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
摘 要: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和經濟體制的轉折時期,對于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的保護也成為聚焦的熱點,保護弱勢群體是實現社會實質的公平和法律實質正義的基本要求。本文從保護我國弱勢群體的價值和目標進行梳理,芻議經濟法保護弱勢群體的實質公正性。
關鍵詞:弱勢群體 經濟法 保護
弱勢群體是我國政治經濟學新名詞,是指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由于群體力量、權利相對較弱,因而在分配及獲取社會財富時較少較難的一種社會群體,比如清潔工、農民工、殘疾人、農民工等都屬于弱勢群體。目前中國的弱勢群體一般具有四個重要特征:1.處于生理弱勢或社會性弱勢的群體,比如殘疾、受疾病長久困擾或下崗、失業、受排斥等。2.貧困化。其經濟狀況差,是微收入或無收入;生活質量低、生存能力弱;3.脆弱化。弱勢群體在社會和政治上的競爭往往受到制約,社會風險承受能力弱、心理壓力較大、沒有安全感等;4.邊緣化。弱勢群體與權力、金錢、高薪及尖端行業無緣,不具備教育、社會聯系及攜帶職業的任何優勢,難以融入社會主流文化或生活方式,長期處于社會邊緣。
一、經濟法保護弱勢群體的價值目標
國內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保護并非對其的一種施恩,更不是弱勢群體向社會的乞求,而是國家實現全面法制社會的一種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是體現法制公平及落實人權的必然要求。經濟法其實可以看做一盤圍棋,在行使和布局的過程中需要統籌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城市和農村、工業和農業、富人和窮人及強者和弱者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均衡發展。經濟法通過中國政府對經濟市場失控進行全局性、社會公共性的適度干預,最大限度地平衡維護個人、國家及社會的利益,維護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經濟法保護弱勢群體的主要目的并非扶弱抑強,而是保證中國整體經濟實力更強、社會強者更強從而幫助弱勢群體變強,經濟法對弱勢群體給予傾斜保護,促使差距縮小到可以容忍的范圍內。符合社會實質公平性,實現社會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共生共榮。同時經濟法也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不能強行干擾或阻礙強勢群體的發展。
二、經濟法保護弱勢群體的制度
1.保護要從根本出發
經濟法重構的過程中,要從根本上改變弱勢群體的弱勢地位。所謂“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目前的社會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年老、傷殘、失業等弱勢群體記憶物質上的幫助,滿足其在生活方面的需求,但是這種性質的保障只能緩解弱勢群體目前的生活質量,但并不能從根本上消減其在社會上的弱勢性。因此在建立弱勢群體的制度上,應側重于讓弱勢群體具備一定的“造血”功能,讓其能夠憑借自身能力解決自身溫飽、提高生活水平,從而縮短強弱市群體之間的差異。當然在制定經濟保護法時還需要考慮到作為人口大國的實際情況,但不能讓保護弱勢群體的工作僅流于紙上,可以分多個區域進行保護,如:《農業產業保護法》、《中小企業保護法》等。
2.制定平衡的政府財政支持制度
政府的財政支持制度是建立在公共投資聽證、資金監管、工程質量檢驗及責任追究等制度。構建社會公共投資傾斜保護機制,公共投資可以向農村或落后地區偏移,逐步改變公共投資失衡的狀況。要建立完善的以民生為主的公共財政支出制度,從目前的國情看,需要增加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義務教育、基本的醫療、社會保障、就業、住房等領域的政府財政支出資金,從以上幾個方面逐步提升對弱勢群體的支持,切實保障其受教育、醫療、居住、就業等基本權利。讓弱勢群體獲得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從而縮短社會中強勢與弱勢群體之間的差距。
3.完善金融法律制度
在中國的社會發展中,農村的金融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多數農村的金融體系較為薄弱,農民對銀行貸款的權利無法得到保障,從而造成其無更好地發展,導致農村經濟貧困,影響了國內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的發展。是以在制定經濟法保護時,要對農民的金融權利進行保障。國內目前現有的農村金融法律有《農村金融監管法》、《農村信用社法》等多部法律法規,在大多數的農村信貸市場中,同樣無法避免遭遇眾多掣肘。要保障農民金融權利,就需要對以上幾種骨干法律進行完善與嚴格監管。充分利用貸款津貼、減免稅收等多種手段,建立農村貸款激勵制度,引導農村金融增加貸款量,同時對中小企業、殘疾人、下崗失業群體等進行信貸支持,從而促進社會市場經濟的更好發展。
4.健全稅收制度
對稅收的優惠政策進行完善,是指在稅收方面采取激勵和照顧的措施。稅收的優惠政策主要有:減免稅、延期納稅、再投資退稅、稅收抵免等方面。稅收的優惠政策更多的對弱勢群體傾斜,用制度直接惠及群體。在制定制度時要根據不同地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產業幅度等進行設置。
三、結語
經濟法保護弱勢群體是為了更好地平衡社會的經濟發展,拉動國家的經濟實力。促使國內貧富懸殊的差距縮小。要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弱勢群體,穩固社會良好發展是勢在必行的。
參考文獻
[1]李娟.以消費者為例探討經濟法視野下的弱勢群體問題[J].商,2015,14:220.
[2]李昌麒.弱勢群體保護法律問題研究——基于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考察視角[J].中國法學,2004,02:82-91.
[3]李昌麒等.經濟法與社會法關系考辨——兼與董保華先生商榷[J].現代法學,2003,05:3-11.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