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聶浩
馬克思經濟發展理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文/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聶浩
本文論述了馬克思關于生產力和經濟增長理論和馬克思關于經濟發展和人全面發展的理論,并分析了馬克思經濟發展理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馬克思經濟發展理論;中國經濟發展;啟示
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擺脫了極度物質貧乏和活力不足的狀況,獲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現象。特別是近兩年經濟發展的下行壓力較大,創新驅動發展能力不足、城鎮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三產業發展不均衡、體制機制改革需要加快等問題制約著我國經濟發展。針對上述問題,學術界有很多不同觀點。由此新自由主義學派,凱恩斯主義學派,新制度經濟學派等西方經濟理論進入中國。但是筆者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向還是需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馬克思的經濟發展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矛盾運動的實質內容和一般規律,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世界經濟發展實踐發揮了巨大作用。二是馬克思主義提出的經濟發展思想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人民群眾就會擁護,其積極性就能得到充分調動,國民經濟就能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本文側重于從經濟增長理論和人與社會全面進步的角度進行分析,找到一條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經濟健康發展道路,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
從生產一般角度看,一切社會形態的經濟增長都是財富本身或其內容的增長;從本質上看,經濟增長是生產力發展的直接結果。所以,生產力是最活躍的因素,它的不斷發展推動著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指出: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的運用程度,生產過程和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生產力主要受四個因素影響:一是勞動者;二是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即勞動資料;三是科學技術水平;四是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即勞動對象。在這四個方面的論述中,馬克思對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科學因素的革命性因素作了深刻的論述。在他看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更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因為,科學技術能促進整個生產力系統的優化,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將大大推動生產工具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改進,促使勞動者提高熟練程度和自身素質,促進生產向專業化和協調化發展,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大規模、更有效地利用生產資料,更有效的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所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不是作為第四項加到生產力三要素中去的,而是作為乘數乘到這三項上去,可用公式表示為:生產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發展越快,這個乘數增大就越快,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就越快。
馬克思經濟發展理論認為,從人類社會一般角度看,任何社會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歸根到底都是人類自身發展的手段,經濟發展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馬克思和恩格斯針對“人的異化”即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工人同自己的生產活動相異化、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同人相異化的現象這一殘酷現實,提出了剩余價值理論,剖析了資產階級剝削工人的秘密,全面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并提出和論證了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必然性。通過這種革命。使人從被異化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全面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這個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可以說,人的自由、解放與全面發展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
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一方面,個人特別是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和勞動產品的主人,不再受資本的奴役,工人不再為生產而存在,而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進行從事勞動生產。另一方面,聯合起來的個人成為社會生產與經濟發展過程的主人,他們自主地從事生產而不再受生產工具與自發的生產過程的支配。隨著私有制的消滅,人的異化的消除,供求關系也隨之消失,人們將為了自身的需求提出社會需要,而且在社會需要的不斷滿足中使自身得到發展。
同時,“如果沒有生產力的發展,那就只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馬克思看到了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本質的發展的真實聯系。物質生產力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意義就在于:只有通過發展物質生產力,才能把由于自然和社會歷史進程而不斷賦予人的各種天賦和潛能發揮出來,不斷提高和豐富人的需要、個性等,創造出人同對象世界的全面的豐富的關系,實現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才能不斷地使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
經濟發展不僅是生產力的發展,也是社會關系的發展,而后者更強調人的發展。因此,科學發展既要強調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特殊矛盾,又要重視生產力發展與社會全面發展相結合。
(一)明確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不能單純地把經濟發展定位在經濟增長上,如果經濟增長的目的,是為了“數字”的增長,那就很容易走進原地徘徊的死胡同。
必須把經濟發展的目的定位在維護和發展人民權益,強化國家法治,權力優化監督的廣闊方向上,才能煥發強大召喚力。從深層次來看,鄧小平“92 南巡談話”之所以成功推動中國大步前進,正是因為其把改革的目標著眼在以市場經濟沖破傳統計劃經濟壁壘,把經濟和企業的經營主導權,歸還到民營和個體,以前所未有的開放胸懷,啟動廣大人民自主發展經營的無窮潛力,這也是中國重新騰飛的真正奧秘與動力。
(二)發展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人享有發展機遇,享有發展成果。重視發展內容的全面性、發展結構的協調性、發展趨勢的穩定性,努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深層矛盾,認真解決實現公平分配與社會正義等實質性問題,把“改革的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能”“民生新福祉”。一是轉變政府職能。我國改革動力的消減,原因之一是有了既得利益集團,有了這種集團利益與廣大群眾利益的對立,特別是當既得利益集團與政府部門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時候,情形更為嚴重,因而打破這種關聯是我國改革動力再釋放的必然要求。而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是轉變政府職能,規范行政行為,保證政府的公正性。二要確保勞動者不僅是科學技術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的支配者,而且是從技術的運用到結果、從技術的自然屬性到社會屬性的支配者,使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促進勞動者全面發展的手段。
(三)要正確處理發展與改革的關系。既要防止單純“為改革而改革”的傾向,也要防止借口促進發展而回避與拖延改革的傾向,注重在經濟發展中積極推進體制轉軌與制度創新,借鑒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先進經驗,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繼續通過深化改革化解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根據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特征與我國實際國情,建立起大多數人參與經濟發展進程、大多數人民群眾受益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真正實現我國經濟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