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炎
內容提要 對“反轉新聞”,地方報媒應如何把握?《中國記者》曾于2016年第6期組織專題重點討論。近年來,作為一張地市一級的都市類報紙,《臺州晚報》經歷了幾次“反轉新聞”的報道,由于較好地把握了報道的原則、方向和方法,使“反轉新聞”的負面效應最小化,報紙的公信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本文為作者的經驗之談。
關鍵詞 反轉新聞 臺州晚報 地方媒體 把握
今年以來,“上海女逃飯門事件”“魏則西事件”“雷洋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在全國引起了較大影響。它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征:在事件發展過程中,新聞真相撲朔迷離,出現了讓人瞠目結舌的戲劇性反轉,公眾的態度也隨著事件真相的逐漸揭露而逆轉。
《臺州晚報》近來社會影響較大的是對2014年8月“溫嶺校車事件”和今年5月“路橋夜市打人事件”的報道。其中,對“溫嶺校車事件”的報道還獲得了當年度浙江省新聞獎二等獎。結合這兩次報道,筆者談談自身對反轉新聞的理解。
一、“反轉新聞”在地方上為何也頻頻出現?
縱觀許多“反轉新聞”的發生,可以發現,它們經歷的傳播過程大致相同:首先由包括微博、微信、論壇在內的自媒體率先曝出;然后經過眾多傳統媒體運營的新媒體轉發;再由傳統媒體作跟進報道;但隨著事件的發展,新聞真相出現了“大反轉”,最后相關部門作出權威發布,直至事件平息。
地方上的“反轉新聞”呈現幾個明顯特點:一是傳播速度快,受眾數量呈幾何級倍數增長;二是立即成為當地熱點事件,影響面從地方快速擴散至全國;三是第一時間成為各大媒體輿論監督的焦點。
以“溫嶺校車事件”和“路橋夜市打人事件”為例:2014年8月26日,臺州一熱門論壇上曝出一則“溫嶺市芷勝莊村部停車場停放著70至80輛專用校車”的帖子,質疑溫嶺教育部門“不作為”,迅速引起網友的熱議。此帖經部分本地傳統媒體微信公眾號的轉發,公眾關注度進一步提升,隨后,一些省級和中央級媒體微博和徼信公眾號也做了轉發,此事件迅速發酵為社會熱點事件,溫嶺市教育局一時間成為公眾質疑和監督的焦點。今年s月22日晚,路橋夜市發生了一起打人事件。24日,在臺州一論壇,有人發了“怒了!路橋:女子在夜市被四男三女當街暴打至肋骨斷裂、還有沒有天理了!”的帖子,通過發帖人提供的視頻和截圖“還原”了現場,并質疑警方“包庇”,經一些地方和中央級新媒體轉發,引起大量網民的關注,從而引發了公眾的種種猜測,給路橋警方造成了空前的輿論壓力。
這兩起事件最后都出現了“劇情的反轉”,前者最后被查出是一起偽造公文,非法采購校車的刑事案件,后者是一起事件兩方當事人(一方來自安徽,一方來自湖北)互毆的案件,與最初的報道可謂“大相徑庭”。
梳理近年來在臺州頻頻出現的“反轉新聞”,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有幾個相同原因:
一是一些媒體過度地追求時效。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追求時效,可以在第一時間贏得受眾的關注,這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對。然而如果一味地追求時效,而置新聞事實于不顧,無疑是舍本逐末,最后喪失了公信力。
二是一些媒體追求眼球效應,盲目跟風。當熱點事件發生之后,一些媒體對自身定位和價值出現了迷失,在內容上刻意迎合公眾的成見,以博人眼球為目的,拋棄了自身原來已經形成的特色和定位。
三是作風浮躁,往往把單一信息源作為報道的依據,造成失實。一些媒體通過采訪發帖人,根據其提供的所謂“真實”的一手資料在新媒體平臺進行轉發,而對事件的其他關聯方不加核實就跟進報道,為“反轉新聞”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二、“反轉新聞”報道,地方報媒應如何把握?
