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文化生態視閾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
白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處于社會大的文化生態之中,也必然要緊緊圍繞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文化。因此,作為黨的理論和政策宣傳的主陣地,思政課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的確應該緊緊圍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此實現學生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接受和認同,引領高校主流文化的繁榮發展。但是,這并不是高校思政課唯一的教育功能。面對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我國社會文化生態正經歷著多元重構。從傳統反思到現代融合,從中國視角到面向世界的和諧共存,從文化繼承到文化創新,社會大的文化生態正在改變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理念和思維。高校思政課應實現政治性、社會性和文化性的融合,立足文化生態的生存土壤,吸收多元文化資源、通過實踐教學的設計和實施,將文化內化為素質,將學生培養為有職場適應力的社會人,有精神追求的文化人。
《易·賁卦》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化成”即“文治與教化”。可見,文化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傳播文化并促進文化的發展。高校思政課不可能離開社會大的文化生態而獨立存在,文化制約和影響著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文化屬性和文化訴求。
1.受教育者的文化訴求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文化水平隨之提升,社會大的文化生態正進行著前所未有地融合與時代變革。加之,信息化的發展,不同種類的文化以絢麗多彩的表現形式吸引著當代大學生。思政課堂已經不是學生獲取人文知識和政治理論的唯一途徑,單純乏味的知識講授已經動搖了學生對思政課的權威性認識。為此,高校思政課要積極拓展實踐課教學,寓教于樂,寓教于行。實踐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要充分考慮到受教育者的文化訴求,吸收新型文化資源,拓寬獲得文化資源的渠道,探索實踐課教學新穎的文化形式,以此滿足學生的文化訴求,從而實現文化生態系統的教育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平衡訴求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大的環境下實施的。實踐教學的有序開展得益于教育文化生態的穩定與平衡。
第一,文化多樣性是文化生態平衡的基礎。
格里芬認為:“文化形態的多樣化是文化生態系統生命力和活力的表現,不同形態的文化作為文化物種鏈上必要的一環,各有自己的位置,彼此關聯,保持著文化生態的整體平衡。”高校思政課死板的政治教條,割斷了政治文化與其他文化的聯系,思政課教學在總體上表現為政治性與文化性的分離。在教學中,沒有將代表人類文明的文化成果科學地運用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因缺乏多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失去平衡,進而使實踐教學缺乏良好的教育環境支持。
第二,文化創新性是文化生態平衡的必要條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系統在動態發展中保持平衡。因此,保持文化創新性是維持文化生態平衡的必要條件。文化創新必須基于實踐,在勞動中培養人才,在勞動中有所創造。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而不斷挖掘實踐教學的文化資源、不斷拓展實踐教學的形式其本身也是文化創新的表現。高校思想課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支撐和強大的事實依據,對學生進行文化化人。理論課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進行理論研究,從文化源頭上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一)文化生態視閾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設計
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既是《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要求,也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在文化生態的視角下設計思政課實踐教學,首先要明確實踐教學所要達到的培養目標。
1.思政課實踐教學培養目標
首先,可以將思政課實踐教學培養對象,即文化人(廣義文化角度)分為政治人、社會人、文化人(狹義文化角度),接下來分別闡述三類培養對象所針對的不同的培養目標。在思政課實踐教學培養目標上,政治人的培養目標是使其掌握一定的政治理論,堅持政治信仰,并堅定踐行社會主義主導文化;對于社會人而言,要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這就需要培養社會人的職業素質,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力;從文化人(狹義)角度來說,提高他們的文化鑒賞、辨別、創新能力尤為重要。
從文化生態的視角來看,總的來說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就是要培養適應社會大的文化生態發展的文化人;從具體的教育功能來看,思政課實踐教學培養目標是幫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政治人、社會人和文化人。政治人的培養目標是高校思政課獨特的教育功能決定的。高校思政課,即便是實踐教學也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導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植根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土壤,完成政治人的教育。
面對全球文化大發展多融合的趨勢,高校思政課要適應大的文化生態的要求,在培養政治人的同時培養有職業競爭力的社會人和全面發展的文化人。思政課實踐教學融入一系列社會文化和大眾文化,探索多種文化形式,提高學生對不同風格文化的鑒賞力,提升學生的文化創造力,通過文化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潛在知識以及職業技能,從而提高人的總體素質。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系統中的文化單位,三個培養目標是互相影響的。
政治人的培養目標旨在引導學生認識社會,做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之才。吸收社會多元文化,在提升職業素質與社會適應力的基礎上更加深刻地領悟唯有把握國家發展的脈搏,才能融入時代的步伐,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2.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化設計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培養政治人、社會人和文化人,要將知識內化為品質與素養,就必然要在教學過程中將知行統一。科學理論只有回歸實踐,才能最終上升為學生的意志和品格。通過實踐教學,積極尋求外部灌輸與自我體驗間的最佳結合點,在認知與實踐的共振中提升學生整體的文化素養。
