識并利用改造自然過程中智慧的結晶。吊腳樓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結構優美,造型美觀,布局合理,自然和諧;其裝飾形式多樣,技藝精湛,寓意深刻,是湘西建筑領域的一朵奇葩(圖1)。
石堰坪吊腳樓建筑形式中,最常見的便是單吊式,當地人以“一頭吊”或“鑰匙頭”來形容這種樣式[1]。它通常是指正屋的一邊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圖2)。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雙吊式,通常也被稱為“雙頭吊”或“撮箕頭”式樣,它是單吊式的衍生與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下面也采用木柱相撐,單吊式和雙吊式在石堰坪的同時出現,也驗證了它們的形成并不是地域原因,主要因地塊條件、屋主家庭條件和生活所需而定。
除此之外,四合水式吊腳樓也是經由雙吊式發展而來的[2]。它的特點是在保持雙吊式吊腳樓形式特點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將房屋上部連成一體從而形成一個圍合的四邊形(圖3)。吊腳樓兩廂房的樓下即是大門,通過幾步石階之后方可進入正屋;而二屋吊式吊腳樓則是在傳統吊腳樓基礎上再加一層,其建筑形式單吊雙吊均可采用;平地起吊式則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吊腳樓,其雖然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選擇將正屋建在平壩上,不采用吊腳支撐,卻在廂房設計上將之抬起,通過木柱支撐,控制其所落地面與正屋地基保持平衡和對齊,從而使廂房高于正屋[3]。
石堰坪吊腳樓的空間布局形態可大致分為組團式、線性及點狀三種形式,而這三種形態的生成與其地貌特征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地勢平坦之處,當地居民呈聚居狀分布從而形成組團式分布;沿河道、公路及地勢等高線從而形成了線狀分布;而點狀吊腳樓則相對分散地點綴在優美的山水間,與周邊田園風光達到完美的統一。文章從吊腳樓的建筑外部空間特征與內部空間特征分別進行闡述。

圖1 石堰坪村
2.1 外部空間特征
石堰坪吊腳樓建筑的整體造型風格比較靈活、考究,并融合了當地的文化特征、風俗習慣。吊腳樓整體外觀可以拆分為三角形與長方形,長方形在視覺外觀上給人以穩定而莊重之感,體現出建筑寧靜而穩重的外在需求,與石堰坪優美的田園風光相呼應,表現出石堰坪山川的挺拔健勁之美。吊腳樓的修建,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適應自然的結果,之所以采取吊腳結構,是土家族先民為了隔絕地表濕氣及躲避山林間毒蟲猛獸而創造的。二層采取出挑以及屋面出檐的構造難免會在視覺上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從而使建筑產生不穩定感,但正屋的相互連接在增大整體建筑的接地面積的同時,使整個建筑物輕重協調,富有節奏感。

