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君
玉米粗縮病是由于玉米粗縮病度引起的一種影響玉米健康生長和產量的玉米病毒病,在我國北方區域中較為流行和常見。玉米粗縮病度主要通過灰飛虱進行傳播,灰飛虱一旦獲毒,就會一直帶有毒性,對玉米的生長帶來持續性的危害。玉米粗縮病多發在晚播春玉米和早播夏玉米田中,在玉米的整個發育期中都有一定的概率會沾染粗縮病病毒。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玉米品種的研發和增多,玉米的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大,有效的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由于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大,感染粗縮病的幾率也得到了提高,這種病對玉米的產量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導致玉米減產甚至絕產。因此,要采用有效的防治手段對玉米粗縮病進行防治。
1玉米粗縮病的發病癥狀和原因分析
1.1玉米粗縮病的癥狀表現
在玉米的苗期感染粗縮病對玉米的生長影響最大,在3~4葉期,癥狀表現不明顯。在5~6葉期可以發現玉米的葉片開始出現油浸狀的退綠的虛線條點,隨著玉米的繼續生長擴散到整片葉子中。玉米的葉片出現扭曲生長,整個葉子顏色濃綠,呈現短而粗厚的狀態,心葉不能進行充分的伸展生長,在葉片的背面上產生長短不一的蠟白條突起。在玉米的10~11葉期,玉米的植株出現了明顯的矮小,不能正常生長,頂葉雜多,甚至出現了弱苗、死苗現象。雄蕊不能正常的散粉,散粉量較少,在玉米的雌蕊授粉季節,雌蕊不能接收到雄蕊的花粉,從而影響玉米的產量。在玉米的生長后期感染粗縮病,對玉米的產量影響較苗期感染的危害較低。
1.2玉米粗縮病的發病規律
玉米短縮病病毒主要是由灰飛虱進行傳播,土壤、種子、蚜蟲等感染短縮病病毒都不會對玉米苗產生危害。灰飛虱最短獲毒時間為8h,在身上帶毒之后就會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玉米產生危害,灰飛虱的卵不具有傳播病毒的作用。短縮病在灰飛虱體內的循環氣達到5d,對玉米苗進行感染之后,在前7~20d之間不會有明顯的癥狀表現,之后則會出現玉米葉片顏色不正常,有褪綠現象和葉片的扭曲生長。玉米感染粗縮病的概率與灰飛虱的數量和活動規律有直接的關系,受到灰飛虱活動的影響。灰飛虱的數量經過繁殖生長之后在7~8月份達到了最大數量,這個時期對玉米的危害作用最大。在雨量較足、溫度適宜、較潮濕的草叢中,灰飛虱會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棲息繁殖。
1.3玉米粗縮病的發作條件
通過對玉米粗縮病的發病規律研究發現在春季雨量較少、夏季雨量較多、溫度偏低的天氣條件較容易發病,玉米在發育前期感染粗縮病導致的危害較大,在3~4葉期表現不明顯,在5~6葉期開始表現出發病癥狀,葉片出現褪綠現象。在晚春和早夏時候正是灰飛虱在草叢中進行遷移的繁盛時期,這段時間播種的玉米較容易感染粗縮病。雖然現在的玉米品種較多,對大多數的病毒也有一定的抵抗作用,有效的提高了玉米的種植質量和產量,但是目前的大部分玉米種子對粗縮病都沒有抵抗作用,在空氣中粗縮病病毒重組的條件下,感染粗縮病是必然的趨勢。
2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玉米粗縮病進行防治
2.1加強田間管理,切斷毒源
根據玉米粗縮病的多發季節、發病規律以及發病條件,對玉米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做好預防措施,對玉米的感染粗縮病的趨勢做出準確地預測,降低玉米感染的概率。為了避免玉米苗在灰飛虱活動頻繁的時期感染粗縮病,玉米種植時要錯開灰飛虱的遷移高峰,提倡春玉米早播和夏玉米適量晚播的政策。要加強田間管理,對田邊的雜草進行有效的清除,減少玉米田中灰飛虱的數量,從而能夠有效降低感染源,避免感染。
2.2對玉米田進行定期的農藥噴灑
提高玉米抵抗粗縮病病毒的能力,在對玉米種子的播種之前可以對玉米種子進行包衣和伴種,從而提高玉米的抵抗能力,在玉米苗期能夠有效的減少毒源量。在玉米播種前后、3葉期等時期對土壤、田邊草叢、地頭等處要選用吡蟲啉等藥劑與水以一定的比例進行混合后噴灑,能夠減少灰飛虱的數量,避免在玉米苗期感染粗縮病。
2.3及時觀察苗情,適時灌水
玉米種子播種之后,在玉米苗期、5~6葉期等易感染粗縮病時期進行密切的觀察,保證在病情剛發生時能夠及時發現,采取藥劑防治等方法進行治療,避免病情的繼續惡化,導致玉米苗的病死情況的發生。要適時的對玉米田進行灌水,尤其是干旱季節,粗縮病毒擴散較快,要及時的灌水,在對田地進行補水的同時也能夠有效的破壞病毒的生長環境,有效的減少病毒的數量。
3結語
玉米粗縮病在玉米的整個發育周期中都有較大威脅,一旦感染,就會導致產量急劇下降,因此要充分的了解粗縮病的發病原因、條件和規律,針對發病規律采取有效的防治技術進行粗縮病的防治,優化玉米的生長情況,提高玉米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