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興
內容提要 近年來,作為地市黨報和地方主流媒體的《陽江日報》,革新圖存,借勢而為,大刀闊斧推進報業供給側結構性的“加減乘除”改革,從發展理念、平臺重構、經營模式、管理體制、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快突圍,應用新技術,發展新業態,力促報業“華麗”轉身。
關鍵詞 地市報 轉型 突圍 陽江日報
一、轉變觀念,打造共享媒體
共享媒體意味著傳播生產者多元化、傳播領域一體和傳播渠道多樣化,從而實現信息產品價值的最大化。共享已經成為媒體產業生態系統的核心特征,是媒體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陽江日報》借助高校傳媒學院的力量,制定了《陽江日報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提出了從“內容提供商”轉變為“信息共享服務商”的媒體發展理念,通過打造信息產品的互通性、細分性、普惠性,促進媒體持續向共享方面轉型。
一是突出互通性。信息產品要想在社會上流通,讓人們接受與其享,就必須要有價值、有凝結在信息產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在各種信息漫天飛舞的互聯網時代,新聞信息的真實權威,仍然是“產品”能夠進入網絡流通的基礎。只有覺得你的信息真實有用,受眾才會分享。因此,我們制定了一整套新聞信息質量標準,依托黨報權威的信息渠道和規范的采編流程,加強信息資源的挖掘、整合,精耕信息內容,進行專業化標準化新聞品牌包裝,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生產出具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新聞信息,讓受眾“一睹為快”,樂意接受。目前,在285萬入口的小城市里,陽江日報微博粉絲已達30萬,微信訂閱戶超過10萬。由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和《陽江日報》、陽江新聞網聯合打造的“廣東陽江發布”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很多稿件點擊量超過10萬。
二是彰顯細分性。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和個性化推薦引擎技術,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針對不同用戶、不同介質,有著不同終端傳播特性的特點,以社區和行業為基礎單元,有針對性地生產特色信息產品,推出面向特定區域的社區專題與面向行業的專刊。比如今年重點策劃了“三農”精準志愿服務、旅游精品線路點評、幫扶貧困學生“圓夢有我”等專題,將新聞資源、圖片資源進行分類整合,建立數字資料和圖片數據庫,通過受眾“畫像”,打造個性化、特色化和專業化的信息產品,點對點推送到用戶手中,做到量身訂做、精準傳播。
三是注重普惠性。把黨委政府的聲音和群眾的訴求有機統一起來,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深耕本地民生新聞,重點打造經濟運行深度報道、社會治理獨家評論、政策法規專業解讀等專欄,并開發本地生活信息智慧服務,專題化歸納整理便民家政、餐飲美食、休閑娛樂、旅游購物等信息,增強用戶黏度。打造陽江新聞網、官方微博微信、掌上陽江APP等產品,提供24小時全天候、多層次、可視化、交互性的新聞服務,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將“接地氣”“冒熱氣”的優質內容資信、核心價值和品牌產品推送到不同終端。在今年4月中旬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等10家全國頂尖新聞學院舉行的中國傳媒大會上,《陽江日報》榮獲金長城傳媒獎“2015十大影響力地市黨報”稱號。
二、再造流程,構筑融合平臺
融合媒體產業生態系統生產流程中,智能化媒介生產平臺將居于核心位置。這一平臺借助市場數據集成分析平臺和用戶數據集成分析平臺的支持,通過用戶需求識別、內容產品集成、供給需求匹配、場景終端識別等多樣化信息處理,實現以需求引導生產,為多樣化的用戶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同時,智能化媒介生產平臺是面向包括個人在內的生產方開放內容供給通道,面向各類用戶開放內容獲取入口,從而形成突出的網絡效應。為了避免傳統媒體精心“孵”出的“小雞”,被別的新媒體平臺搶先“售賣”,導致自身的媒體平臺難以吸納大量用戶,造成經營困境和發展窘境,《陽江日報》致力于推動媒體產業生態系統流程再造,拋開傳統媒體時代所形成的生產邊界和組織邊界的概念,改變機構主導、傳者主導的內容生產和選擇模式,充分張揚互聯網的開放精神,努力實現智能化的融合媒體產業生產。
在報紙與互聯網融合的起步階段,報社采取基因移植的辦法,將報紙優質基因與互聯網優質基因雜交,讓報紙與互聯網出現“你我不分”的關系。現在已進入以論壇為代表的社交互動網絡階段,包括跟帖、跟評、博客、微博、微信、QQ群等形式,引入了互聯網的血液,發生“化學”變化。在改革轉型過程中,—方面發揮地級市黨報承上啟下作用,對媒體進行精準定位,注重內容采集和信息加工流程的再造,推行可承載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的新聞生產新方式。另一方面,重視渠道的選擇,通過建設高效的信息服務平臺,打造“中央廚房”式的采編機制,從報道的策劃、選題到稿件上版全流程都根據不同行業性質、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客戶的差異性需求,實現“一菜多味”、全介質傳播、多方位運營。并依托《陽江日報》,建立陽江新聞網、官方微博微信、掌上陽江APP等10多個一體化的信息終端和服務平臺進行信息推送。