圖2 單吊式

圖3 四合水式

圖4 穿斗式結構
土家族吊腳樓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特色民居建筑中的代表,依山而建的建筑原理擺脫了建筑二維發展的局限性,極大地節約了寶貴資源。因此,石堰坪吊腳樓從整體布局分析,可視為不規則彈性群落,空間布局形態可大致分為組團式、線性及點狀三種形式(圖1),這些分布規律無不體現著古人師法自然,借景寓意的建筑哲學,使得石堰坪吊腳樓建筑外觀與當地原生態的山水田園景觀交相呼應[4]。
石堰坪吊腳樓群作為該地區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吊腳樓群,是中國建筑歷史上集技術美、藝術美及功能美為一體的典范,其主要體現在吊腳樓的功能性、外觀性、結構性三個方面[5]。從功能性來說,石堰坪吊腳樓作為湘西地區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標志,在滿足當地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時,從建筑外觀的動植物、幾何紋樣的雕刻圖案乃至詩詞文字等方面,也可以看出其充分滿足了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從外觀性來說,石堰坪吊腳樓所具有的建筑形態、建筑色彩都是當地民俗文化的物質反應,其別致的藝術特色既點綴了石堰坪高山小盆地的自然美景,它們之間又通過互相映襯也使得整個石堰坪古村落更具豐厚的地域特征與文化內涵[6];從結構性來說,土家吊腳樓博采我國木構建筑穿斗式、抬梁式優點,具美觀、堅固、實用于一體,整個構架,均以榫穿卯相連,無釘無栓(圖4-5),實現了外觀性與功能性的完美統一[7]。因此,石堰坪吊腳樓群對中國南方民居建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2.2 內部空間特征
建筑的核心內容是其內部空間,內部空間的產生是人們利用建筑材料及技術手段從特定的空間中隔離產生的。石堰坪吊腳樓在其內部空間的處理上力求因勢利導,在滿足日常生活的基礎上將內部空間合理分區,按照一定的空間流線可將其內部大致分為堂屋、廂房、底層及走廊[8]。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這種空間劃分而建造的吊腳樓節省用料,大多數吊腳樓的柱、梁都呈細長狀,但又十分牢固。
(1)堂屋
吊腳樓的設計通常因地制宜,沿山川坡地而建,因此堂屋作為落地而建的部分便成為吊腳樓最核心的空間。堂屋在室內空間中承擔著公共性的會客空間作用,所以其層高較大,空間寬敞,石堰坪吊腳樓的設計通常需由堂屋經過鋪堂方能進入臥室。臥室作為建筑空間內部的次要空間,較注意私密性設計,通過這種空間規劃,從而力求空間層次分明清晰,功能完整。
(2)廂房
吊腳樓獨特的結構設計造就了特征鮮明的廂房空間,廂房是由吊腳支撐樓板、垂柱支撐走欄架空而成,通過將吊腳設置成不同高度從而適應地勢的高差,同時還能夠通風驅濕、隔離蟲害。其與堂屋分隔,私密性更強,因而多作兒女臥室,遇有紅白喜事,也做客房之用。
(3)底層支座空間
廂房底部被架空的支座空間,可用作牲畜欄,也可用作堆放農具,僅僅高兩米左右。空間結構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建筑結構,很好地體現了湘西少數民族“山地”文化的特征。
(4)走欄
是吊腳樓特有的建筑特征,由垂柱支撐,通常是正面和內側有,不過也存在一些只有正面或三面有的。走欄使得建筑形態更加富有韻味,是室外活動的理想空間。
石堰坪吊腳樓的形成和發展是當地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改造利用[9]。石堰坪地處湖南山區,生活貧苦,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較少,因而基本上仍保持著原生態的生活模式,使得傳統村落的固有文化得到相對的保護。在傳統的建筑文化中,人們認為自然不是一個獨立于人外的認識客體,而是與人水乳交融的有機整體;人是宇宙自然的有機成分,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因此透過石堰坪吊腳樓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外部形態還是內部結構,都呈現出恰到好處的比例關系和分層次的有序變化的對稱,具有靜中見動,動中趨向統一的靈巧多變的局部和整體的均衡感,這種動態性多層次的高水平對稱均衡,把吊腳樓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態,顯示出超越、雅韻和流暢的形體風格,具有超越視覺的特異品質[10]。
石堰坪村是土家族村落景觀及民俗文化保存都相對完整的村落,然而日益迅猛的現代化進程影響了古村落的相對平衡發展,因此要客觀分析石堰坪在自身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
4.1 吊腳樓傳統民居在自發演變中面臨的問題
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始終認為人與建筑及自然三者間的關系應是和諧統一的,因而石堰坪吊腳樓從建筑選址到房屋布局,采取的都是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適應方法,并創造出相對舒適、綠色、低能耗的室內外環境[11]。石堰坪吊腳樓的形態具有地域性,建筑從產生到發展到成熟再到改良,都與其地理位置、材料選取、氣候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吊腳樓的可持續的發展思考,應該深刻認識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對當地農耕文明的影響,從根源上解決石堰坪吊腳樓的繼承與發展,而不僅僅停留在對吊腳樓的翻新與改建,反思如何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沖的環境下怎樣繼承和發揚和諧的人居環境[12]。

