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放假了,你會休閑嗎
記者趙維莉
開學一個月后,迎來了十一長假,這難得的假期,可以讓同學們稍微放松一下,調節一下學習壓力。不少同學卻發現,怎么自己越休息越累呢?甚至出現頭疼、頭暈等不適的生理狀況,這是得了什么病嗎?
上學的時候盼放假,可真放了假卻發現似乎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妙,不但沒覺得多清閑,反而身體先來“找茬”——頭疼、頭暈,甚至還有些惡心,難道自己真的就是傳說中的勞碌命?對此,心理專家王穎老師說,這確實是“病”!
“一到放假,很多同學馬上就切換生活模式,由忙碌的學習狀態,到一個完全放松的狀態,除了寫作業之外,把剩下的時間都打發在看電視、玩手機、打游戲上,看似放松,但是卻忽視了你的生活作息規律,會很快讓你感到適應不良的。”王老師表示,很多人都誤解了休閑與放松的真正含義,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老師,認為休閑放松就是放下手頭的工作、書本,然后就覺得自己無所事事,只好將時間消磨在上網、看電視上——就是“宅”在家里,閉門不出。其實,這是大家不會利用這難得的休閑時光,而是把它們浪費掉了,“休閑時間,并不意味著是垃圾時間,這樣的時間好好利用,同樣會讓你有不一樣的收獲。”當然,王老師這里說的不是什么補課、做題,而是提醒同學們,不妨利用這個時間,來轉換心態,去做一些自己平日里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情,比如和老同學聯絡感情,去戶外曬曬太陽等,而不是枯坐在家,浪費生命,“不要讓你的休閑時間變成靜態的,消極的,而是要積極起來,給心情做個SPA。”
不過說起為什么很多同學對放假的安排毫無頭緒,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的假期“太少”,尤其是每天能用來休閑的時間太少。對于中學生來說,更多的課外時間被補課、做習題占用了,別說出去進行一些戶外休閑活動,就是看看課外書可能都沒時間,上課下課,寫習題,背單詞……這就是每天的生活節奏,所以一旦清閑下來當然無所適從。同時,不知從何時開始,老師也好家長也罷,開始給同學們灌輸“不能浪費時間,你學習的時候別人在學習,你玩的時候別人還在學習,所以你怎么能放松”這樣的思想,同學們也已熬夜學習、不放松為己任,卻忽視了這樣的繁重學習壓力下給身心帶來的巨大隱患。
所以,當我們拼命向前的時候,也要學會適當的停下來,給自己放個假,享受一下休閑帶來的愉悅感,不過你要小心要讓那個壓力釋放在一個安全范圍內,避免因為突然的減壓過猛讓自己適應不良。
首先是把休閑作為一種生活程序“嵌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王老師表示,我們的精神是需要通過調節才能做到健康穩定,所以就像四季交替可以調節人的植物神經一樣,我們要爭取每天做到忙中有閑、張弛有度,也能及時調節精神緊張度。這也是每堂課下課后要安排一個課間休息的道理,這幾分鐘就不要再死扣課本了,站起來活動活動身體,和同學們交流交流,讓自己緊繃一堂課的神經放松一下。
很多人在進入學習狀態后,有著一股子非常認真的鉆研勁兒,尤其是遇到自己無法攻克的知識點時,會茶不思飯不想,把自己困在這個思路里,這時你就需要轉換自己的思想來休閑一下。“出去走一走,或是看個搞笑的視頻,哪怕是閉上眼聽聽音樂,你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拉出來。”王老師表示,這樣做并不是在浪費時間,反而是在讓你疲憊的精神得到緩解,也許在放松之后,你會收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如果你不喜歡運動,不妨選擇一些安靜的方法來放松,一段輕松的音樂,你只需要靜靜地坐在那里,觀賞一盆綠色的植物,或是閉上眼放空自己,讓自己變得平和,深呼吸吐出來自己壓抑依舊的壓力,再投入學習的時候,你會發現原本的難題其實也不脫如此。
當然,正青春年少的你更喜歡去恣意發揮自己,趁著難得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當然要在安全保障的范圍內,做符合自己年齡段的事情。和老同學聚會,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談談最近的見聞,交流情感,在談話中調節自己的心境,分享彼此的快樂,讓一個快樂裂變成許多個快樂。
如果你更多時候感覺到的是壓抑,那么不妨選擇一些刺激的方式來宣泄自己,比如出現疲勞綜合征的癥狀,如身體疲憊、心情壓抑、缺乏激情時,試著暫時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態,出去旅游,感知一些從未有過的美好心境,接受一些意想不到的心理沖擊,使精神振奮起來。不過對同學們來說,大聲唱歌、把想法唱出來可能更適合。
總之,要好好利用你難得的休閑放假時光,不要浪費調節自己的機會,更好的充電是為了讓自己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