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4年《大眾醫(yī)學》刊載的“醫(yī)生愛收什么禮”微話題嗎?上海仁濟醫(yī)院的連鋒醫(yī)生因收到一幅三位患者合贈予他的駿馬繡匾而甚為感動,匾中飽含謝意的一針一線,令無數(shù)網友駐足評論。連醫(yī)生說:“這三位患者都是有故事的人,有空我會說說他們的故事。”
良駒踏雁騰飛起,一騎絕塵上九天。三曲人生同匯處,和諧醫(yī)患暖人間。
這是三位性格迥異的人,擁有三段各自精彩的人生,因為同一種疾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在同一時間,住進了同一家醫(yī)院。從此,他們的人生出現(xiàn)交集,在疾病面前成為摯友。
很榮幸,我是這三位患者的主刀醫(yī)生,聆聽了他們求醫(yī)路上各自的故事,也與這三位“戰(zhàn)友”結下不解之緣。如果把醫(yī)生比喻為班主任,我想,故事里的這三位主人公就像班級里三位個性不同的學生。
認真聽話的乖學生——老葉
年過半百的老葉在江蘇做生意,因不明原因發(fā)熱在當?shù)蒯t(yī)院就診。醫(yī)生一時無法確診,于是老葉慕名來到仁濟醫(yī)院風濕科,經過心臟彩超檢查后,提示二尖瓣贅生物,于是轉入心外科。
老葉是所有醫(yī)生都樂意遇到的那類患者:依從性極強,對醫(yī)生絕對信任,遵醫(yī)囑。在患者積極的配合之下,二尖瓣置換術順利完成,老葉恢復得很快。術后,老葉需要服用華法林抗凝,雖然他術后便回到江蘇繼續(xù)做生意,可仍然每次都按時到門診隨訪,所以凝血指標控制得非常理想。
“三好學生”老葉還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家庭。住院期間,一直有一位年輕的女士悉心照顧他。我一度為老葉有這樣孝順的“女兒”感到高興,直到后來查房時才得知她是老葉的兒媳。“公公五十多歲了,為了這個家還要四處奔波做生意,很不容易,做晚輩的我們就該盡一份力,好好照顧公公。”這是老葉兒媳的答復。我內心不禁感嘆:生男生女都一樣,好兒媳也能照顧好老人。
經常“翹課”的調皮鬼——小施
剛過而立之年的小施在上海開了一家規(guī)模較大的汽車維修店。因為不明原因發(fā)熱,心臟超聲提示二尖瓣和主動脈瓣贅生物,被診斷為感染性心內膜炎,需要手術治療。他擔心手術會影響正在上升的事業(yè),于是輾轉就診于上海各大醫(yī)院,四處打聽,希望保守治療即能痊愈。其間,小施因亂用抗生素,漸漸地產生了細菌耐藥。在病友的推薦下,他來到我院。詳細分析病情后,我建議小施住院接受手術治療,但他并沒有立即接受我的建議,而是繼續(xù)開始四處尋醫(yī)之路。
在詢問許多專家都得到同樣的結果后,小施再次找到我,同意入院。住院期間,小施很不配合治療,依舊四處打探,結果是體溫反復。眼看就可以為他施行手術,他卻再次“翹課”,以家中有事為由,不愿接受手術,堅持要求出院。望著小施遠去的背影,我知道他還會回來的,唯期盼他下次來時病情不要惡化。
半個月后,小施再次因發(fā)熱來診。這次,我再次嚴肅告之:“頻繁更換抗生素會讓細菌產生耐藥,未來可能會演變到無藥可用的地步,到那時再進行手術治療,風險就會加大。你已經有手術指征,這個手術必須做;如果不做,將來會有心臟穿孔、心衰的可能,菌栓脫落后還可能引起腦梗、心梗等疾病,甚至死亡。”多次苦口婆心的溝通后,小施終于向我吐露心聲:“我總覺得醫(yī)生是為了賺錢才要求手術,而我也沒有醫(yī)保,所以才四處打聽,希望不用開刀就能治好。連醫(yī)生您說的對,我這次肯定接受手術治療!”
小施抱著“一去不復返”的決絕之心上了手術臺,手術很順利。術后,小施對我笑:“心臟手術也沒那么可怕嘛。”
渴望關注的“轉學生”——老談
已逾不惑之年的老談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大廚,因為感染性心內膜炎就診于某三甲醫(yī)院,并且已入院準備手術。或許因為患者太多,老談一直未被安排手術。焦急的他跑去詢問手術時間,沒有得到明確答復,一氣之下自動出院,來到我院就診。
我耐心地向老談解釋了他的病情,告知術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如順利,手術將大概安排在什么時候,并且告訴老談因為床位緊張,只能委屈他住加床。老談回答道:“連醫(yī)生,我認可你。你們很重視我,很關心我,晚上您做手術到七八點,甚至十點依舊會來查房看我。哪怕睡走廊,我也找連醫(yī)生開刀。”我的內心涌起一股暖意,這是對我工作最大的認可。肩負著這份沉甸甸的信任,手術順利完成。
老葉、小施、老談三人在一星期內先后接受手術治療,術后住進同一間病房。因為類似的遭遇,三人成為經常聯(lián)系的病友。出院時,三人特地請專人繡了一幅“騰飛匾”贈與我。
如今,已時隔三年,老葉繼續(xù)經商,每隔半年來上海復查一次。而老談和小施因多次結伴來我門診復診,已成為好友。
這就是那塊匾的故事。
大眾醫(yī)學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