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兵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隊 四川 郫縣 611730)
青海省都蘭縣邁托龍洼地區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
■周洪兵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水文工程大隊四川郫縣611730)
邁托龍洼地區位于東昆侖弧盆系-北昆侖巖漿弧帶,區內構造巖漿活動強烈,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發育,具較好成礦地質背景;經前期勘查工作,在區內已圈出了6條礦化帶,充分的展示了該區較好的找礦遠景。
邁托龍洼成礦地質特征找礦遠景
近年來,伴隨著察汗烏蘇河地區的那更康切爾、哈日扎等礦區在銀多金屬礦上的找礦突破,使得該區在銀多金屬礦的找礦遠景,成礦規律等均有了全新的認識。邁托龍洼地區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發育,因此,加強對該區的綜合研究工作對指導下一步找礦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大地構造位置位于秦祁昆造山系—東昆侖弧盆系—北昆侖巖漿弧帶,昆中斷裂帶(縫合帶)北側。成礦區帶劃分屬槍口—哈龍休瑪華里西—燕山期鐵、銀、鉛、鋅、銅、金、鉬成礦亞帶,區內已發現有哈日扎、哈龍休瑪、那更等礦床、點,具較好的成礦地質背景。
地層:本區出露地層比較簡單,主要為古元古界金水口巖群,總體出露面積較小,多呈捕擄體零散分布于巖漿巖中,產狀零亂。巖性主要為黑云母二長片麻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大理巖、硅質巖等;局部出露有少量的上三疊統鄂拉山組地層,總體呈北西向展布,為一套陸相噴發的高鉀鈣堿性火山巖,巖性為溢流相的英安巖和流紋巖等,與金水口巖群多呈斷層或不整合接觸。
構造:區域斷裂構造發育,主要發育有近東西向展布平行的斷裂組,為區內的主構造線方向,對區內的巖漿巖的展布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其次級斷裂發育,多呈北西、北東向,為本區主要的控礦構造。

圖1 As58乙2異常剖析圖
巖漿巖:區內巖漿侵入活動強烈,從加里東期—燕山期均有出露,其中華里西期、印支期出露最為廣泛,燕山期出露較少。巖性從基性到酸性均有發育。
本區經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出了邁托龍洼HS58乙2Ag號綜合異常。異常呈近等軸狀展布,規模大,元素組合復雜,套合好,具多個濃集中心(見圖1)。異常主元素為Ag,特征組合W、Bi、As、Zn、Cu元素等,規模24.87,面積12.5km2,具三級濃度分帶,在主體濃集部位與W、Bi、As、Zn、Cu、Sn等元素異常相套合(各組合元素特征詳見表1)。異常區出露地層主要為金水口巖群,東西向斷裂組發育、巖漿巖較發育。

表1 As58乙2異常特征參數表
本區經勘查工作,圈出了6條礦化帶,主要礦化蝕變帶特征介紹如下:
Ⅰ號金礦化蝕變帶:受北向斷裂控制,長約1.1km,寬20~40m,總體產狀235°∠60°;帶中圈出了金礦(化)體7條,其中Ⅰ-1礦體長160m,厚3.4m,Au平均品位1.16×10-6。
Ⅱ號金礦化蝕變帶:受北西向斷裂控制,長約1.0km,寬10~30m,總體產狀240°∠70°;帶中圈出Ⅱ-1號金礦體:長約200m,厚0.96m,Au平均品位0.965× 10-6。
Ⅳ號銅鉛鋅礦化帶:受北西向斷裂控制,長約0.5km,寬約200m;帶內共圈出1條鉛鋅礦體及9條低品位的銅(鉛)礦體。Ⅳ-10鉛鋅礦體,控制長度200m,控制斜深100m,平均厚度2.77m,Pb平均品位2.2%,Zn平均品位1.33%。
Ⅵ號銀金礦化帶:受北西西向斷裂控制,礦化帶長約1.0km,寬10~40m;帶中圈出了Ⅵ-1銀礦體,斷續出露約300m,平均厚度1.93m,Ag平均品位110.4×10-6。
(1)本區位于槍口—哈龍休瑪華里西—燕山期鐵、銀、鉛、鋅、銅、金、鉬成礦亞帶西段,該帶中已發現有哈日扎、哈龍休瑪、那更等礦床、點,展示出了較好的成礦地質背景。
(2)本區斷裂構造發育,構造—巖漿活動強烈,為成礦提供了有利的地質條件。
(3)本區發育HS58乙2Ag號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異常規模大,強度高,套合較好,尤其Ag單元素異常,異常點數較多,強度高,展示出了該區較好的銀多金屬礦找礦遠景。
(4)本區經前期地質工作,已發現了一定的找礦成果,且控制程度較低,經進一步的礦產勘查工作,極有可能取得找礦突破。
(5)在察汗烏蘇河地區,經對1/5萬異常查證,先后發現了哈日扎銅多金屬礦、葉隴溝金礦點、哈龍休瑪鉬礦點、那更康切爾銀礦等,充分證實了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是該區有效的找礦標志。
[1]楊鉆云,雍自權等.青海都蘭察汗烏蘇地區銀、鉛等多金屬礦找礦前景分析 [J].新疆地質,2006.06.
[2]楊寶榮,楊小斌.青海都蘭果洛龍洼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控礦因素淺析 {J].黃金科學技術,2007.02.
[3]王風林,肖小強,陳世順.青海溝里地區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 [J].黃金科學技術,2011.08.
[4]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青海省都蘭縣察汗烏蘇河地區6幅1:5萬區域礦產地質、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及磁法測量綜合調查報告.2008.12
[5]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局.青海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成果報告.青海:2013.10.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