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芬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們利用各種各樣的網絡工具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獲取信息的途徑多了,獲取的信息也顯得龐雜混亂。而網絡教育、網絡授課等形式,也讓一些教育機構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微課程是在信息化時代出現的新的教育方式,時間較短,內容精良,形式靈活,在網絡信息資源發達的今天,微課程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一、微課程概述及主要特征
“微課程”一詞最初在1998年被尼爾森等人提及,它的出現容易讓讀者誤理解為微型教學或者微內容。實際上,微課程是一種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它具有完整的課程設計、開發、實施、評價等環節,只是授課的地點、方式、授課的媒介、聽課的對象與傳統的教學不同而已。微課程沒有時間、地域的限制,它的學習方式更方便,人們借助網絡工具可以隨時隨地學習。
首先,微課程主要突出了時間短、內容少的特點。微課程的時間一般在5到15分鐘之間,在人們的感覺中時間比較短,適宜人們快速學習,并且人們也將樂意學習。微課程的內容短小,微課程的內容將傳統知識點分解成若干個細小的知識點,既獨立又成體系,有利于人們在短時間內理解和記憶。其次,微課程的傳播媒介是信息技術,主要表現形式有視頻、音頻、文本、圖片等,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信息技術已被人們廣泛熟知,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獲取信息,微課程出現在網絡平臺之后,有利于拓展人們的學習途徑。最后,微課程能夠滿足各種人群的需要。由于微課程的內容包含許多方面,知識量龐大,對于喜歡學習的人群,他們可以花大量時間進行集中學習,而對于學習興趣一般的人群,他們可以利用微課程進行反復學習,不會面臨錯過后無法彌補的局面。
二、微課程的設計流程
微課程的出現為網絡教育開辟了新的發展途徑,也為全面學習提供了一個平臺。微課程教育利用其時間短、內容精的特點,給學習者減輕了學習的壓力,為他們的學習提供了方便。微課程包含了課程設計、開發、實施、評價等環節,而微課程的開發流程包括選題,設計課程內容并對教學內容做充足準備,在準備工作就序后對其進行錄制,后期制作加工,修改工作完成后再傳輸到網絡平臺。對一個完整的微課程視頻而言,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才能確保視頻的有效成型。
除了制作程序之外,在課程設計中也要認真準備。首先,微課程的目標結構的選取是基礎,微課程的目標設計與學習者的學習目標密切相關,微課程在課程設計目標的選取上更接近于大眾學習的目標。有適合學生的各學科的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狀況彌補不足,對于優異的學生而言,微課程更是一條新的學習途徑,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知識量;對于社會人士而言,他們可以通過微課程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或者對自己的工作有更深的研究。
其次,在內容結構的設計方面,微課程的內容呈現的新穎性將決定微課程的發展空間,微課程的設計要適合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群:對兒童要有動畫、童話內容;對老年人要提供他們喜歡的話題;對年輕人要與當今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只有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群的需求,微課程才會受到更廣泛的關注。
再次,微課程要嚴格按照“五步驟”進行制作。在結構安排中,微課程涉及主題、模版、內容、腳本和整合等環節,每一個步驟都非常重要,只有認真將每個步驟連貫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才能在課程設計中發現新的思路。
最后,微課程在推廣方面,既要確保原有的創作節奏,又要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在文件視頻的傳輸中,要借助人們普遍關注程度高的網絡平臺來宣傳。
三、有關微課程的教學案例應用與評價
把微課程轉為學校學科教材,需要一個發展方向,而在學校教學中運用微課程,也從側面體現了微課程的應用價值。以高中化學為例,用微課程進行教學,首先要對其重難點進行分析,在知識體系中篩選出核心的知識點,然后將知識點進行分解,制作成微課程教學視頻。
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相比,難度加大,容量增多。就《物質結構與性質》這一課而言,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從原子、分子角度進一步認識物質的構成規律,從而分析該物質的性質。鑒于化學學科的抽象性,在微課程教學視頻的制作過程中,可以將圖片、音頻、視頻三者結合,讓圖片、音頻隨著教學需要而不斷轉換,從而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所學知識。下面以蘇教版高中化學《物質結構與性質》的使用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一)制作前要認真閱讀教材內容
化學是相對抽象的一門學科,在微課程的制作準備過程中,相關負責人要認真閱讀教材內容,要全面認識原子結構的構造原理,對其進行詳細分析,總結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的關系,進而從整體上把握化學學科知識。要對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找出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面臨的共同難題,同時也要發現化學學科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二)確立與學生學習相一致的教學目標
在工作人員全面掌握化學學科的內容后,根據學生當前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困境,有針對性地制作微課程教學視頻,為學生提供查缺補漏的新途徑,緩解學生的壓力。當然,在教學視頻制作的過程中,還要明確教學目標,形成系列課程教學活動,然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方向確立微課程的內容主題。比如:可以將化學教學分為理論知識篇、化學實驗篇、課外拓展篇,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狀況,對化學的理論知識逐個進行學習,靈活性比較強;化學實驗是為了彌補學校課堂實驗的不足,微課程教學實驗包含的知識量更豐富,拓展的范圍比較廣,有利于增加學生的知識量。
(三)嚴格按照微課程制作“五步驟”操作
制作《物質結構與性質》這一課的微課程時,首先,要明確微課程主題,由于本節內容與物質有關,因而,在課程設置中以物質研究為主,包括物質的結構、原理等,將物質用不同的形態進行展示,爭取讓學生在觀看視頻后能夠對物質有一個概括的認識。其次,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取與之相對應的微課程模版。對于理論性的教學內容,主要以圖文結合為主,采用不同的結構形式進行編排,對于要講解的重點、難點知識,要采用視頻演示的模版,將一些典型的視頻元素運用其中,或者運用典型的化學研究原理,增加微課程教學知識的容量。最后,在內容的選取上,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填充,將制作的化學內容進行整合,重新修整,刪減、添加,讓微課程教學視頻以更加完善的形式出現在網絡學習平臺中。
此外,為了讓微課程教學能夠繼續推廣發展,在微課程視頻的制作中,還要提供課程評價環節,讓觀看視頻的觀眾對教學視頻的制作進行評價,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便讓微課程教學更好地為廣大觀眾服務。
微課程教學在信息技術的發展中產生,是對多媒體資源技術的充分利用,為了更好地開發和應用微課程教學,讓微課程教學滲入到教育教學中,相關工作人員要明確微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熟悉微課程的制作流程,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主要需求,制作出適合不同人群的教學視頻,讓微課程教學更適合微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