其實,“反轉新聞”并不是一開始就發生的,它往往是由最初的一個熱點事件,在傳播的過程不斷發酵,從而使新聞真相不斷被揭露,才出現了新聞的“反轉”。所以,對地方報媒來說,剛開始可能只是報道了當地的一個社會熱點事件,等這一事件來龍去脈搞清楚后,才知道它是不是“反轉新聞”。可見,把握好熱點事件的前期報道,是地方報媒相關報道成功的關鍵。
具體來說,要做到恪守一個原則、堅持一種導向、掌握一套方法。
首先,要恪守“新聞真實性”原則,在熱點事件發展的每一階段客觀報道。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與傳播迅速、觀點鮮明甚至偏激的自媒體相比,真實可靠、客觀公正才是地方報媒等傳統媒體的特色和優勢。恪守“新聞真實性”原則,就需要對熱點事件的驗證和核實,在其發展的每一階段客觀報道。
在報道“溫嶺校車事件”時,本報根據論壇帖子提供的信息,第一時間趕到村部實地采訪,并隨后逐一采訪事件的幾個關聯方——校車采購方臺州安徽商會、校車的審批方溫嶺市教育局。盡管過程艱難,但最后經過努力都一一采訪到。在論壇發帖的第二天,本報根據采訪內容,整版刊發了《S2輛新校車為何廢置近一年?》的文章,客觀報道了這起熱點事件。但與此同時,一些媒體卻只根據論壇帖子的內容轉發,并片面地報道這起事件,以監督報道的形式對主管方溫嶺市教育局進行批評指責。
在報道“路橋夜市打人事件”時也一樣,盡管發帖人提供了真實的現場視頻和截圖,但畢竟只是一方的信息,事件的另一方以及關鍵的警方都沒有涉及,無法做到客觀。本報通過多方聯系,終于得到了路橋警方的配合,第二天,本報刊發了《嬰兒車碰到人,一家四口遭當街暴打路橋警方正全力偵破該案件》的文章。雖然事件另一方無法采訪到,但有了警方的答復,報道做到了客觀地呈現。相反,一些媒體卻只根據發帖人提供的一段視頻和截圖,沒有警方的聲音,就臆斷為單方的打人事件,事后不僅給受眾造成了種種猜測(“當地黑社會勢力猖獗”“當地人毆打外地人”等等),而且給警方破案和社會穩定造成了負面影響。
其次,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正面引導輿論,避免產生負面社會效應。自媒體時代,人人可以發聲,人人都有麥克風,這種話語權的改變對傳統媒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在地方熱點事件報道特別是輿論監督報道中,地方報媒必須在重構話語權中贏得主導地位,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正面引導輿論方向,避免造成負面的社會效應,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
在“溫嶺校車事件”和“路橋夜市打人事件”這兩起“反轉新聞”發生之初,由于一些媒體輕易地指責有關部門“不作為”“權力越軌”“包庇”等,受眾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表現得更為偏激,這不僅助推了社會負面情緒,不利于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也使政府部門的形象受損。
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就要正面引導輿論,以解決問題、推動工作、服務群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解決問題最終還要依靠職能部門。所以,在全程報道這兩起“反轉新聞”時,本報著眼于在揭露熱點問題的同時解決問題,為政府職能部門發聲,以客觀真實的報道,讓讀者了解事件真相,避免了以訛傳訛,使報紙成為眾聲喧嘩的“消音器”和社會穩定的“黏合劑”。