推進報網深度融合。近兩年來,我們先后對陽江開漁節、風箏節、刀博會、馬拉松等重大活動進行了現場直播,微信用戶點擊數均超過15萬人次,有效樹立了全媒體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最近兩年,陽江新聞網先后獲得“全國地方網站最具影響力品牌獎”“全國地方網站最佳本土傳播力品牌獎”等榮譽。
三、拓展經營。延伸產業鏈條
黨報相對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其他媒體來說,實施多元化產業跨界擴張的風險較大。因此,我們把握文化產業發展和繁榮的大好機遇,采取以構建傳統產業鏈為中心、逐步向前后端和周邊拓展的模式,圍繞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實施多元化跨界發展,致力打造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媒體集團。
首先,推動從傳統媒體經營者向經營傳統媒體者轉變。堅持用市場經營的理念和方式來運作媒體,按照經營規律推動實現內容、發行、廣告等環節的互動,在發展好廣告業務的同時,開展最美樓盤評選、音樂舞蹈大賽,以及車展、房展、新春年貨展等跨界營銷活動,實現共享資源的有效開發。同時,采取外包的形式去除在上一輪改革中依附到《陽江日報》的《陽江畫報》《陽江僑報》等落后產能,逐步甩開拖緩報業快速發展的包袱。
其次,推動從傳統媒體經營者向經營文化產業者轉變。把握當前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的機遇,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效應和公信力,整合報社的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向展覽策劃、演出經紀、影視制作等文化服務領域發展,與當地通信行業合作,打造數字傳媒電視,占領手機視頻網絡市場。策劃營銷、技術服務等經營收入已逐步成為報社經營收入的新增長點。
再次,推動從傳統媒體經營者向戰略投資者轉變。充分發揮媒體運作能力,借力外界資源,盤活國有資產,建立多元產權結構,通過重組、合作等方式積極實施跨區域、跨媒介戰略,在關聯程度高、富于成長性的物流、電子商務、旅游、教育培訓等產業領域布局,做大做強經濟蛋糕,提升規模經濟效應。報社下屬的風行報刊發行公司與社會物流商合作,成立陽江日報物流快遞公司,切入電子商務領域,現已承接唯品會、一號店等購物平臺的區域配送服務。此外,我們還立足陽江濱海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的優勢,與全國200多家報社發起成立全國報業旅游聯盟,注資500萬元,成立陽江市報業旅行社有限公司,積極布局報業旅游產業,進一步拓寬經營領域。
四、創新管理,提升競爭效能
企業之間的競爭,說穿了是管理競爭。目前,很多地市級黨報還是采用“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的模式,導致其在治理架構設計、激勵約束機制、內部管理體制等方面都不夠健全和規范,影響了黨報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我們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大膽探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提升報社的綜合競爭力。
一是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從印刷、廣告、發行等領域破題,積極對內部經營單位進行改制,組建陽江日報印務有限公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物流快遞有限責任公司,探索從傳統的行政事業型的垂直管理,轉變為以資產和業務為紐帶的企業化法人管理模式。在資產管理上,明確資產保值增值經營責任;在各部門之間利益關系的調整上,引入市場機制,實行內部市場結算;在勞動關系上,全面實行向社會公開招聘合同制員工的靈活用人機制;在收入分配上,經營部門人員收入與經營任務目標直接掛鉤,采編人員績效工資與稿件、版面質量掛鉤,樹立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利益導向。由于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陽江日報》2015年榮獲2014-2015中國品牌媒體百強之地市黨報品牌影響力創新力10強獎項。
二是壯大復合型人才隊伍。近年來,我們根據全媒體發展目標科學預測未來人力資源的供給需求狀況,堅持挖潛和引進兩手抓,既盤活現有人才,挑選人才到不同崗位交流任職鍛煉,建設能進行采、編、播各種工作的全媒體復合型人才,又根據發展需要引進新鮮血液,為發展量身定制需要的采編人才、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多媒體融合型技術人才、高層次職業經理人等,如目前本報正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招聘首席記者、首席編輯、首席評論員、首席圖片總監和碩士研究生工作。同時,打破身份界限和論資排輩的傳統,實施以“全員聘用制”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原有的中層干部,以公開競崗的方式重新競聘上崗,推動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建立以能力、業績為導向的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發現和激勵保障機制。此外,還通過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讓社會優質人力資源為我所用,不斷壯大報業人力資源體系,為下步的縱深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編輯 文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