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 馬玉忠
(青海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 青海 西寧 810029)
磁法勘探與淺層斷層定位在五林溝項目中的應用
■張冬馬玉忠
(青海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西寧810029)
在地質勘探中一個重要的勘探內容就是地層淺層斷層勘探,淺層斷層是一種在地層中分布較淺的一種地質構造,在眾多的淺層斷層勘探中磁法勘探是一種較為先進并且準確度較高的一種淺層斷層勘探方法。也能對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進行準確的淺層斷層定位。
磁法勘探斷層定位磁異常
磁法勘探應用最廣泛的是對與強磁性礦物有關的礦產進行普查和詳查,并且具有良好的效果,如勘查磁鐵礦床以及與磁鐵礦共生的多金屬礦床。對于研究與礦產有關的地質問題和解決某些區域性和局部性構造、巖漿巖活動、地層深淺起伏變化等問題,磁法勘探也是應用廣泛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在礦山地質勘探和開發勘探中,進行磁法勘探,圈定地磁異常,搞清地層巖石、巖漿巖及礦石的磁物性特征,圈定斷裂構造和接觸帶等問題,磁法勘探也有其獨特的作用。在礦區地質工作中,磁法往往與重力及其它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結合,進行綜合物探。應用條件:探測對象必須與周圍巖石之間有較明顯的磁性差異;應對探測對象的范圍大小、埋藏深度和巖石磁性大小諸因素綜合考慮,磁異常體必須能產生足以使磁力儀觀測到的異常場;探測對象的磁異常能夠從其它干擾背景中分辨出來,或者能夠消除它們的影響。
本次工作采用了捷克生產的PMG-2質子磁力儀,其工作原理就是利用氫質子在磁場的旋進現象進行測量。在傳感器中,充滿了含氫的液體,如航空煤油、苯、蒸餾水、酒精等,這些氫質子在被儀器強制極化之前處于無規律的排列狀態,當人為的對其加上一個極化信號后,質子將做旋進運動,極化消失后,通過對受旋進影響的傳號器中頻率的測量來測知外界磁場大小。與其他磁力儀不同的是質子磁力儀在磁性較弱的環境中仍具有較高的分辨率。
2.1地質背景

該區域主要出露中元古界長城系湟中群磨石溝組,該套巖石以灰色石英質片巖,灰色-乳白色、粉色塊狀石英巖、灰色大理巖、白云質灰巖、細晶灰巖夾灰綠色斜長角閃片巖為主的高綠片巖相變質巖系,構造變形以淺部構造層次韌性剪切變形為主,巖石中長英質脈體,中-深構造層次塑性流變極不發育,整套巖石普遍糜棱巖化,糜棱巖占整套巖石90%左右,為一套構造地層。中部巖層明顯可見一條10-15米寬的破碎帶,走向北西。
2.2野外工作實施
為消除磁法勘探的日變影響,實際工作中采用以日變站和行走模式組合的探測方式實施。日變站選擇在周邊露頭較少的區域,并用羅盤探測日變站儀器的探頭方向,本次研究工作采取1:1萬高精度磁測,采用線距100米,點距40米進行測網實測,測線基本與工區地層走向垂直,測線方位為25°。
2.3數據處理
磁法數據的初步處理主要是利用日變站的測量數據對行走模式下的測點數據進行修正,消除磁場總量的日變誤差,主要是截取對應時間的磁場總量進行修正。還要進行正常場改正,高程改正,基點改正,最終得到異常值ΔT。
2.4資料分析與解釋
所有數據應用金維公司的GeoIPAS軟件,結合自編的計算機程序,選擇合理的參數設置,由電腦自動完成,制作成剖面平面圖如圖所示。
本次討論主要對C3、C4、C5、C6、C7異常進行討論。在此次工作中,將1:1萬磁異常劃分為8個子異常,編號由北向南依次為C1至C8。整體上看,異常均處在測區中部,異常也均封閉,異常在走向上C1,C2異常走向近南北向,北部異常形態不規整,而C3至C8異常走向近東西向,而南部異常呈明顯條帶狀分布。為近一步突出正異常部分的特征,我們對平面等值線圖進行了向上延拓。向上延拓400米后淺部的干擾得到了壓制,而C6,C7異常仍然存在,且被整合成一個異常,說明C6,C7異常可能是一個范圍較大的,埋藏較深的帶磁性巖體。而C3、C4、C5異常是我們要重點關注的異常,這三個異常在延拓二百米后就已經反應不出異常形態了,異常已經消失,說明存在較淺,而且這三個異常在未進行延拓前都是正負異常伴生,我們知道,由于巖層在出現斷裂時所反應的磁場強度一般會發生突變,即斷層基巖層面的磁場強度會出現正負異常突變。根據這種原則,結合測區的剖平圖,平面等值線圖進行推斷分析得出,位于測區中部的C3、C4、C5異常出現的這種正負異常的交叉突變帶狀分布為整個測區的斷層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依據。綜合前人的地質資料及其磁異常特征可以初步推斷出一條走向近東西向的疑似斷層F1。按照同樣的方法還可以推測出另一條疑似斷層F2。走向大致北西向。
從以上的應用效果來看,磁法作為一種段層定位技術是可行的,但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如測區內分布較多的磁性干擾物質,而且這些磁性干擾物質還具有一定的走向,或是成帶狀分布等。這些問題對于判斷定性有一定的誤導作用。但由磁測成果圖可以看出斷層的大致走向,且經過實地考察,與我們推測的斷層位置基本吻合,進一步驗證了磁法勘探斷層定位的可行性。
[1]李征西、曾昭發、李思澤。地球物理方法探測活動斷層效果和最佳組合分析。 [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5,35(7):109-114.
[2]丁國瑜,田勤儉,孔凡臣。活斷層分段:原則、方法及應用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3]劉天佑.地球物理勘探概論 [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9-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