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維莉
你補的鈣守住了嗎
記者趙維莉
補鈣、強壯身體,被不少家長奉若圣旨,個子長得高,必然需要營養跟得上,于是吃、吃、吃成了很多家長的不二法寶,變著花樣給孩子補營養。一段時間后卻發現,收效甚微,甚至去檢查發現孩子還缺鈣,這是怎么回事兒?
上世紀末,不少人關注到一個現象,原本身材矮小的日本人,怎么就突然變高了呢?很多專家深入研究,發現原來是他們喝牛奶!再看看從小喝牛奶長大的歐美人,更是個個身體強壯,于是很多中國家長把牛奶視作了改變孩子一生的“靈丹妙藥”。
但是營養專家卻要告訴你,每天喝3杯或者3杯以上牛奶的人,更容易發生骨折。而以往更多的研究表明,大魚大肉、碳酸飲料、重口味、煙酒等,均會偷走人體中的鈣,增加骨質疏松或骨折的風險。
為什么說喝牛奶會補鈣長個子呢?“人體內的骨骼形成,首先是需要蛋白質在成骨的部位編織一個網,然后讓鈣在這張網上沉淀,在與其他元素,如磷、鎂等,以六角形的羥磷灰石形式,共同形成堅硬的骨質。”營養專家莫寶慶為記者解釋了骨骼形成的原因,并指出牛奶富含蛋白質、鈣等諸多營養成分,所以“喝牛奶確實能補鈣,但要注意的是量,喝多了猶不及了。”而這可能是有與半乳糖攝入過多導致的。半乳糖是哺乳動物乳汁中乳糖的組成成分,而當我們的體內積累過多的半乳糖,就會破壞體內鈣吸收平衡,反而容易導致骨質疏松。
那這牛奶,我們是喝還是不喝呢?對于這個讓人糾結的問題,莫教授給出的建議是每天喝奶在300-600毫升即可,千萬不要把牛奶當作水來喝。除此之外,他還建議大家不妨適量喝點酸奶,酸奶是牛奶發酵后的產品,而在發酵過程中,原來奶中有20%~30%的乳糖被分解了。
中國家長越來越注重給孩子的營養配餐,加上生活條件的顯著提高,孩子餐桌上的菜式也是越來越“豪華”。對此,莫教授并不提倡,他指出很多家長陷入一個非常可怕的誤區——發現孩子發育生長得慢,于是就高營養地給孩子進補,頓頓大魚大肉,但這反而會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傷害,因為大魚大肉會偷走骨中鈣。
“我們吃的魚、肉,從中攝取的是動物性蛋白質,而其含有一種物質會促使鈣在小便中被排除體外,當你體內的血鈣含量減少,身體為了保持平衡,就會動用你骨骼里的鈣,使得你骨骼中的鈣含量下降。”莫教授表示,過量的動物性蛋白質攝入,會改變我們人體內的酸堿度,使我們的身體“變酸”,這就需要動用骨骼中的鈣,來參加酸堿平衡的調節,造成骨骼中鈣的丟失。他建議大家不妨多吃一些豆制品,因為大豆類植物蛋白質卻能通過減少骨中鈣的丟失,從而提高骨量。
那么生活中還有哪些不良的習慣,讓我們在“白白損失”鈣呢?莫教授首先提出的就是高鹽的飲食習慣,特別是在我國東北地區,大家的口味普遍偏重,而鹽中含有鈉,當我們人體內的鈉過剩,腎臟就會“主動”將每天攝入過多的鈉隨尿液排除體外,而每排出1000毫克的鈉,同時會帶走大約26毫克的鈣。人體需要排出的鈉越多,鈣的流失就越多。因此,世衛組織和中國營養學會都建議,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他強調,高度加工食品、各種醬中都含有大量的鹽,盡量少吃。
許多同學愛不釋手的碳酸飲料,也是導致我們體內鈣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碳酸飲料中大多添加了含磷的食品添加劑有關。高磷攝入可導致鈣調節激素的持續性紊亂,加速鈣的流失。
那么我們要怎樣補鈣才是最有效的呢?莫教授建議大家只要合理膳食搭配,因為骨骼生長健康需要多種元素共同“合作”。
首先就是要保證鎂的攝入,因為在新骨形程中,鎂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們一旦缺乏鎂,骨頭就會變脆,易斷裂。長期缺鎂,會引發維生素D缺乏。還有鎂元素的食物有紫菜、全麥食品,多吃杏仁、花生和菠菜。
想要做到防止骨骼中的鈣流失,鉀元素必不可少,同時它還起到維持人體酸堿平衡的作用,這對骨骼的生長和代謝也是必須的。我們可以多吃香蕉、橙子、李子、葡萄干等水果,西紅柿、土豆、菠菜、山藥等蔬菜,以及紫菜、海帶等海藻類食品,這些食品將給我們提供足夠的骨骼穩定劑。
此外,我們一直在提倡大家多多曬太陽,而這對補鈣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陽光中的維生素D是促進鈣吸收的加油站。當我們體內需要較多的鈣時,維生素D就會幫助腸道吸收,限制骨骼鈣的排出,還可增加腎臟對小便中鈣的吸收量,就像加油站一樣,源源不斷地把鈣補充到骨骼中去。
最后,莫教授建議家長們要鼓勵孩子們每天堅持一定量的有氧運動,這對強健骨骼和避免骨質流失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