最后,掌握報道的方法,把握好新聞的“時、度、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輿論引導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時、度、效。在應對“反轉新聞”報道方面,地方報媒應掌握報道的方式方法,把握新聞的“時、度、效”。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認為,把握住“時”,就是要解決好“說不說、什么時候說”的問題,對于一些熱點問題,事實并沒有完全呈現,各方還有較大爭議,就需要適當地緩一緩、看一看,不能盲目作判斷、匆忙下結論。拿捏好“度”,就是要解決好“說多少、說多久、怎么說”的問題。不要把點上的問題說成面上的問題,不要把個別問題說成整體問題。求最大“效”,就是要解決好“說了要管用”的問題。
這一闡述對地方報媒應對當地發生的輿論熱點事件很具有針對性。在此基礎上,應對“反轉新聞”,我認為傳統報媒還應掌握方法,要把握好五個環節。
一是選題策劃環節。當一個論壇的熱帖迅速發展成一個熱點事件的時候,媒體對于新聞價值的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直接決定了報道的方向。“溫嶺校車事件”和“路橋夜市打人事件”在網上發酵之后,本報編輯部第一時間關注到了這些信息,立即組成了以值班總編牽頭的選題組,對信息進行分析評估,在確定其新聞價值后,再進行系統策劃。是辟謠,還是為人討說法?是揭露問題,還是力求解決問題?這些從策劃的一開始就開始考慮,另外包括報道推出的時間、篇幅、步驟以及采編力量的配備、分工等,都在這一環節確定,這為下一步工作的展開確定了基本方向。
二是采訪求證環節。對于一個熱點事件,要在短時間掌握多種信息源是比較困難的,特別在地方,職能部門一般不會在事件還在調查(偵破)中,沒有結論的情況下貿然出來表態,而事件的另外幾方又一時找不到聯系的渠道。然而,對熱點事件的報道,采訪求證環節必不可少,否則很可能偏聽偏信,做不到客觀。“溫嶺校車事件”和“路橋夜市打人事件”的采訪中,我們的記者想方設法采訪事件的關聯方,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獲得了獨家的一手材料,對熱點事件中受眾關注的各個問題進行求證,做到了客觀真實。
三是審稿核實環節。既然記者采訪到了一手的材料,那么在編審環節,是不是媒體自我把關就可以了?其實,由于熱點事件的關注度大,職能部門相關采訪對象怕表述不當,往往比較擔心,所以在審稿環節,如果媒體主動將成稿傳給對方看,一來可以避免媒體在把關上出問題,二來也可為采訪對象打消顧慮。這對下一步的跟進報道,能否獲得對方最大支持很有幫助。
四是追蹤報道環節。追蹤報道是傳統媒體熱點報道和輿論監督報道中常用的方法。一些媒體為了能讓自己的報道“馬上見效”,喜歡窮追猛打,或是在報道上不斷“加碼”,通過短評、快評、時評等形式發表觀點,強化報道。對于熱點事件來說,因為事件還在不斷發展,在把握不準的情況下輕易作評論,風險很大,許多“反轉新聞”的出現,正是由于先前報道的不準確造成的。而建立在不準確報道基礎上的評論。就失去了反映客觀事物的依據。在“溫嶺校車事件”中,包括一些中央級媒體和省一級媒體在前期報道中批評溫嶺市教育局“非典型性不作為”“權力越軌,導致校車無路可走”等,事后證明這些觀點有失偏頗。
五是新媒體推送環節。現在,地方媒體大多擁有自己的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甚至新聞客戶端。而這些新媒體往往沒有納入傳統編審流程,缺少把關環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熱點事件。“溫嶺校車事件”和“路橋夜市打人事件”之所以迅速發酵,并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很大程度上與這些新媒體的輕易轉發有關,等中央級新媒體再一轉發,事件往往已引起全國網民的關注。地方報媒的新媒體在推送這些熱點事件時,要保持定力,不要在事實還未完全呈現,或是有爭議的時候,為求時效、博眼球輕易轉發或發表偏激的觀點,最后可能因為事實發布有誤“自打自臉”。所以,對待熱點事件,最好是等有了自己的權威調查之后,再通過這些新媒體渠道發布信息,這樣才能真正擴大影響力,增強媒體的公信力。
編輯 張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