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閩
(東營市第一中學 山東東營 257000)
淺談時間計算中兩種計算方法的對比
崔 閩
(東營市第一中學 山東東營 257000)
時間計算是地理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筆者就此方面進行了不同計算思路的對比,突出了方法的正確選擇的重要性。
地理學習 時間計算
時間計算一直是高考中常考的考點,但同時也是學生地理學習中的難點,出錯率極高。對于這部分內容,教師總是講了又講,可是學生聽完再做同類題目時,卻仍無法保證正確率。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無獨有偶,一次測試中,有關時間的題又出現了很高的出錯率。題目如下:

例題(2008年重慶卷)一列時速為189 km的火車,北京時間3月8日20∶00從北京直發洛杉磯(兩城市圖上鐵路線長約12.6 cm。不考慮途中停車時間),到達終點站時當地區時為3月( )
A.11日16∶00 B.12日8∶00
C.12日16∶00 D.13日8∶00
根據題目,學生能提取出以下信息:
①火車出發時,北京即東八區的區時為3月8日20時。
②要到達的終點為洛杉磯,對應的經線為120°W,即采用的西八區的區時。
③圖上鐵路長12.6cm,根據比例尺可以計算長距離為12.6×1500=18900km。
④再根據速度為189km/小時,可以算出路途花了18900km ÷189=100小時,即4天4小時。
計算需要用到的規律是“東加西減”。但應用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規律中東西的判斷:同是東時區,則時區數大者在東;同是西時區,則時區數大者在西;若兩地分別位于東西時區,則東時區始終為東,西時區始終為西。
但在信息的整合和應用規律計算過程中,學生卻采用了不同的二種方法。使用方法一的同學正確率很高,而使用方法二的同學,出錯率卻非常高。到底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正確率會差別如此之大?
方法一:公式法:
學生根據題目信息,可列出如下式子:

列出式子后就能清晰的發現,可以通過虛線箭頭和實線箭頭2種途徑計算出結果。
第一種途徑(虛線箭頭代表的途徑):首先算出東八區和西八區之間的時差相差16個小時,可以通過虛線箭頭在北京東八區3月8日20時的基礎上,按照“東加西減”規律,減去時差16個小時,就能計算出“出發時間2”,即:3月8日20時-16時=3月8日4時;再加上途徑時間4天4小時就能計算出到達時間,即3月8日4時+4天4小時=3月12日8時。
第二種途徑(實線箭頭代表的途徑):在北京出發時間3月8日20時的基礎上,加上途徑時間4天4小時,算出“到達時間1”即:3月8日20時+4天4小時=3月12日24時,然后按照“東加西減”的規律算出到達時間即:3月12日24時-16時=3月12日8時。
方法二:畫圖法

學生在原圖中畫出了北京與洛杉磯之間出現的時區(如上圖),并數出了北京與洛杉磯之間相隔8個時區,即相差8小時。圖中洛杉磯在北京的東側,因此到達洛杉磯的時間要在“到達時間1”3月12日24時的基礎上,加上8個小時,時間變為3月12日32時,時間超過24時日期要增加一天,即:3月13日8時,但又由于向東跨過了日界線,日期要減一天,所以到達洛杉磯的時間最后應為3月12日8時。
從最后得到的結論來看,這兩種方法都能算出正確答案。那為什么許多學生采用了方法二,最后的計算結果卻出錯了,兩種方法到底有什么不同?下面就讓我們用表格的形式進行對比。

方法不同的角度 方法一 方法二 對比后的評價“東加西減”規律中東與西的判斷方法只需要看時區情況即可做出判斷要在圖中,根據兩地之間的實際位置關系判斷東西方向方法一 只需知道規律即可方法二 需通過判斷兩點的劣弧去判斷東西關系時差的計算同東時區或西時區時,為時區數之差異時區時,為時區數之和畫出兩地間的所有時區后,依次數出來方法一 只看時區數值即可方法二 需要在圖中畫出時區,并且需要數出是否需要考慮跨國日界線及日期的變化不需要時間會通過負值或大于24時的特殊形式顯示出來不僅要考慮時間的具體計算,同時還要考慮跨過日界線后日期的變化方法一 只需計算時間方法二 既要關注時間的變化,還要考慮日期的變化
通過不同方面的比較,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方法二不僅需要畫圖,還需數出時區間隔,并且在計算時間的同時要關注日期變化等多個方面的信息,簡單的問題用方法二反而變得更加復雜,難以駕馭。學生在使用方法二的時候,稍有不慎,就極容易出錯。而方法一相比較之下更簡單且易操作。因此對于時間計算方面的題型,方法一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