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蓮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那么生本教育理念下,我們如何以初中數學課堂為平臺,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呢?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在工作中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
1.先學后教,以學定教
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長期以來,我們恰恰誤解了“教學”一詞的真諦,誤認為教學就是“以教定學,先教后學”.在這一理念影響下,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教師完全主導著整個教學機制的運轉,學生則無條件地服從于教師,這貌似默契的關系也就形成了一個畸形的結果——學生止步于上課聽懂教師所講,課后寸步難行,或者只會處理教師講解過的問題,面對新的問題就措手無策.上述困境的原因就在于學生主體性沒有真正得以落實.
要真正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我們的課堂必須翻轉,即讓學生想學,唯有讓學生“先學”,他們才能意識到問題的所在,而這也就是教師教學的焦點所在.此外,學生先學是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他們將獲得第一手的探索資料和情感體驗,不同的學生個體還將在自主探索中發現不同類型的問題,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課堂上的討論和交流將更加深入,他們的視野也將更加開闊.同時,教師通過讓學生先行學習,可以發現哪些內容是學生可以自主掌握的,這些內容教師將一筆帶過,而對學生存有困難和疑慮的問題,教師可以將有限的課堂時間投入其中,實現重點突破.
2.以學促學,實現共贏
初中生都有好勝之心,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時要充分運用他們這一心理特點,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斗志,通過建設學習小組來促使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合作與競爭,進而實現以學促學,實現課堂管理模式的優化.教學實踐表明,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充分互動能有效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學習動態,施以合理的引導,從而實現有效的調控.學生在進行交流和討論時,教師要適時地介入其中,及時把握他們合作的成果、討論的分歧,啟發學生探求問題解決的思路,成為學生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他們的依賴對象.偶爾,教師也會發現某些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表現得比較消極,他們或許是因為自己思維過慢而不想參與小組合作探究,或者因自卑而用沉默來表達自己對這一學習方式的排斥,對此,教師要格外給予這些學生關心,幫助他們重塑自信,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小組不可缺少的拼圖,從而營造“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取進步”的合作氛圍.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更有利于他們團隊意識的增強,而且這樣的學習能讓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帶來的快樂,從而讓他們樂于參與其中.當教師發現某些小組因分歧過大而發生爭論時,教師要及時參與對應小組的探討,引導學生以合理的方式來表達觀點,同時要求學生盡可能讓自己的闡述更具科學性和嚴謹性,以此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發言習慣,鍛煉他們自我表述的能力,進而讓他們能夠享受合作學習的過程.
二、注重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如何發揮呢?靠的就是“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切實提升問題設計的有效性,具體應注重如下兩個方面.
1.將開放性融入問題設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
教學實踐表明,開放性的問題更有助于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那么如何將開放性融入我們的問題設計呢?筆者認為,教師在提問時,可以將某一知識點作為中心,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提出更有價值、更具探索性的問題,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
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學習“相似三角形”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設置一個具體的問題:“在三角形ABC的邊AB和AC上分別有一點D和點E,如果要使三角形ADE與三角形ABC相似,應該再加一個什么條件?”問題提出后,教師安排各小組進行討論,并合理把握學生討論的時間,在恰當的時機,讓某一小組派代表和其他學生分享自己的討論成果,然后再由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補充.上述教學方式既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能夠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之中,營造輕松而活躍的教學氛圍.更重要的是,學生針對開放性的問題進行討論時,他們不同的切入點將有助于彼此訓練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當然,教師要適當控制問題的開放度,對某些難度過大的開放性問題,教師要精心分解,將其演化為一系列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小問題,從而讓學生在逐個擊破時,訓練問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
2.將拓展性融入問題設計,促進學生思維的生長
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教師在實施教學之前必須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來設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其中的核心部分就是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延展性.
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將拓展性融入其中,做到“突出重點,分散安排”,即在某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穩步向前,他們的能力、知識和情感都能循序漸進地提升.當然,在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處理時,教師也要對學生的情感予以必要的疏通,讓他們意識到困難存在的客觀性,但只要堅持努力,問題終將解決.所以,教師在目標設置上必須要逐步深化,同時問題的相關情境要盡可能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建模能力,并最終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
例如,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同心圓”的定義時,學生往往會有如下的疑問:“如何筆尖不離開紙面畫出兩個同心圓?”這個一個實際的問題,如果從理論知識來分析,幾乎不可能實現,為什么?原因有兩個:(1)同心圓必須有一個圓心;(2)兩個圓的半徑不同,所以不能相交.這個問題能解決么?這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側向思維出發:“將紙的一角折疊,折疊后從折疊點為起始點畫一個小圓,然后到終點后筆尖順勢滑到折疊的反面,然后把折疊復原,繼續畫一個大圓.”上述問題的設計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同時他們也將深切感受到數學是有生命的,數學思維也充滿著活力.
綜上所述,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出更具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與合作精神的人才,而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改進學習,實現上述目標.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正確把握數學新課程的目標、內容和特點,有效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更加和諧的氛圍中合作學習,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