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亞軍
(廣西地球物理勘察院 廣西 柳州 545005)
CSAMT法供電場源選擇試驗分析
■莫亞軍
(廣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廣西柳州545005)
本文通過改變CSAMT法供電收發距的大小和方向進行試驗,對在不同場源條件下接受到的信號進行綜合分析,為后續CSAMT勘查確立了最佳的工作模式,同時也為今后的CSAMT法在地質情況比較復雜和干擾較多的情況下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思路。
CSAMT供電場源試驗分析
收發距與場源的正確選擇是CSAMT應用效果好壞的關鍵。因發射與接收的距離受到進入近區帶與最小探測信號的限制,場源有附加效應和陰影效應,而場源的附加效應和陰影效應在后期的數據處理中難以校正,所以如何正確選擇場源和收發距,確保采集的數據高質量,是野外測量不可輕視的重要環節。
測區地理位置位于廣西來賓市武宣縣桐嶺鎮附近。工作區內地形為緩坡丘陵,最高海拔為120.4m,最低55m,水系較發育。測區位于廣西山字型構造前弧東翼,大瑤山背斜的西翼、南華準地臺桂中~桂東臺陷之桂中凹陷來賓斷褶帶與大瑤山凸起的交接部位。主要地層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第四系;構造以單斜構造為主,傾向北西(部分地段傾向逆轉、傾向南東),傾角一般為50~85°,向西地層自老至新依次分布。本區主要斷裂有:通挽~東鄉深大斷裂(F1)呈北東~南西走向,逆斷層,向西傾斜,是本區域主要的成礦和貯礦構造。F2斷裂:位于大團村之南,呈北北東走向,平推斷裂。F3斷裂:位于司律測區之東部,呈北東走向,斷裂性質不明。
廣西物勘院和廣西第七地質隊曾在盤龍一帶進行激電法試驗,在已知礦點上獲得較好的激電異常,效果明顯。此次在礦區外圍開展電磁法的工作重點之一是首先對測區中部的24號線進行CSAMT法的試驗工作,以確定在該測區進行CSAMT法的工作模式。第24號線的地理位置如圖1所示。

圖1 廣西盤龍礦外圍測區CSAMT法工作布置圖
此次測量裝置采用標量CSAMT裝置(赤道偶極裝置)。投入的儀器為:GDP-32Ⅱ接收機,ANT6磁探頭,GGT-30發射機,XMT-32S發射機控制器,ZMG-30發電機,ZPB-600升壓器。
具體工作布置為:24線位于盤古村北東約400m,穿越水稻田、緩坡丘;研究深度為1000m內,測線長900m;測點記數為241325~242175,計數間隔50,共18個測點;測點距50m;極矩MN為50m;發射頻率采用加密頻點共23個頻點(4~8192Hz);供電極距AB長度為1200m;最大供電電流為10A;每一測點連續測量2~3次;低頻段(4~1441HZ)疊加128~2048次,高頻段(1441~8192HZ)疊加2048~16384次;試驗中分別在測線東西兩側平行布設AB供電極以及分別取收發距約為4000m和6000m。通過試驗,確定該區場源的布設等最佳的工作模式。
試驗測量工作分兩部分進行:第一次測量在測線西側桐嶺鎮一帶布設AB極,收發距為5400m,最大電流9.5A,從241325~242175共18個測點,數據中信號較弱,離差較大;第二次測量于不同時間在測線西側離盤龍礦區1500m一帶布設AB極,收發距3800m,最大電流10A,由于天氣原因,從241625~242175共12個測點,數據中信號較強,離差較小。經過室內數據處理,從二維反演圖片看,二者相似性較小,如圖2所示。

