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仁
新加坡輔助警察的管理
文/鄭仁
新加坡對輔助警察的管理,主要采取履職管理和紀律管理兩個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在履職管理中,通過考試、培訓、薪金、福利、結社、晉升等方面的規定,為輔助警察順利履行職責提供優越條件。另一方面,在紀律管理中,通過設定違紀行為、犯罪行為的客觀表現、責任方式、處理程序,嚴格約束輔助警察的各種行為。
為保證輔助警察順利履行職責,警察法、輔助警察條例對輔助警察的考試、培訓、薪金、福利等均作出原則規定。比如,輔助警察的薪金、退休金、福利、任職條件、日常職責均由政府規定;每一個輔助警察都必須接受業務培訓并通過相應的考試;輔助警察的制服、武器以及其他裝備、設備,由雇用單位按照標準統一配備。除此之外,由于警察法對輔助警察的結社權作出限制,為補救受限的權力,輔助警察條例規定,在一個雇用單位中,可以按照級別成立一個或多個輔助警察協會(auxiliary police association),并對協會的建立、解散、章程、代表等作出詳細規定。
在新加坡,輔助警察機構按照類似正式警察機構的職級進行編制,輔助警察的晉升規定比較詳細。輔助警察的級別共分15級,由下至上依次為:警員、代理下士、下士、中士、上士、高級上士、駐署警長、高級駐署警長、督察、高級督察、助理警司、副警司、警司、副助理警監、助理警監。每個雇用單位均要成立晉升委員會(Promotions Board),晉升委員會根據輔助警察的表現提出晉升建議,最終由雇用單位決定是否晉升。晉升委員會由指揮官、總監任命的代表新加坡警察利益的人員(一名)、雇用單位任命的其他代表(至少一人)組成。在以上人員中,由雇用單位指定一人擔任晉升委員會的主席。只有通過晉升考試并且符合總監認為適宜的其他標準后,輔助警察才可能獲得晉升。
新加坡對輔助警察的管理十分嚴格。輔助警察條例列舉了15種違紀行為,并規定了違紀的責任。除違紀外,輔助警察條例還規定,輔助警察不履行職責即構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責任。處理違紀行為或犯罪行為時,采取“雙軌制”的調查程序,被調查人員還可能接受違紀質詢程序,這些做法無疑有利于保障輔助警察的陳述權和辯護權。
1.違紀行為及其處理。輔助警察條例對違紀行為(discipline offence)的規定主要有:(1)未經請假或沒有正當理由而擅離職守的行為;(2) 值班時睡覺;(3)有損于良好秩序和紀律的行為;(4)履行職責時懦弱膽小;(5)違反輔助警察條例、輔助警察部隊指令、輔助警察現行通令或者上級長官的書面或口頭命令;(6)因醉酒不宜上崗;(7)違抗上級;(8)玩忽職守;(9)詐病;(10)執行任務期間作出錯誤失實的陳述;(11)越權導致他人受到傷害或者損失;(12)侵吞或者肆意破壞財產;(13)未經總監同意經商或從事其他雇用活動。
對違紀行為的處理包括可以開除該輔助警察,或者給予其下列八種處罰的一項或幾項:(1)降銜、降級或降職;(2)延期或暫停加薪;(3)訓誡;(4)警告;(5)增加額外的工作;(6)限制休假或/和特惠權;(7)不超過200新元的罰金或者沒收不超過一個月的薪金,但未請假或缺乏合理理由而離崗的情況除外;(8)未請假或缺乏合理理由離崗的情況下,作為對其他處罰措施的附加,可以根據其離崗期間或雇用單位認為少于該期間的其他適宜期間,沒收其薪金。
2.犯罪行為及其處理。警察法第九十五條規定,輔助警察不履行職責即構成犯罪(Every auxiliary police officer who deserts shall be guilty of an offence),應處以不超過五千新元的罰金或不超過兩年的監禁,或兩者并處,并可以根據新加坡輔助警察條例附加處以較此為輕的處罰。“不履行職責”(desert)是指這兩種情形:一是沒有合法批準故意長期脫崗或不到崗執勤;二是故意擅自離崗逃避輔助警察的勤務或其他勤務。此外,警察法第一百零二條還規定,輔助警察無正當理由泄露工作期間獲取的私人信息和秘密,也構成犯罪,應處以不超過五千新元的罰金或不超過兩年的監禁,或兩者并處。

