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接連發文,對明星的天價片酬、攀比炫富、過度受捧等問題作出明確限制。一時間,“明星”又一次成為熱議焦點。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必然產物,明星現象的生成自有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潛在合理性,但由于其往往和高知名度、高影響力、高“粉絲”量、高話題性相伴而生,致使一些明星滋生出諸種為公眾詬病的行為流弊,而對此只能從明星的主觀層面尋求治本良方。

明星光環不應只做賣點和噱頭
在影視劇演繹中,明星的最高境界是成為角色中的人物。這首先需要走進角色的靈魂,在“身入”的同時更要“心入”“情入”;其次需要推敲拿捏所塑造人物的精神氣質,力求與作品的風格調性相協調而不齟齬、相融通而不隔膜;最后需要“個體服從整體”的胸懷和氣量,在必要時甘當綠葉。
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對于明星而言,光環既有照亮和放大的正面效應,也有固化和失真的負面作用;同樣,對于影視作品而言,明星元素既可能成為亮點也可能成為敗筆,關鍵就在于明星與作品能否做到“人戲合一”。
事實上,很大一部分作品僅把明星元素作為炫人耳目的賣點和噱頭,并未將其真正內化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屢屢出現人與戲相疏離的“兩張皮”現象。相當數量的古裝傳奇、仙俠玄幻、青春偶像等題材的電視劇是這一弊病的重災區。其間,耍帥扮酷者有之,裝傻賣萌者有之,夸張搞怪者有之,搶戲霸屏者有之,就是難有與角色的水乳交融、與情節的無縫鏈接,縱有一批“忠粉”“鐵粉”的瘋狂追捧,依然難掩大多數觀眾“出戲”“穿越”的尷尬和無奈。
更有一些致力于打造“超級陣容”的作品將明星元素植入每個邊邊角角,令觀眾在眼花繚亂的“星光”刺激中無暇品味故事和主題。可以說,這種“要陣容不要內容,要顏值不要價值”的傾向,已經從影視創作的正軌上嚴重“跑偏”。
有人把演員劃分為實力派和偶像派,并認為不可苛求后者的演技及其與作品的融入度。其實不然。電視劇《瑯琊榜》《偽裝者》等均有公認的所謂偶像派演員擔綱主要角色,卻成功地讓觀眾深陷于劇作的情節、情感乃至情懷之中,而忽略了“明星”的存在。究其原因,就在于演員與角色的縱深黏合、演員之間的默契配合、好故事對演員的優化整合。誠然,所有演員都夢想成為明星,但夢想成真后應牢記“明星首先是一個演員”。只有包括明星在內的所有影視從業者回歸到這樣一種樸素認知,影視創作才能戒除浮躁、擯棄虛華,在尊重審美規律的基礎上從“心”出發。

公眾形象離不開社會口碑
說到底,影視明星是在觀眾的口碑中孕育而生的,沒有了“粉絲”也就無所謂“明星”。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明星對于社會公眾的態度與其事業前途息息相關。一個有擔當的明星,不會把作為公眾人物所擁有的無形資源當成倚仗資本,而是會把其看作責任與使命。這一方面體現在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善行義舉,另一方面體現在對包括“粉絲”在內的社會公眾的赤誠之心和正向引導。
有些明星很享受被大批“粉絲”前呼后擁的優越感,公開場合不厭其煩地向“粉絲”索要“尖叫聲”,私下里卻對“粉絲”冷漠擺酷。相比之下,有些明星設身處地地站在“粉絲”立場上考慮問題,甚至為了他們的安全和健康不惜苦口婆心;還有些明星千方百計地培養“粉絲”的理智,力爭將其行為上的狂熱轉化為精神上的勵志,這對己、對人、對社會都善莫大焉。

如果說“粉絲”群體終究還屬小眾范疇,那么將明星置于社會大眾的宏觀場域中就更可彰顯其誠意與境界。近日,總局限制明星片酬的意見舉措一石激起千層浪,絕大多數業內人士和社會公眾均表示肯定與支持,但有個別明星站在自我立場上對此不以為然,宣稱“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市場規則無可厚非。然而,經濟學基本常識告訴我們,市場不是萬能的,否則就不會有假冒偽劣、非法交易、資源失衡、虛幻泡沫等問題,因此市場需要監管和調控。動輒大大超過制片總投資50%的演員薪酬,除了能暫時吸附一批非理性“粉絲”帶來虛火,對作品品質以及社會資源優化配置都有害無益,對此加強管控乃文化產業發展和市場經濟規律的題中應有之義。持否定態度的個別明星應當站位更高些、眼睛更亮些、視野更闊些、胸襟更大些,不然則難免一葉障目。
名氣越大,責任越大;光環越多,肩負越多。無論面對“粉絲”還是公眾,明星只有做到誠善為本、將心比心,并且自覺按照示范者和引領者的高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以優質的公眾形象和社會口碑提升在演藝事業上的生命力、號召力與影響力。
德藝雙馨才是最高境界
日前,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分組會議上,《電影產業促進法》二審草案增加規定:“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應當按照德藝雙馨的要求,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確,“德藝雙馨”理應成為所有文藝工作者的人格之本、事業之基,影視明星尤其不可例外。
無德不足以立身,更遑論立業,“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注定只能是妄想和徒勞。在明星群體中有一部分將“德”字拋于腦后之人,吸毒、嫖娼、酒駕等逾越法律底線者自不待言,生活糜爛、惡意炒作、蔑視行規、欺騙觀眾、攀比擺譜者也大有人在。有的為了搏出位、增加曝光率而大肆炒作私生活緋聞,有的在片場不背臺詞而僅用口型與對手搭戲,有的因為耍大牌和工作人員造成不必要沖突……凡此種種,對本人聲譽和業界形象均造成不良影響。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雪健雖然塑造了無數經典形象,是我國影視界唯一囊括全部個人表演獎項的“大滿貫”,但他始終低調做人,踏實演戲,盡管年逾六旬,依然在近年的電影《老阿姨》、電視劇《少帥》《嘿,老頭!》等作品中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多個年齡段的觀眾。對于影視明星而言,若想擺脫曇花一現的速生速亡、成就久立常青的藝術生命,必須反求諸己、以德為先。尤其是廣受青睞的知名演藝人士,其作為看家功夫的藝術本領須臾不能丟棄和荒廢,切不可抱著功成名就的思想而怠慢,或者以疲于奔忙為借口而懶惰。

事實上,不少明星在工作中已經習慣于捧著“功勞簿”吃老本,有人更是坦言“鉆研業務知識基本只在成名之前”。藝無止境,不進則退。懷著僥幸和惰性心理游走于新人輩出的演藝界是岌岌可危的,長此以往,必然難逃“被后浪拍在沙灘上”的命運歸宿。
在武俠電影《一代宗師》開拍之前,梁朝偉、章子怡、張震等一眾主演便各自“拜師學藝”,通過身體力行地苦修勤練來領悟各傳統武術門派的精髓要義,最終以形神兼備的走心演繹成就了一部精品之作。這為所有影視明星帶來啟示:藝術功力和藝術造詣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應永遠秉持“在路上”的心態日積跬步、披荊斬棘。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么出發。褪去光環、收起鮮花、背過掌聲、熄滅燈光之后,影視明星應有的“初心”究竟是什么?就是那份真純從藝的赤子之心、孜孜以求的進取之心、戲比天大的敬業之心、文化人的擔當之心。樹高千尺莫忘根,出人頭地莫忘本。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時,明星若能常常從靈魂深處反躬自省,或許便可醒目頓悟,是非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