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格問題麥片屢上質檢總局管控黑榜百事轉型或受牽連

近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官網發布了進口食品化妝品安全風險預警通告(境外生產企業)。其中,包含桂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麥片,因水分超標問題,不符合我國法律法規,達到《進口食品不良記錄管理實施細則》(質檢總局公告2014年第43號)所規定批次標準。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要求,在相關產品再次進口報檢時,應按照控制措施的要求,向檢驗檢疫機構提交相應檢測報告或合格證明材料。
事實上,此類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從2014年9月,桂格旗下的麥片產品就因不符合檢測數據,先后登上質檢總局“黑榜”8次。而桂格品牌所屬百事公司也曾多次強調自己要往“健康公司”的方向轉型。
“發生此類事件雖然對國內產品銷售而言,短期不會有顛覆性影響。但在碳酸飲料市場下滑的市場大環境下,桂格產品在百事打“健康牌”的轉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食品畢竟是與消費者的健康關聯度極高的產品。一旦出現密集的質量事件,則會連帶著波及百事的可樂、果汁、功能飲料產品。”品牌營銷專家陸勝貞說。
記者就此事聯系了百事公司大中華區公關部相關負責人,百事方面表示,質檢總局公布的問題產品沒有流入國內市場,在國內生產和銷售的桂格麥片從未出現任何食品安全質量問題。
對于質檢總局的“黑榜”來說,桂格的麥片已經算是常客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桂格麥片所出現的問題,均為“水分超標”。而這些不合格的麥片主要產自中國臺灣地區和馬來西亞等地。記者在部分電商平臺以及商超發現:進口桂格燕麥片大多以產自臺灣地區為主。
華東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劉少偉談到,麥片水分超標,會縮短麥片的保質期,另外,也容易產生霉菌、毒素等,這些細菌會對人體產生毒害作用。
水分超標的原因,劉少偉認為主要由生產過程和包裝運輸兩方面造成。麥片受溫度等客觀因素影響較小,不論是包裝還是生產環節,這些風險應該在企業的生產管控范圍之內,企業應該提前評估可能存在的可預判因素,將水分控制在相對安全的一個區間內。屢次出現水分超標的問題,凸顯了企業在生產階段,管控和監督手段的缺失和不到位。

百事的戰略轉型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百事CEO盧英德將百事的產品重新定位劃分為3類:“樂趣型”(比如薯片和普通汽水)、“改善型”(減肥或低脂類休閑食品和汽水)和“有益型”(燕麥片等)。并為轉型投入資金,把資源從垃圾食品轉移到較為健康的產品領域,進一步發展“有益型”,改善承諾提高“樂趣型”產品的健康水平。但對于百事來說,這一進程并不一帆風順,在國外市場,桂格也遭受到食品安全問題的困擾。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美國一男子向桂格提出訴訟,稱檢測速溶麥片在種植過程中使用可能致癌的除草劑,向聯邦法院提起集體訴訟。并狀告桂格在廣告宣傳中的“百分百純天然”,誤導追求健康與天然產品的消費者,要求賠償500萬美元。
美國天然健康聯盟組織宣稱:檢測結果顯示,美國市面上多種常見的食品,包括即溶麥片、全麥貝果、全麥面包等,都測出殘余的草甘膦。
此外,在2016年5月,由于供應商所供原料受到李斯特菌污染,格林緊急召回了兩款產品。
在美國曝出除草劑事件后,據新華社報道稱,臺灣食品藥物管理署也抽驗市售36件燕麥片產品檢驗農藥殘留量,結果共10件燕麥片檢出禁用農藥嘉磷塞。其中,“ 桂格”共4項產品上榜。食品藥物管理署稱,農藥嘉磷塞俗稱“年年春”,為臺灣農委會核準的農藥除草劑,但臺灣食安對此項農藥采取最嚴格管制規定,殘留容許量為“不得檢出”。百事方面向記者表示,對于國外關于草甘膦等問題,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所發布報告稱,草甘膦僅僅是有可能存在致癌風險。
陸勝貞分析認為,桂格在美國等地區出現的除草劑等問題,在短期不會對國內市場出現大的波及。但是長期看,不能保證此類問題不會造成對國內市場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的程度還要看消費者的成熟程度,和對生物農藥、轉基因農藥危害的重視程度,以及對殘留物是否保持一個警惕意識。
桂格作為百事收購的品牌之一,桂格旗下的桂格麥片和佳得樂已經成為百事在向健康品牌轉型中的重要品牌,2015年百事在國內首次建立了燕麥工廠,并在同年桂格推出了燕麥系列的乳飲料。
陸勝貞認為,在健康觀念流行、消費者逐漸遠離傳統可樂產品的情況下,這種屢上“黑榜”的事件都是會對其轉型“健康公司”有很大影響,尤其是此類事件牽扯食品質量管控問題,這是百事方面包括桂格必須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