調查流程簡圖
3.程序規定。只有收到投訴人親筆簽名的書面投訴后,才能調查被投訴的輔助警察。調查采取“雙軌制”:雇用單位可以任命一名輔助警察(investigating auxiliary police officer)進行調查,總監也可以任命一名正式警察(investigating police officer)進行調查。調查后,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是被調查者已經犯罪,此時需要直接進入訴訟程序,由法庭作出處罰;二是被調查者沒有犯罪但可能違紀,此時則由重新任命的紀檢警察(disciplinary officer)繼續調查。
第一,直接進入訴訟程序的情況。
如果被調查者的行為屬于警察法第九十五條和第一百零二條規定的犯罪行為并且已經調查屬實,則可以直接進入訴訟程序,此時無須按照輔助警察條例的規定再科以違紀處分。訴訟程序的啟動有兩種方式:一是雇用單位或者輔助警察機構的指揮官將被調查者移送總監,總監依據新加坡警察法第九十五條(1)之規定提起訴訟;二是依據總監任命進行調查的正式警察直接依據新加坡警察法第九十五條(1)之規定,向法院起訴。如果對法院的裁判不服,則可以依照刑事訴訟程序進行上訴。
第二,被調查者沒有犯罪但可能違紀的情況。
如果沒有犯罪而只是涉嫌違紀,則被調查者可能被追究違紀責任。此時,被調查者需要參加紀律研訊(disciplinary inquiry)。紀律研訊程序由紀檢警察(disciplinary officer)主持。紀檢警察的選擇也采取“雙軌制”:第一,如果前期調查是由雇用單位任命的輔助警察進行的,則紀檢警察應由輔助警察機構的指揮官(the Commander of the Auxiliary Police Force)在輔助警察中任命;第二,如果前期調查是由總監任命的正式警察進行的,則紀檢警察應由新加坡警察的副總監或人力資源主管(the Deputy Commissioner or Director Manpower of the Police Force)在正式警察中任命。無論紀檢警察是輔助警察還是正式警察,其級別都必須高于被調查的輔助警察或者與其平級。
在紀律研訊程序中,紀檢警察將按照兩種情形處理:一是被調查的輔助警察認罪(the auxiliary police officer concerned pleads guilty),二是被調查的輔助警察認為自己無罪或拒絕表示(the auxiliary police officer concerned does not plead guilty or refuses to plead)。在這兩種情形中,紀檢警察都應聽取被調查者申辯,向被調查者出示并宣讀證據。
無論何種情況,紀律研訊程序結束后,紀檢警察應出具調查結論。如果確定沒有違紀,紀檢警察應撤銷案件(dismiss the case)。如果確定違紀,紀檢警察應向雇用單位提出處罰的建議(recommend to the employer the appropriate punishment),雇用單位可以根據該建議作出處罰決定。
被處罰者如對紀檢警察的調查結論或雇用單位的處罰決定不服,可以自收到通知后30天內向總監提出上訴。提出上訴后,在裁定未下達前,應暫停執行相關處罰。總監收到上訴后,有權支持、變更或推翻紀檢警察的結論,或者命令其重新進行紀律研訊程序;有權支持雇用單位的處罰決定,如果認為該處罰決定過輕或者過重,總監還有權根據輔助警察條例的授權,對違紀者處以其他處罰。總監對上訴作出的裁定均為最終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