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丹
分紅險不能拿來跟銀行理財比
文/李丹
分紅險,這種起源于歐美,初衷是希望讓消費者分享更多保險公司經營盈余的保險產品,到底“保不保險”?在購買分紅險時,要注意哪些問題才能買“對”呢?

分紅保險一般分為投資和保障兩類,投資型分紅險的保障功能相對較弱,多數只提供人身死亡或者全殘保障,不能附加各種健康險或重大疾病保障,這類分紅險多為養老規劃中的年金型保險;保障型分紅險產品與傳統保險產品功能一致,側重給予投保人提供災害保障,分紅只是附帶功能。
消費者在購買分紅險前,應該首先了解一下自己買這份保險的需求是什么,要解決生活中的哪類問題。如果是養老,就應該購買年金型分紅險;如果看重身故、疾病等各類保障,建議買對應的保障類產品。
消費者尤其要切記的是,保險相對流動性很強的銀行存款等短期資產,更是一種著眼長期的資產規劃。如果希望短期內就獲得豐厚回報,建議考慮證券類投資產品。
保險和銀行儲蓄是兩碼事。銀行存款利息的計算是以本金為基礎,乘以利率;而保險公司計算分紅金額要扣掉保險公司的管理費用開支在該保單上分攤的金額、保險代理人的傭金等各項費用后(保險專業術語叫做“現金價值”),才用來計算分紅收益,這使得保險分紅的基數有著前期低,后期逐漸增高的特點。并且,在現金分紅和保額分紅不同的紅利領取方式下,分紅的計算也是有區別的。
由于保險產品的特殊性,保監會早已明確規定,在保險營銷過程中,不能用銀行存款來和保險類比,保險公司也大都從規范營銷工具使用等各種途徑來規范銷售過程。盡管如此,仍不排除有個別銷售人員在業績導向下置這些規定不顧,拿銀行存款利率和分紅率比較,夸大分紅回報,誤導消費者。對此,消費者要有所警覺,千萬不要被優厚的回報所迷惑。一般來講,看清楚保險責任,還有責任免除、繳費條件、保險時間段這幾個關鍵部分就能基本了解自己購買的保險了。
幾乎所有的保險產品都有猶豫期退保條款,一般保險產品的猶豫期為15天。消費者購買保險后,在保險合同簽訂后的10天內,可以無條件提出解除保險合同,要求全額退還保費,這就給了消費者一個理性思考、仔細考察自己所購保險的時間。如果消費者認為自己誤買了銀保產品,15天內均可“反悔”,除了支付10元的保單工本費外,沒有任何其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