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曉微
沒治好≠沒效果
文/呂曉微

一走進我的診室,年近60歲的張先生就嚷嚷開了:“怎么還沒有給我治好哇!”他看上去滿臉不高興。簡單寒暄之后,我仔細翻閱患者的病例。原來,患者是因為下腹疼痛和夜尿頻,經數月的反復治療不愈來求治。此前3天,他已經看過了我們醫院的一位大夫,但是他感覺療效不理想,又掛了我的號。患者情緒比較激動,我猜測是不是治療真的沒有取得什么效果。
接下來,我給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結果,除了前列腺稍微大一點之外,也沒有發現明顯異常:此前的診斷“慢性盆底疼痛綜合征”沒有錯,處方中的幾個藥也合適。那么,為什么在經過3天的治療后沒有效果呢?待患者情緒穩定后,根據前次門診期間的病史,我開始了問診,逐一針對病情變化進行核對,結果十分耐人尋味。患者的小腹疼痛雖然還有,但是發作頻度和強度已經不那么嚴重了,而且夜尿頻度也由原來的每晚5~6次減少到2次。由此看來,患者的臨床癥狀已經顯著改善。在反復與患者確認治療效果后,患者的情緒也出現了明顯變化,由憤憤不平轉為面露笑容,最后承認短短3天達到這樣的療效已經很難得,并表達謝意,要求繼續治療下去。
看著患者拿著藥滿心歡喜離開診室,我陷入了思考之中。顯然,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假如醫生沒有能夠冷靜下來仔細分析病情,任聽患者抱怨就因此而調整治療方案,治療效果肯定會受到影響。另外,假如沒有能夠讓患者認識到療效的存在,也肯定會影響患者對醫生的信任,最終對醫患在診療中的配合也沒有好處。
疾病久治不愈,往往會給生活帶來很多困擾。因此,許多慢性疾病患者都有著強烈的根治疾病的愿望,他們對醫生的治療期望值往往過高,有“求全”心態。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也是很多久治難愈疾病患者的“通病”。然而,這種心態也有很多缺陷。
首先,在這種心態支配下,無論治療效果多么明顯,只要患者覺得在眾多癥狀中還有一項(或幾項)沒有改善,或者盡管已經有改善但是還沒有徹底根除,就會以偏概全地認為療效不好,甚至干脆抱怨沒有效果。這樣以偏概全地評價療效,有可能會錯誤地引導醫生改變治療方案,最終導致疾病長期無法控制。換句話說,任何疾病的發生、進展及康復都有一個漸進過程,而求全心態可能會讓我們放棄掉那些其實已經起效的治療藥物或方法,甚至因此錯過有效的治療方案和時機。所以,患者一定要擺正心態、調整情緒,要冷靜、公正客觀地向醫生陳述病情和治療效果,以便醫生做出合理判斷。臨床實踐證明,很多提出不滿抱怨的患者,其實臨床癥狀還是有不同程度改善的,“沒治好”不等于“沒效果”。
此外,客觀評價療效,還可以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和對醫生的信心,這能為最終戰勝疾病奠定良好的基礎。反之,則容易喪失對戰勝疾病的信心,甚至干脆放棄治療。當然,從醫生的角度講,患者實事求是地評價療效,能讓醫生積累正確的診治經驗,最終成長為經驗豐富的大醫生,造福更多患者;反之,則會誤導診療工作,使醫生錯誤判斷病情,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