圖5 榫卯結構欄桿

圖6 我國城市化進展

圖7 我國城鎮化率
4.2 吊腳樓傳統民居可持續發展途徑
隨著工業革命后物質生產力的急速提高,人們經濟能力與物質生活條件日益改善,但我們也要注意在物質文明提升的同時,人們的精神文明及文化保護意識并未隨之得到相應的提高(如圖6、7),而且隨著各地區交流的逐步增多,較為偏僻的古村落及古建筑都逐漸荒廢[13]。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對沖下,人們開始意識到傳統民居對現代生活的重要性和古建筑對傳統文化及民居風俗的承載性,因而人們開始對建筑中的人文關懷進行反思,呼吁要尋回被現代建筑疏遠或拋棄的溫馨家園,并提出“詩意化棲居”的口號。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緩解人與自然的矛盾,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與自然資源消耗的矛盾[14],在全社會都注重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土家族特色的吊腳樓建筑的保護與開發顯得更為重要,對石堰坪古村落居住文化保護、發展的具體實施方式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建筑空間內部結構的優化
石堰坪吊腳樓立足于自然,依賴于地域環境,并在古村落豐富的物產資源的基礎上就地取材,利用當地木材發展出形式豐富的外觀形態。因此,在材料的運用上要因地制宜,根據選材的物理特性針對性地加以利用,從而使得建設階段不會對當地生態系統進行破壞,更加長期有效地維持當地的生態環境。經過上千年的自然進化后,累積了豐富的結構構筑經驗,在不改變吊腳樓原有特色結構的基礎上,對內部空間的結構構造加以優化,利用現代化手段來彌補原有功能上的不足。
(2)注重原有物質文化的原真性保護
關心與尊重自然環境,對場地給予充分的考慮,包括定位、布局、氣候等因素,同時注重吊腳樓的開放性與自然性的結合。本著文化保護與生態保護同時進行的基本原則,對石堰坪古村落的特色民俗與生態系統充分保護,一方面要注重對其原有物質文化的原真性保護,另一方面也要利用現代化技術對當地生態系統進行穩固與修復,從生態視角上實現當地文化、生態與產業的相融合。
(3)從科學的角度進行綜合優化
結合石堰坪古村落傳統農耕文明的優勢,在復雜與多變的生態環境下,對整體進行綜合考察、分析,在政府政策的鼓勵下,從科學的角度對其作出綜合優化,從而發展政府鼓勵、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生態農業之路,提高古村落的經濟實力,間接保護好石堰坪吊腳樓。注重當地特色民俗旅游的開發,依托石堰坪的山水資源、民俗文化,開發具有明顯旅游標志的旅游項目,將石堰坪吊腳樓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吊腳樓群,改保護為利用,從而真正促進石堰坪古村落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石堰坪吊腳樓為了結合地形布局,因此建筑朝向并不固定,在造型上更是集建筑、繪畫、雕刻藝術于一體,完美地體現出吊腳樓的美觀、堅固和實用的特色民居建筑。作為一種物質文化遺產,其實也承載著湘西土家族的非物質文化,因此需要研究其建筑特征從而更好地理解當地文化。吊腳樓傳統民居的聚落格局、建筑體態、營造方法等,都是在長期的進化和演變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建筑經驗,通過總結與歸納這些經驗,將吊腳樓的建筑形式以現代手法進行再設計,對吊腳樓的發展與傳承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楊昌鑫.土家族風俗志[M].北京: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89: 72-83.
[2]株世學.土家族吊腳樓的源流、構造及功能[J].民族論壇, 1994(1): 160-162.
[3]胡炳章.論土家族居住文化中的空間價值觀念[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 社科版, 1995(1): 32-36.
[4]李曉峰,譚剛毅.中國民居建筑叢書:兩湖民居[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02-136.
[5]孫大章.中國古代建筑史: 第五卷:清代建筑[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01-236.
[6]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M].北京: 科學出版, 2007: 125-128.
[7]董黎.鄂南傳統民居的建筑空間解析與居住文化研究[D].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 2013.
[8]李立. 江南地區鄉村聚落形態的演變[D]. 南京: 東南大學, 2006.
[9]鄒德儂, 劉叢紅, 趙建波. 中國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 建筑學報, 2002(5): 43-47.
[10]張大玉, 歐陽文. 傳統村鎮聚落環境中人之行為活動與場所的分析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 1999(1):11-22.
[11]李賀楠. 中國古代傳統村落區域分布與形態變遷規律性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學, 2006.
[12]任華.簡論可持續發展中人與自然的統一[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2008(9): 63-66.
[13]鄒宏霞.對湖南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5(6):30-33.
[14]曲福田.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政策選擇[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1: 168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XGL027),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風景園林學)(林人發[2016]21號)資助。
邱族周(1976-),男,講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博士研究生。E-mail:2811358@qq.com
胡希軍(1964-),男,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
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