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達
對華佗之死,多年來一直有不少爭論,基本可以確定的是,華佗是為曹操所殺,但曹操殺華佗的原因至今也不曾有一個清晰的論斷,爭議頗多。不過,《三國志》和《后漢書》中都沒有提到華佗要為曹操開顱治療頭風病一事。因此,歷史名著《三國演義》中對華佗之死的記述,也純屬虛構。
最近有學者多方考證之后,得出華佗之死的新結論:華佗仰仗自己醫術高明而要挾曹操,向曹操要官,結果被曹操所殺。這種說法有三種依據。
一是心理失衡。華佗原本是讀書人,不得志的情況下不得已才當了醫生。他名氣越來越大后,非常羨慕那些達官貴人。所以,《后漢書·華佗傳》稱華佗“為人性惡,難得意”,其意指,華佗因為不得志,未能踏足官場,性格變得越來越怪,難以與人相處。當醫生并不是華佗的理想——他的理想是當官。
二是養病自重。曹操曾經在下令殺了華佗之后,公開對身邊人說,華佗可以治好自己的頭風病,但卻有意不治好,借此以抬高他的身價——曹操尋思我不殺他,他也不會為我徹底治好這個頭風病。
三是夸大病情。曹操不過是個“頭風”病,但華佗卻說此病不能治愈,長期堅持治療也只能多活幾年。
冷靜分析上述三條理由,我們會發現,它看上去貌似合理,實際上經不起推敲。
先說第一條“心理失衡”。華佗其實并非官迷。相傳,沛相陳珪曾經推舉華佗做孝廉,他辭而不就;太尉黃琬征召華佗,華佗也推辭不干。從這里可以看出,華佗沒有走孝廉和征召的路子當官,又怎么可能要挾曹操給自己封官呢?要說華佗因為心理不平衡而要挾曹操要官,根本不合乎情理——如果真想當官,華佗就應當逢迎曹操,而不是頂撞曹操、和曹操對著干。
其實華佗在當時已經展現出了一個醫生的醫德:盡管他不大喜歡曹操的為人,但他依然應曹操之召“常在左右”,多次為其治病。在這期間,華佗既沒有向曹操求官,也沒有對曹操拖延不治。
那么,后來他為什么以妻子有病為由不赴曹操之召呢?這得從政治角度來看。華佗實際上不愿亂世為官,他的正統思想很濃,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和華佗的正統思想不合,正因為這樣,華佗不愿意為曹操效勞,再加上曹操的病確實難治,治不好麻煩很大,他只好退避三舍。所以,他既不愿受曹操恩遇,也不愿像囚徒般地被禁錮在曹丞相的籠子里。
再說第二條“養病自重”。這個說法是曹操殺了華佗之后傳出來的話,從曹操的立場來看,不排除曹操為自己開脫罪責的因素。曹操的頭風病的確難治愈,從患者和醫生的關系上來看,作為病人的曹操求治心切,作為醫生的華佗治療無門。二者之間要相互理解非常困難。華佗認為頭風病難以治愈,曹操認為他是“養病自重”,是故意不給治療,矛盾由此激發。
最后說第三條“夸大病情”。所謂夸大病情,放在當下卻是對患者坦誠相待。頭風是一種頑固性疾病,華佗對曹操說此病不好治是實事求是,直言病情,這是坦誠,不是要挾。所以,華佗真正的死因只有一個:他冒犯并觸怒了曹操,曹操因為病痛的折磨殺了華佗。
當然,現在看來,曹操和華佗之間,確實有點兒小誤會。當時,華佗托故暫回家鄉,一去不歸。據《三國志》記載,華佗回家后,曹操曾多次寫信催他回來,還曾命令郡縣官員將華佗遣送回來,但是華佗還是不肯回來,先說是老婆病了,后來說是老婆生孩子了……種種借口。久等不來,曹操大怒,派使者前去查看,使者到華佗家一看,夫妻倆正樂呵呵地過日子,生病、生孩子都是騙曹操的,于是華佗被抓起來并被曹操處死了。
曹操殺華佗是不是一時意氣用事呢?曹操向來以“動以王法從事”著稱,是個時時、事事標榜自己按漢代法律和規矩辦事的人。依照漢律的規定,華佗犯了兩宗罪:一是欺騙罪,二是不從征召罪。漢律中有“大不敬”罪,對“虧禮廢節”之犯者都要處以重刑, “大不敬”罪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適用于華佗所犯之罪。
由此看來,華佗之死,也不能全怪罪曹操。他個性狷介,并最終為自負和狷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醫生畢竟是醫生,而不是政客,倘若華佗是政客,自然就不會與曹操如此對峙,搭上自己的性命了。
(摘自《老梁論成敗》重慶出版社 圖/子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