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煥雷
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圍內對水稻影響最大的病害,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每年可引起糧食減產約10%,更有甚者,稻瘟病發展盛行時可使水稻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稻瘟病在水稻產區均有分布,其危害時期及部位與水稻的種植區域及水稻的品種等因素有關,因此要想使提高水稻產量,增強水稻品質,必須從根本上控制稻瘟病的發生。本文針對水稻稻瘟病嚴重發生的情況,分析探討了稻瘟病在水稻生產上的發生規律和防治措施,供生產上應用。
1水稻稻瘟病的病征
水稻稻瘟病又名稻熱病,水稻稻瘟病在我國西南東部、江南南部及長江中下游局部稻區中存在的可能性較大,因這些地區的溫度計濕度環境更適宜分生孢子的生長增值,東北大部稻區偏重流行,江淮以南大部常發區中等流行。稻瘟病危害水稻各個部分,但主要為害葉片、莖稈、穗部等部位。稻瘟病因真菌為害時期、為害部位的不同將其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物種病害。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引起,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無色,有隔膜,且分生孢子梗無分支,呈3~5根叢生,故稻瘟病的傳播主要依賴分生孢子在空氣中的傳播。發病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不當和氣候不適宜兩方面,水稻田間積水、有機肥腐熟不充分、光照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引發真菌滋生,再加上長期氣溫較低、陰雨連綿等惡劣天氣都會加重水稻稻瘟病病情。由于氣候條件及水稻品種的差異,稻瘟病病征主要分為以下四種: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白點型病斑、褐點型病斑,其中以白點型病斑最為盛行。
2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規律
上述研究已經介紹到水稻稻瘟病主要是由真菌引起,分生孢子在空氣中的飛散是稻瘟病傳播的主要途徑。分生孢子主要寄存在本年收割的稻草中,在稻草中越冬,故堆積的稻草也成為稻瘟病發生的最大感染源。病菌發生的最適溫度為25℃~28℃,在該溫度下,孢子的分生及增值的速度最大也傳播的速度也較快,故要從根本上防止水稻稻瘟病難題,必須減少分生孢子的數量,可從從控制分生孢子的生長環境入手進行干涉。稻瘟病尤其在水稻苗期的發病幾率更大,因為薄膜的覆蓋能將溫度基本控制在25℃左右,而這一溫度正有利于分生孢子的生長,故水稻苗期更易誘發苗瘟。
3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3.1預防措施
稻瘟病的防治措施應當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措施,從根源上盡可能的進行預防處理,農業防治為輔助,必要時采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
稻瘟病毒的寄存載體是稻草和稻谷,在水稻收割后,剩余在田地種的稻秸稈會寄生大量病菌,在第二年種植水稻時會產生孢子,并通過風雨進行擴散傳播,因此在收割水稻后,應把水稻秸稈進行集中收集進行焚燒或收集后作為燃料處理,控制感染源,從根源上破壞病菌的生長環境。在水稻種植時,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及土地氮磷鉀的物質含量進行選用優質的水稻品種,必要時對種子進行輻照處理或藥劑處理來殺滅病菌。防治稻病菌最簡單、經濟、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輪作的方法進行行種植和合理布局不同品種的水稻,以減少真菌孢子在田間留存的數量。
3.2農業防治
引發稻瘟病的真菌的分生孢子最適宜生長溫度在25℃左右,當溫度為24℃到28℃之間的連雨天時,空氣中的相對濕度總是在90%以上時,最容易引起稻瘟病,因此,增強水稻自身的抵抗力是解決季節性病變的最好辦法,所以要按照施肥的原則,多施加底肥,底肥看地,施肥看苗,早施肥,多次少量進行施肥,一般氮磷鉀肥的比例應控制在2:1:1,多用農家肥從而增強稻苗的抵抗能力。灌水過多或田地過于干旱,使稻苗生長緩慢、發黃容易引發稻瘟病,所以要注意灌溉時適中的原則,宜干干濕濕為好,并進行適當的晾曬田地,加強栽培管理,從而減少發病率。
3.3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主要是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進行藥劑處理或噴灑藥劑來預防和治理病菌。水稻播種前處理,在選種后使用化學藥劑對其進行浸泡,化學藥劑主要包括強氯精,多菌靈等,采用藥劑對水稻種子進行處理不但能夠殺菌而且能夠促進種子的發芽。水稻的苗瘟、葉瘟,在水稻育苗后進行插秧處理后是稻瘟病的高發時期,應在稻瘟病發現前進行用藥,一般在插秧5天內采用75%三環唑稀釋1500倍進行噴灑能夠有效的預防水稻葉瘟。當發現存在葉瘟時,可采用稻瘟靈稀釋后進行噴灑進治理。水稻出穗時會出現穗頸瘟和節瘟病害,預防穗頸瘟主要在出穗期做好預防工作,勤觀察,及時發現及時噴藥防治。病害直接影響到水稻的產量,所以應根據不同時期選擇不同藥劑,及時準確地進行用藥,從而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4結語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產過程中的多發病,對水稻產量影響較大。因此為了改善水稻產量并解決世界人口的糧食問題,必須掌握水稻稻瘟病的識別及發病規律,并掌握一定的防治措施。本項研究從預防為主、農業防治、化學防治三個角度入手,分析了稻瘟病的預防措施。希望可以為當前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參考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