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
通過法治手段實現對網絡社會的有效治理,迅速推進和加強網絡立法工作,是當前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任務。
就互聯網立法而言,我國應當采取專門立法的模式,不宜制定一部大而全的“互聯網管理法”,具體理由在于:第一,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涉及范圍過于廣泛,很難抽象出一套普遍適用的治理原則和行為規范。第二,互聯網本質上是一種信息技術手段和社會公共資源。第三,統一立法可能影響法律制度的實效,造成立法資源的浪費和法律適用的困難。當前網絡安全、網絡侵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電子商務等領域問題相對突出,且法律規范存在缺失,有必要在這些方面制定專門的法律。
互聯網立法中應處理好三對關系:第一,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的關系。對于不涉及公共利益的網絡空間內容,公權力應當保持謙抑性。在主要涉及私人利益的情況下,應充分發揮公民自動行使權利的積極性。第二,個人信息保護與信息資源高效利用的關系,應當盡快確立個人信息權與個人信息利用的規則。第三,市場、技術與制度的關系。立法應當考慮技術和市場發展的需要,確保立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為新型業態的產生和發展預留制度空間,使各種新的產業能夠納入制度調整范圍。
互聯網立法的重心在于規范網絡服務提供者。第一,網絡平臺是網絡信息傳播的中樞。第二,許多網絡平臺具有參與網絡社會治理的技術能力。第三,網絡平臺具有遏制有害信息廣泛傳播、防止損害擴大的能力。第四,政府直接監管互聯網的資源和能力十分有限,難以有效治理網絡環境。互聯網立法還應注重發揮行業自治能力,確立相應的行業規則,確立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規則,規范網絡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的格式條款。
(摘自《法律科學》,2016年第5期,第110-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