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好孩子”更容易受挫折
記者趙維莉
剛剛升入新學校的同學們正在逐步適應新的學習環境,開始融入新的集體,不少家長卻發現,曾經很自信的孩子,如今卻有點患得患失,做起事來甚至有些畏首畏尾。這是孩子適應不良嗎?
開學一個月了,經過軍訓的洗禮,再有運動會的熱鬧,在馬先生看來,性格開朗的女兒應該可以很好地和新同學們相處了,但實際情況卻出乎他的意料。“以前就算是初三學習最緊張的時候,她也會和我們說說學校里的事情,同學之間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或是和同學有什么小誤會、困擾了她,但是到了高中開學之后,她對學校的事情很少提及,甚至當我們問起的時候,很不耐煩。”馬先生說,開始他覺得可能是剛到一個新集體,和同學們不熟所以沒什么好講的,也可能是孩子長大了,就比較矜持不會像以前那么外向了,但一個月過去了,他發現似乎有些不對。
“十一的時候,帶她去串門,有親戚也關心她的新學校,結果她非常不耐煩,直接說不知道,不了解,別問啦。”這樣的狀態讓馬先生意識到事情可能沒那么簡單,于是趕緊找時間和女兒談了談。原來,原本學習不錯的女兒升入重點高中后,面對同樣都是來自各校的“高手”,感受不到原來在初中那種眾星捧月的優越感,老師的表揚也不會以她為重點,這讓她感覺有些迷茫——自己難道不夠足夠好了嗎?
對馬先生的女兒這種情況,心理專家王穎老師表示其實每到新學年開學,在一些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好學生”身上特別容易出現,簡單說就是對自己開始懷疑,有些患得患失。“很多成績好、升入重點中學的學生一直以來都比較順風順水,習慣于被老師、家長表揚,在同學中有優越感,他們會不斷地為自己制訂更高的目標,但是到了一個實力相當的環境里,可能自己的目標受到諸多的因素制約,在實現的過程中受到挫折,這樣會讓他們感覺到心理受挫,感到困惑。”王老師表示,其實比起其他的學生來說,對自己有更高期望值的好學生來說,他們更容易遭受挫折。
她指出,升入新學校后,大家中考成績差不多,這樣導致他們之間的競爭更激烈,這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他們總是擔心自己會因為一時失誤而落后。諸如此類的問題是讓好學生陷入糾結、患得患失的重要原因,“家長們一定要及時重視起孩子這樣失落的心理,幫助他們走出低谷,否則時間長了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孤獨感,無法融入新集體,同學關系緊張,當然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狀態。”
那么要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失落感,更好地融入集體呢?王老師建議家長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幫助孩子降低自己的優越感,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曾經的優秀都只是在相對范圍內的,而與他一樣好,甚至比他更好的人大有人在,“也要和孩子強調,一味地強調自己的學習成績是非常幼稚的表現,成績好,并不能代表你各方面都高人一等,同樣其他人肯定也會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所以,王老師建議家長要多鼓勵和同學們交流,在談話中,多挖掘其他同齡人身上的優點和長處,改變自己的弱點,讓自己更好地進步。
在此,她也提醒各位家長,父母不要總拿孩子的學習成績、排名與其他人炫耀,這一點非常重要。
其次是要淡化成績對孩子評價的重要性,不要以分數來評定孩子的“等級”,比如說考試后不主動去詢問孩子的成績,更不要因為孩子取得好成績而給予獎勵。“對于好學生來說,他們習慣了在好成績帶來的榮耀感,卻不會習慣自己失敗或是發揮失常,而家長要做到的是在出現這種狀態時,不是去批評責備,而是要幫助孩子找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王老師表示,家長們要時時給孩子們灌輸一個概念,那就是沒有人可以一直一帆風順,保持不敗,而失敗之后需要的不是眼淚,而是重新再來的勇氣。偶然的失敗與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從中總結經驗就是了,大可不必沮喪、焦慮、煩惱。
最后就是作為父母,盡量不給孩子無謂的壓力。穩定的心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所以家長們不要成為干擾孩子的“外因”。對大多數成績理想的孩子來說,他們更自覺,不需要家長過多地督促學習,所以家長們不要把眼光僅僅放在孩子成績和排名上,更不要因為一兩次的成績不穩定而焦慮不安,甚至將自己的緊張情緒傳遞給孩子。王老師提示,只有家長失常保持平常心,才會讓孩子在家庭中汲取安定的因素,遵從孩子的意愿,以免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困擾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