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
(山東省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 山東 德州 253015)
樂陵市金絲小棗種植區土壤地球化學特征
■楊建華
(山東省魯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山東德州253015)
對樂陵市淺、深層土壤樣品的測試分析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了土壤元素的分布特征及淺、深層土壤元素之間的相關關系。通過土壤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得出本市大部分地區土壤環境質量為較好級以上。
樂陵金絲小棗土壤地球化學環境質量
通過在樂陵市開展1:5萬農業地質調查工作,基本掌握了有關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為了解該區土壤地球化學特征,開發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提供了基礎地球化學資料。
本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沛,多年平均氣溫12.4℃。多年平均降水量581.2mm,雨季多集中在7、8月。工作區位于埕子口—寧津隆起區的中部。主要的斷裂有陵縣—渤海農場大斷裂、慶云斷裂。
根據本區土壤的成土條件、成土過程以及土壤所處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植被的差異,分為潮土、鹽土、風沙土3個土類,潮土分布面積最大,占可利用面積的95.2%,左右著樂陵市農業生產局勢。在潛水作用下,潮土類又分為典型潮土、褐土化潮土和鹽化潮土三個亞類。
選取朱集鎮、郭家街辦、孔鎮分別作為金絲小棗優、中、劣種植區(以種植現狀為依據),采集金絲小棗莖、葉、果實樣進行檢測,檢測項目包括:P、K、Ca、Cu、Zn、N、Fe、Mn、Mg、B、Se、S、Mo、Na;有害成分分析項目F、Pb、Hg、As、Cd、Ni、Cr,共計21項。
對檢測結果進行統計,以各元素含量平均值作為基準值,三個種植區內莖、葉、果實檢測分析
得出:種植優良區內小棗莖桿中元素Cu、Fe、Mn、Se、Mg含量高于其它地區,小棗葉片中元素Fe、Mn、B、Mg、Ca含量高于其它地區,小棗果實中元素F、Cu、Zn、Mn、Mg、Ca的含量高于其它地區。
參考“綠色食品溫帶水果(NY/T844-2004)”、“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果安全要求(GB18406.2-2001)”,工作區內金絲小棗果實元素F含量超過綠色食品衛生標準及無公害食品衛生標準,分析主要受當地淺層地下水水質的影響;除孔鎮小棗樣品中元素Zn含量不超過無公害食品衛生標準外,其他樣品中元素Zn的含量均高于標準。

表1 土壤表、深層元素與黃河下游潮土元素含量對比表
3.1土壤樣品采集與分析
耕作層(第Ⅰ環境)土壤樣品采集深度0~20cm,深層(第Ⅱ環境)土壤樣品采集深度150~200cm,對表、深層土壤樣品分析了N、 P、K、Cu、Zn、Fe、Mo、Mn、B等項目。
3.2土壤元素分布特征
通過對表、深層土壤元素含量統計分析,并與黃河下游潮土元素含量值對比(表1)。得出K、Cu、Fe、Mn元素的含量與黃河下游潮土的元素含量相近;Mo元素的含量約高于黃河下游潮土的元素含量一倍;B、Zn、P、N含量均低于黃河下游潮土的元素含量。
3.3表、深層土壤元素關系
利用同點位淺、深層土壤元素含量,進行相關分析,求其相關系數,建立一元回歸方程Y=aX+b。
按相關系數的大小,通常將相關程度分為四個等級:0~0.3基本無關,0.3~0.5低度相關,0.5~0.8顯著相關,0.8~1.0高度相關。
據計算結果可知:化學元素N、P、K的相關系數大于0.5小于0.8,呈顯著相關關系;Cu、Zn、Fe、Se、Mg、Mn的相關系數大于0.3小于0.5,呈低度相關關系;Mo、B、Ca、S、Cl的相關系數小于0.3,呈不相關關系,可能是農作物選擇性吸收所引起的。
4.1土壤污染評價
根據區內土壤污染特征,選擇As、Hg、Pb、Cr、Cd、Ni六個污染元素作為評價因子。
評價方法選用:選取土壤污染起始值(Xa:以土壤背景值的平均值加二倍標準差)、土壤輕度污染臨界值(Xc:選取(GB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Ⅱ類值)、土壤重度污染臨界值(Xp:選取(GB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Ⅲ類值)為相關數值(表2)。采用“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積累的相關數量法”計算單項污染指數(表3)。在單項污染指數評價的基礎上采用“小數疊加法”計算綜合污染指數。