思政課實踐教學應順應文化生態的開放性規律,在高校文化生態和社會文化生態與企業文化生態的互相影響和能量、信息的流動中設計實施項目化實踐教學。通過項目化設計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拓展多元文化平臺,以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實現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項目化教學是以項目為載體,以項目任務為核心,選擇項目內容,組織項目實施,并分享項目成果的教學模式。根據政治人、社會人、文化人的培養目標,下面分別介紹相應的項目設計,相同的是在項目設計中均可以選擇5-8人為一項目小組成員參與項目實驗培養。
在政治人的培養項目上,要切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可以進行中國國家形象LOGO設計、紅歌歌會的演唱與創作等;對于社會人而言,可以進行橋梁設計匯報,或者化身守護天使等,即要選擇與專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的項目,從而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在文化人(狹義)方面,可以設計如變廢為寶競賽、中華美德微電影制作等項目,以作品、微電影展示的方式呈現出來,宣揚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緊密結合。
高校思政課項目化實踐教學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的系統中運行。鑒于文化生態的開放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與企業文化生態和社會文化生態相互影響,每一種文化生態內部各個文化要素也都會受到其他文化生態的影響。因此,構建豐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環境是思政課項目化實踐教學運行的環境保障。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環境的構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環境由校園文化生態環境和企業文化生態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生態環境的因子共同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環境的建設首先要融入企業精神和職業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實踐課教學中,通過項目設計和實施,學生在實踐中錘煉實踐品格,提升職業內涵。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大學教育,要注重吸收人類歷史上所有的先進文化。要想提升職業人整體的文化素養,就要以最先進的文化鼓舞人、感召人。多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態環境為思政課實踐教育提供大量的文化資源,同時也為實踐課項目化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文化平臺和文化媒介。
2.崇尚科技和文化創新的社團建設
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生力軍的作用,同時它也是思政課實踐教學項目化實施的組織者之一。實踐課教學不可能只停留在課堂上,延伸到課堂之外的部分可以由學生社團組織和監督。學生社團能否擔當起實踐教學項目化實施的組織者關鍵要看社團的核心精神能否促進科技和文化的創新。崇尚科技和文化創新是社會大的文化生態對職業人的要求。社團建設以崇尚科技為精神引領,吸納校園科技創新的愛好者和技術人員,這些人員能夠對實踐教學項目的實施提供技術指導。文化創新的理念使社團能夠帶領廣大實踐者學習和領會多元文化,通過讀書會、社會調研、大學生創業大賽、大學生挑戰杯等多元形式將學生的項目成果得到展示和交流,激發了學生實踐的熱情。學生社團為單位的校際合作和校企交流,有利于在實踐教學項目化實施過程中吸納企業和社會文化資源,打破教學空間的封閉性,實現了文化開放和融通。
3.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架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始終,通過實踐教學,在課堂上、在校園中乃至在社會上都要積極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思政課實踐教學依照教學空間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實踐教學形式。1.課題實踐教學;2.校園實踐教學;3.社會實踐教學。這三種形式有機結合,形成互動的實踐教學模式。
課堂實踐教學是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以領會所學知識點。為了融合更多的文化資源,在課堂實踐中,可以采取兩種主要方式:第一,微課組合拳。將課程以10—15分鐘為單元,每一個微課單元從問題開始,讓學生通過討論以不同的文化角度來解答。下一個微課單元的問題更加深入,形成了剝筍式的思考體系。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方式是多元的,藝術設計、詩歌朗誦、小組匯報、微電影制作等。第二,嵌入式課堂。將上一次課預先讓學生準備好的實踐項目成果嵌入到當堂課中,將學生實踐項目展示嵌入到教師的授課體系之中,并與當堂理論講授有機結合。
校園實踐教學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校園范圍內的延伸。它的主要組織形式是由學生社團來組織和監督,同樣采取項目化的教學方式。思政課教學單位要領導學生社團開發穩定的實踐項目,比如讀書會、參觀日、普法日、模擬法庭、校園情景劇等。在開發這些實踐項目時要充分考慮社會大的生態文化對思政教育產生的影響,有意識地抵御不良文化的入侵,強化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
社會實踐教學是在思政課教師的組織之下,按照實踐項目化實施的具體要求,深入社會進行社會實踐比如調查研究、合作創新、志愿者服務、訪談訪學等。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的開展是最難的一塊兒,項目的設計必須要與社會團體共同來完成,具體的項目實施也需要社會人士的幫助,社會團體要為實踐項目化的實施提供場所、人員、設備和資金。可是去哪里開發實踐項目實施的合作單位呢?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可以充分開發現有的免費社會資源作為實踐項目基地,比如博物館、紀念堂、烈士陵園、紅色革命根據地等;其次,思政課教師可以將實踐課項目的設計融入學生的實習實訓,利用學生實習實訓展開調研分析;第三,高校人才培養要注重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挖掘文化資源、合作單位,秉承互惠互利,請進來走出去的原則,共同完成思政實踐教學項目化的實施。
1.沈壯海.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論教育,2008(3).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3.[美]格里芬編.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M].馬季方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
4.張潤鵬.文化生態學研究范式在法學領域的運用[D]:[碩士學位論文].湖南:湘潭大學,2008.
5.于浩.文化生態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穩態特征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13.
6.李擁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探析.相潮.2011(3).
[課題: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階段性論文(項目編號:yjsz03)]
(作者單位: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