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嘉
高職思政教育應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
洪嘉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出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對思政教育進行創新與改革也是大勢所趨。如今高職生面臨的社會矛盾較多,就業形勢也比較嚴峻,在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是很有必要的,這可以很好地解決大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難度較高,不僅是因為高職院校管理者普遍思想認知偏頗,還由于現代的信息化網絡傳遞了大量雜亂的信息,導致高職院校無法確定自己的定位。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本應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從而讓學生對教學有一種代入感,提高教學效果。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大部分的教師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這種高高在上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降低教學效率。高職生的身心發育還沒有完全成熟,人生觀和世界觀還不成熟,來自學業和社會上的壓力很容易讓高職生迷失自我,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有些教師不能正確地分析出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從而無法作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導致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損害。這些原因都影響了我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發展。
2.1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在高職院校中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方面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教師還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問題,正確進行引導,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質。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很高的專業技能水平,還要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學生即將步入社會,面臨著來自社會的各種各樣的挑戰,對各種不良事物的抵抗能力也比較弱,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地認知來自社會的誘惑,還要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予以解決。教師要盡量平易近人地學會和學生做朋友,這樣才能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思想、心里現狀,輔導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2.2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當今社會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十分密切,因此高職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了許多國家的風俗文化和思想價值道德觀念,這對學生來說既有好處也有壞處。不同的國家對事物的理解和定義是不同的,學生長時間接觸這些不同的觀念和意識,難免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思想價值道德觀,使學生擁有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健康地成長為社會與國家的棟梁。
3.1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礎和動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參照以下兩種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率。
(1)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體作用,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教師在教學當中,要善于發揮課堂的主體作用,建立一套完善的課前、課中與課后體系。具體來說,課堂分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第一課堂指的是正常的教學課堂,教師可以在第一課堂中對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進行系統地分析和講解,第二課堂指的是課下的講座、座談會、班會等,可以邀請知名的專家和教授開展專題講座,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為了緊跟時代的腳步,教師必須改變以往保密、隱私的心理教育,公開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并開展討論、辯論、社會實踐等活動來引起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質。
(2)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做到“對癥下藥”。近幾年,出現心理問題的高職生越來越多,歸根結底就是教師不能正確地發現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從而無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級、生活經歷來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全面地分析,從而提出正確的解決辦法。例如,對剛進入學校的學生應進行愛國與學習方面的教育,從而幫助學生養成學習的良好習慣,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對快要畢業的學生則要進行就業知識培訓與心理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地職業道德素質。
3.2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
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可以很好地對人文教育進行延伸,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理解,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方式,有效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結合起來。
(1)對學生的個性采取包容的態度,找準個性與社會需求的平衡點。教師能否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將學生培養成一個社會需要的人才,是衡量一名教師思政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愛好,教師在思政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否則就會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抗拒思政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個性和愛好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從而保證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思政教學當中。
(2)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幫助是思政教育最基本的教學手段,但是長期的教育幫助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盡量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自己進行學習和探索。比如,結合教學內容分小組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社會調查,分工合作完成調查報告并講解展示;對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的學生予以幫助,設立勤工儉學崗位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校的溫暖,避免心理問題的出現。
3.3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任何教學都需要實踐活動的支持,思政教育也不例外,大部分高職學生缺少社會經驗,很容易產生不正確地思想價值觀念,教師應經常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經歷。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社會實踐帶領學生參觀和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場所或者社區服務中心,從而讓學生了解社會、職場,面對現實,提升自身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通過服務幫助他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愛心。
4.1培養心理健康向上的學生
思政教育不僅僅傳授給學生知識,還引導學生培養面對逆境敢于迎難而上,永不言敗的優秀品質,這種積極向上的品質不僅能讓學生不斷地向著目標努力,還能逐漸影響學生周圍的人,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
4.2建立和諧社會
作為社會未來的接班人,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決定了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可以很好地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性格態度,如果人人如此,一定能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4.3加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學校的教育對學生至關重要。在高職教育中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筆者經過長期的實踐,發現思政教育中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它不僅能帶給學生專業課程學不到的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與心理健康素質,幫助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成長。因此,高職院校應在日常思政教學中加強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積極對思想政治教學體系進行改革,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幫助的人。
(作者單位:寧夏建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