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新
一天,校長找到我,用商量的口吻,微笑著說:“原來的職教班班主任說什么也不干了,我們研究之后打算讓你接替他。你責任心強、工作講究藝術……”礙于情面,我勉強“臨危受命”,爭取“不辱使命”。
這個班級的情況我早有耳聞,常常聽任課教師抱怨:這個班的學生也太差了,沒有幾個學習的,管誰都不聽,甚至還跟你對著干;課堂秩序太差,有的學生還起哄,這課真是沒法上了;學生課下追逐打鬧,臟話不離口……
生活沒有如果,只有面對。這個“亂班”的課堂如何才能有秩序,怎樣做才能讓學生信服呢?這是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好在還有一天的時間讓我去考慮如何應對這“第一課”。我向每位任課教師了解了情況,慢慢地梳理出一些共性問題,一套方案在腦海中應運而生。
玩,拉近彼此之間的心理距離
在上任的前一天,每到下課時間,我都會出現在他們教室門口,和他們一起玩。幾名男生在彈溜溜,我就借來一枚,跟他們一起彈,雖然因此弄得手上、身上、臉上都是灰塵,但是我們都很高興,玩得很“嗨”。有幾個學生在踢毽子,這可是我的強項,豈能錯過表現的機會!于是,我和他們比試了一番,無論是單個動作,還是串聯動作,都不在話下,引來很多學生圍觀,贏得了嘖嘖贊嘆……通過一起游戲,我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調到與學生一個頻道上,為接下來的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幽默,提神醒腦集中注意力
上課了,我并不急于講解知識。就這個班的學情而言,多講無益。于是我先“籠絡人心”,從教育學生多學習和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入手。我給學生出了一道“歷史題”。我問:“誰知道‘黃花崗起義的第一槍是誰開的?有四個答案,分別是宋教仁、孫中山、黃興、徐錫麟。”學生開始議論,但誰也不愿意回答這個問題。我只好讓學習委員來回答。他說:“是黃興。”我肯定了他的答案,馬上又出示了第二題:“‘黃花崗起義的第二槍是誰開的?”學生面面相覷,明顯議論少了。我讓班長回答這個問題。班長心虛地說:“孫中山?”我沒公布答案,而是接著出示了第三題:“‘黃花崗起義的第三槍是誰開的?”這下學生都傻了。我點名讓團支書回答。她弱弱地說:“不知道。”我笑了笑,說:“你們想知道答案嗎?”學生參差不齊地說:“想!”我便翻開事先準備好的歷史書,大聲讀道:“黃興連開三槍,揭開了‘黃花崗起義的序幕……”學生先是沉默,而后哈哈大笑。等他們笑夠了之后,我說:“同學們,這雖然是個笑話,但它卻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很重要,而準確掌握知識更重要!只要想學習,無論什么時候都不晚啊……”看到有的學生若有所思的樣子,我知道,我的話在他們心里起作用了。
隨后,我開始了“第一節課”的導入。我笑著說:“同學們,我們這節課復習《電阻》。在學習之前,我給大家講一個笑話:物理課上,老師問阿摩爾:“你知道什么是電阻,什么是電源嗎?”阿摩爾回答道:“店主(電阻)就是商店的老板,店員(電源)就是商店的伙計。”學生一陣哈哈大笑。之后,我嚴肅地說:“同學們,沒文化多可怕啊!”我發現,很多學生的表情都有些不自然,或許我觸碰到了他們那根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經。教學生做人比教學生知識更重要。教育的藝術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
小動作,糾正學生不良生活習慣
接下來,我按照備課內容進行授課:講重點、提問題,學生討論、回答問題……雖然說學生在課堂上不夠積極踴躍,但總體來講還是很順利的。
當我提問的時候,有的學生一副慵懶的樣子:坐在凳子上,弓著腰,雙手托腮,或把頭枕在胳膊上……我不溫不火,走到他們跟前,輕輕地拍拍他們的后背,輕聲說:“站起來回答問題既是對老師和同學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尊重。”聽了我的話,他們都不好意地站了起來,雖然站姿不夠標準,但畢竟是站了起來,糾正站姿的事情,放在以后再說吧。
還有10分鐘就下課了,有的學生坐不住,也管不住嘴了,開始說起話來。我邊講課邊走到說話的學生面前,輕輕地拍一下他們的肩膀,或沖他們微笑一下,做個禁止說話的動作,他們便會暫時停止說話。可是,我安撫了這個學生,那邊又有學生控制不住了;這邊剛安靜下來,那邊又嚷嚷起來,真是“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看來,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僅考驗教師的耐心,更考驗教師的智慧。
眼看著教室里就要亂成一鍋粥,我瞄準一個一直在說話的男生,笑著對他說:“請你幫老師一個忙,好嗎?”他滿臉疑惑地看著我,仿佛是要看我“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先是搖搖頭,而后微微點了點頭。我和藹地說:“請你幫我站崗,如果發現其他同學說話,你就可以休息了,由那位同學替你執勤。”隨后,我把這名同學請到教室前。教室里一下子變得安靜了。我繼續上課。3分鐘過后,我笑著對站崗的學生說:“謝謝你啊,陪老師站了3分鐘,正因為你的站崗,教室才變得這么安靜。現在,請回座吧!”
下課之前,我對學生說:“老師過去沒少聽說咱們班的負面傳聞,但今天這節課徹底地改變了我對大家的印象。我發現,你們都是好孩子,都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對,什么地方做得不對,只是自我管理能力差了一些。這不要緊,只要大家有改正的想法,我會好好幫助大家的。世界上沒有做不好的事情,除非你不想好好做!”話音剛落,掌聲四起。
一節課就這樣上完了,雖說學生的表現與其他班級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課前與課后相比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我沒有批評任何一個學生,也沒有講大道理,但在我指出問題后,他們都改正了。這難道不是最大的進步嗎?
我忽然想起了“教育如水”這個詞。如水的教育不是對學生輕言放棄,而是用足夠的信心和耐心,不拋棄、不放棄,靜待花開;如水的教育并不是對學生的不良表現“以牙還牙”“以暴制暴”,而是像水那樣藏于無形,默默滋養;如水的教育不是憑自己的意愿改變孩子的天性,而是依形而下,因勢利導。我們最終培養的孩子應該就像肖川先生所言:“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