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愛軍
課堂教學體系由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兩部分組成,并且二者之間既相互獨立,又深入融合,構成了系統復雜的一個有機整體.在任何階段、任何學科、任何類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必須融入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展示課堂主導地位,就必須切實、高效、深入地組織好、實施好、開展好導學活動.學生主體經過一定時期的錘煉和積淀,逐步形成和樹立了學習、探知、解析的方法經驗.但主體現有技能經驗與現階段學習目標要求存在不對稱,決定數學教師必須實施高效導學活動,助推高中生學習進步.本人借鑒于認知和實踐感悟,從遵循教學原則角度入手,簡單論述高中數學課堂導學教學活動實施.
一、遵循雙向性教學原則,在雙邊探討中開展導學
教育運動學認為,課堂之中的“教”和“學”之間,不是相互孤立、互不相連、獨自為陣的單獨活動,而是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有機統一體.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之間應該是互動、呼應的雙向活動.筆者以為,導學活動要深入實施、取得實效,就必須做到“教師有所指,學生就要有所應”,“導”與“學”之間始終是遙相呼應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實施導學活動,要遵循課堂教學雙向性原則,既要積極的引導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同時,又要組織和設計具有雙邊互動的教學氛圍和教學形式,推動學生根據教師的導學活動積極回應,對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和要求,主動地參與配合,深入地思考分析,并能主動地與教師進行討論、交流等雙向活動,有效避免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不良現象,實現在雙邊互動中推動導學進程.如“指數函數”一節課“指數函數的定義”知識點導學教學中,教師采用師問生答的互動形式,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師:板書,指數函數的概念,并向學生定義指數函數.
師:組織學生討論a的取值規定.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要規定底數大于0且不等于1呢?”.
生:進行思考分析活動,出現認知卡殼現象.
師:引導學生分別討論a>0,a<0以及a=0時,x的取值情況.
生:通過集體討論交流,學生指出,a<0時,x在實數范圍內相應的函數值不存在.因此,為了避免上述各種情況的發生,,所以規定a﹥0且a≠1.
師:組織學生討論指數函數的定義域.引導學生回顧指數x的取值范圍.
生:討論分析初步認識到指數x的取值范圍,并進行簡單論述.
師:總結指數函數的定義域為R.
上述導學過程之中,師與生圍繞知識點內涵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交流等雙向互動活動.在教師的提問、啟發、引導過程中,學生根據教師所提任務要求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活動,使得導學活動貼近學教事情,推動導學取得實效.
二、遵循啟示性教學原則,在設疑解惑中開展導學
導學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解疑釋惑的發展過程.教師開展的導學活動,不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填鴨式”教學形式,而是依據學生認知實際,結合教學目標要求,循循善誘的教學過程.教師解疑釋惑不能“到嘴到肚”直接告知,而應該“循序漸進”的娓娓道來,在有效引導中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找尋根源.因此,數學教師導學時,就必須遵循啟示性教學原則,找準癥結所在,設置的導學活動要富有啟示性、具有漸進性,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導學進程中,深入細致地思考和分析,逐步獲取認知的“本源”所在和解析的“真諦”精髓.如“平面向量”章節“共性向量”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存在“共性向量認知不清”的疑惑,抓住他們學習認知的實際情況,通過設置“a=(-2,1),b=(λ,-1)(λ∈R),如果a和b的夾角為鈍角,試求出λ的取值范圍”問題,組織高中生認真研析活動,并展示其某一解題過程,引導他們深入分析,使他們認知產生解析錯誤的原因是“忽視a與b反向共線的情況”造成的.因此,教師在認知疑惑的導學過程中,引導高中生分析推導,從而認識到該問題中的向量a和b的夾角為鈍角等價條件是ab<0并且向量a,b不平行.同時向量a和b的夾角為銳角等價條件是ab>0,并且a、b不平行.
三、遵循探究性教學原則,在深入解析中開展導學
問題 已知集合A=xx2-2x-8<0,B=xx2+2x-3>0,C=xx2-3ax+2a2<0,(1)求集合A、B;(2)如果CA∩B,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學生解析 通過解集集合A、B里面的兩個一元二次不等式,就可以求出集合A、B中的x的取值范圍.根據問題條件能夠容易求出A屬于B,根據CA∩B這一條件,可以對a的取值范圍進行討論,得出每種情況下集合C的情況,以及a的取值范圍.
教師指點:該問解答時需要對集合的包含關系判斷以及應用有準確的運用,需要運用到分類討論的解題思想.
學生完成解題活動,歸納總結解題方法,教師進行補充完善,獲得其解題策略.
教師進行點評:在解析這一類型問題時,要正確運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上述解題活動,是教師針對學生案例解析中經常出現的“不會運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形式”不足開展的導學活動.在此導學進程中,教師遵循了探究性教學原則,提供了動手探究的“舞臺”以及實踐解析的“時機”,抓住解答該類型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動手探究能力獲得長足進步,解析問題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解決問題,是學習數學學科的最根本任務和要求;解決問題能力,是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最基本要義.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動手探究、思考分析的實踐過程.數學開展導學活動,要注重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錘煉和培養,將數學探究活動融入教師導學進程之中.組織學生圍繞教與學的任務要求,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進行親身實踐、深入解析等活動,并深刻汲取教師講解指導的“精髓”,以期獲得解析數學問題的方法,并對其科學使用深刻認知,提升學生數學技能和素養.
四、遵循拓展性教學原則,在綜合提煉中開展導學
教師實施的“導學”活動,不僅要對學生主體的認知學習進行指點引導,還要對學生主體的能力水平進行拓展延伸,從而推動學生形成豐富而又深厚的數學素養.數學學科知識點之間密切關聯、相互融合,學生要實現數學知識要義的靈活運用,就必須對數學知識點深刻理解、靈活運用,形成認知整體體系.因此,數學教師在導學活動中,不能“有一說一”,點到為止,而應該“觸類旁通”,拓展延伸,抓住數學知識要義的內在關聯,遵循拓展性教學原則,將與之相關聯的知識點融入其中,引導和組織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地了解掌握知識要點深刻聯系,從而綜合性、系統性地認知數學,提高其綜合應用能力.
總之,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功效,只有在有效導學進程中才能得以展示和呈現.學生的學習活動,只有在教師科學引導中才能得以提高和進步.以上是本人對如何圍繞相關教學原則,實施數學課堂導學活動所做的簡單論述,并敬請教育同仁積極參與,共同推動數學有效導學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