圖2 D24線不同場源CSAMT二維反演斷面圖

圖3 Cagniard視電阻率與頻率的雙對數坐標關系圖(ρω-f)
對每一個測點分別畫出了Cagniard視電阻率與頻率的雙對數坐標關系圖(ρω-f)、電場與頻率的雙對數坐標圖(Ema-f)、磁場與頻率的雙對數坐標圖(Hma-f)、阻抗相位與頻率單對數坐標關系圖ph-f),后又用近場校正程序對它們進行了近場校正,并做了對比分析。縱觀兩次測量數據,從曲線形態上觀察,都反應出地層類型為A形,高頻段相似性較好,每一個測點第二次測量比第一次測量進入近場區要早(從高頻到低頻),但數據較穩定。現以241625號測點為例加以分析,敘述中以1次代表第一次測量結果,以2次代表第二次測量結果,圖形中黑色(-·-)表示第一次測量結果,紅色(-。-)表示第二次測量結果。
Cagniard視電阻率與頻率的雙對數坐標關系圖(ρω-f):如圖3所示。
從曲線形態上看,由于收發距不一樣,所以2次比1次的視電阻率偏低,都反應出地層類型為A形,2次從90Hz進入近區(曲線以上升),1次低于10Hz進入近區。由于在高頻段(遠區)沒有點重合現象,所以可以排除陰影效應和場源復印效應的可能。
電場與頻率的雙對數坐標關系圖(Ema-f):如圖4所示。

圖4 電場與頻率的雙對數坐標關系圖(Ema-f)

圖5 磁場與頻率的雙對數坐標關系圖(Hma-f)

圖6 阻抗相位與頻率的單對數坐標圖(pha-f)

圖7 不同場源視電阻率近場校正后對比圖
從曲線上看,2次測量的電場信號明顯強于1次,高頻段信號也較穩定;根據電場在近區與頻率無關的特點,可以看出2次從90Hz進入近區,一次則小于10Hz進入近區;磁場與頻率的雙對數坐標關系圖(Hma-f):如圖5所示。
從曲線上看,2次測量的磁場信號明顯強于1次,高頻段信號也較穩定;根據磁場在近區與頻率無關的特點,可以看出2次從90Hz進入近區,一次則小于10Hz進入近區;阻抗相位與頻率的單對數坐標圖(pha-f):如圖6所示。
從曲線上看,兩次的阻抗相位曲線起伏形態相似,都反應出三層A型地層的阻抗相位變化規律,但2次的低頻段明顯逐漸趨向于0,這一點是與近區理論相符合的。說明2次的阻抗相位數據比1次較穩定。
兩次的視電阻率近場校正后的比較:如圖7所示。
通過對兩次測量的近場校正后,從曲線上看,2次的近區更好的反映出了低層介質的真電阻率情況,且中間區的曲線形態也比1次較好,說明2次的近區數據比1次的近區數據穩定。
由于本次試驗的測區有3個大的斷裂存在(如圖1所示F1,F2,F3),使測區的地質構造情況較為復雜,斷裂對CSAMT測量工作影響較大。通過兩次分別改變收發距的大小和方向的試驗結果表明,供電極AB布設在測線東側收發距3500m與布設在西側收發距5400m相比較,接受信號較強,離差較小,地下介質對電磁場的響應也比較穩定;盡管CSAMT收發距較近時,使較多的頻點工作在近區和過渡區,但通過近場校正以后,在資料解釋上更能很好的反應出地層類型情況。而收發距較遠時,雖然能使較多頻點工作在遠區,但電磁信號較弱,且易受收發距范圍內的構造、地形、民用電流、工業電流等干擾,從而容易造成數據的不穩定。因此,本次試驗工作為后續CSAMT勘查確立了最佳的工作模式,同時也為今后的CSAMT法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思路,即在地質情況比較復雜和干擾較多的情況下,由于發射功率是有限的,只要能夠滿足3~5倍的研究深度,收發距不要太大,因為信號的強弱問題直接關系到測量數據的穩定性。
[1]樸化榮.電磁測深法原理 [M].地質.
[2]湯井田,何繼善.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及其應用 [M].地質.
[3]溫永輝等.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中收發距與場源選擇 [M].廣東:地質(2012).
P631[文獻碼]B
1000-405X(2016)-9-3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