表2 評價因子分級標準 單位mg/kg

表3 單因子污染指數評價公式與環境質量分級表
依據評價結果,區內土壤環境可分為起始污染區與非污染區。起始污染區分布于朱集東北的王猛家、化樓趙古屯等地,面積約67.7km2,綜合污染指數為1.01~1.28;非污染區:除輕度污染區以外的地區,面積1058.3km2,綜合指數為0.76~1.00。
起始污染區的主要超標因子為Cd。
4.2土壤營養評價
由于不同區域各單項營養含量差異較大,同一位置不同營養成份豐缺也有著很大差異,故用某一種營養成份并不能說明土壤肥力的大小。故采用綜合指數法對土壤營養狀況進行評價:評價模型為:

式中P:綜合評價指數;N:參與評價要素個數;Wi:參與評價要素的權重;Pi:參與評價要素分指數;Ci:單項要素檢出值;Si:單項要素標準值。
有效態指標分別為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鉀等。
單項要素標準值采用養分中等區的下限值(農業部土壤普查標準,中國土壤標準(1995年))和結合地球化學背景值,以全區表層土壤背景值加減標準差的方法來確定(表4)。根據各有效態對土壤肥力貢獻程度的大小,采用傅勒三角形求權方法確定權重。

表4 土壤養分豐缺標準表 單位:10-6
最后在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按計算所得綜合指數的大小,確定分級評價標準,見表5。

表5 土壤營養狀況分級評價標準
根據上述模型所計算的綜合指數和分級評價標準,對全區土壤進行了計算評價。得出:土壤肥力較差區分布于大孫以北及鄭店常莊等地,占總面積的1.13%;較好區分布于大孫、黃夾、孔鎮、鄭店等鄉鎮的局部地區,占調查區面積的7.55%;其他地區均為土壤肥力好區,占調查區面積的91.32%。
土壤肥力較差區內有效錳、有效磷、有效氮、有效硼等元素含量較低。
4.3.土壤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4.3.1評價方法及因子確定
根據農業環境地質條件,特別是金絲小棗的生態地質環境條件,在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五項評價因子:耕作層含鹽量、耕作層營養指數、耕作層質地、淺表土體構型、耕作層綜合污染指數。采用模糊數學法,進行農業環境質量評價。首先對各因子進行單項評價,然后對單項評價給予加權,利用模糊數學矩陣復合運算得出評價結果。
4.3.2農業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分區結果
依據評價結果及農業地質測繪實際情況,調查區內農業環境質量可劃分為三個區(圖1)。
土壤環境質量好區,面積約723.54km2,占調查區面積的64.26%;較好區面積約312.72km2,占總調查面積的27.77%;較差區面積約89.75km2,占總調查面積的7.97%。

圖1 土壤環境質量分區圖
在樂陵地區土壤地球化學調查的基礎上,認為區內土壤地球化學有如下特征:
(1)淺、深層土壤化學元素N、P、K呈顯著相關關系;元素Cu、Zn、Fe、Se、Mg、Mn的相關性呈低度相關關系;元素Mo、B、Ca、S、Cl呈不相關關系。
(2)大部分地區未受到重金屬污染,局部地區土壤內因Cd元素超標而成為起始污染區。
(3)區內大部分地區土壤環境質量為較好級以上級別。個別地段因重金屬污染及土壤肥力較差而成為質量較差區。
(4)受當地淺層地下水影響,區內金絲小棗果實元素F含量超過綠色食品衛生標準及無公害食品衛生標準,除孔鎮外其它地區樣品中元素Zn含量均超過無公害食品衛生標準。
[1]盛學斌,孫建中,等.樂陵金絲小棗區不同土體構型土壤的主要表征 [J].應用生態學報.1999.12,(10),6.
[2]李連起,等.氣候條件對金絲小棗產量與品質的影響 [J].氣象,1998,(8),57.
[3]石同方,等.樂陵縣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報告 [M].樂陵.1983.
[4]山東省樂陵市土地資源調查報告 [M].樂陵.1990
S151.9[文獻碼]B
1000-405X(2016)-9-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