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勝坤
筆者曾經做了10年通訊員,才來到《黔西南日報》當記者。回想當年,自己走進一些新聞寫作提高班的時候,總希望前輩們可以給自己一些“絕招”,寫出一篇讓大家羨慕的新聞報道來。可是一周的培訓結束后,除了知道一些新聞原則外,并沒有學到什么立刻能用的“絕招”。把自己寫的新聞作品與報紙上的新聞一比,總覺得還缺點什么。
這一問題出在哪里呢?恐怕是當通訊員和剛當記者的朋友最想弄清楚的問題了。筆者結合自己當了10年通訊員、8年編輯和記者的感悟,有一些膚淺的認識,愿與大家分享。
首先,先要明確怎樣才能進行好新聞采寫,這和我們在書籍上了解的寫作訓練在目的上和側重點上略有不同。雖然表面上看來新聞采寫和新聞寫作都是指導如何寫文章,但是普通的寫作課程教給我們怎么寫一件事、一個人,怎么描寫、怎么敘述、怎么結尾;新聞寫作也有少量的寫作技巧訓練,但更多是告訴我們什么東西不能寫,新聞寫作與小說創作有何不同等等。我們知道,新聞寫作的一個原則——新聞是事實的報道,所以,運用我們在書籍里學到的描寫、抒情、敘述時就要小心,有些不確定的東西不能隨便使用,要不然寫出來的就不像新聞。
在新聞采寫書籍上學到了很多原則,比如說新聞要真實,要有時效性,要有新聞價值,采訪時要少說多聽,不要提“你有什么感想”“你今后怎樣發展”這類泛泛的問題,寫作時要核實信息、不偏不倚、客觀公正……如果仔細研究這些原則,就會發現大多數講的就是通訊員或者記者不能怎樣,此外,才是我們自由發揮的空間。
所以,新聞采寫是建立在已經具備一定寫作基礎之上的提高訓練。因此,希望通過短期培訓就成為一名優秀的通訊員是不切實際的,要提高自己的采寫水平,除了學習新聞采寫外,基礎的東西也不能放松。很多優秀的通訊員后來也成為了優秀的記者或者文學家,就是因為他們同時也有著扎實的寫作功底的緣故。
其次,之所以發覺培訓班上講到的一些新聞采寫原則在實踐中用不上,還因為并沒有真正理解這些原則,沒有讓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認識。這些原則大多都是經過許多新聞工作者長期實踐后總結出來的經驗,但是隨著從具體環境中抽象出來寫入書本,變成條條框框時,就逐漸失去了原來的鮮活。如果不能自覺地在新聞采寫中使用、豐富這些原則,那么它們反而會成為我們行動的束縛。
因此,筆者在這里想談談這些新聞采寫背后的故事,看看這些原則是如何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的,為什么要遵守這些原則,以及這些原則和我們采訪寫作有什么樣的關系。
大家在學習新聞寫作時首先就會接觸到新聞的定義,“新聞就是對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但并不是自從新聞誕生時這一原則就得到了所有人認同。人類學家在非洲一些沒有報紙電視等正式傳播媒介的部落里發現,大部分新聞來自于閑談,也就是說在新聞的起源過程中,有這么一段時期,流言和新聞的界限并不像我們今天這樣分明。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人們逐漸認識到,為了不制造不必要的麻煩,必須把新聞與虛構的故事分開。
不難發現,把事實和虛構的故事分開是必須的,但是還不夠。如果你看到了立方體的三個面,那么你就只能寫這三個面。如果你想寫其他幾個面,那你就得換個角度。這就要求我們在遵循“新聞就是事實”這一原則時,要把自己的觀點和客觀事實區分開來,而且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公正反映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使新聞更加準確。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出于時代發展了,人們對于認識能力的謙虛。沒有人可以認識所有的真理,也沒有人可以保證今天正確的事情會永遠正確。
那么,采寫新聞還要不要有自己的觀點呢?在新聞采訪和寫作的過程中,到底什么是觀點:只要是我們沒有確鑿證據證明的東西,我們的主觀判斷,就是觀點。比如說你看到一個人,他有多高,多重,穿什么衣服等等就是事實;如果你開始寫他長得好不好看,是好人還是壞人,心里在想什么,那么這些判斷就已經帶有你自己個人的看法了。別人可能會認可你看到的是事實,但卻不一定同意你的觀點。
所以,我們常常會聽到教新聞的老師告訴我們,寫新聞要少用形容詞,多用動詞。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增加新聞作品的生動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大多數形容詞都帶有主觀色彩,如果用得太多,你的描寫就可能超出了“事實”的限度。現在,我們周圍的一些新聞作品還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了文字生動,過分運用自己的主觀想象。因此,只有注重事實,才能保證我們看到的新聞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實,保證我們不會濫用采訪和寫作的權力。許多優秀的通訊員或者記者正是在這個原則的限制下,寫出了大量非常生動的作品,這個挑戰正是我們的職業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從現在開始,我們可以用這個原則來對照一下自己的新聞作品,把那些主觀性太強的詞句刪掉,換成事實的描述,這樣,自己的作品就已經開始變得像真正的新聞了。
可以看到,新聞采寫中的一個簡單的原則也大有來頭。明白了這些道理,在實際的報道中,我們就可以運用這條原則,檢驗我們的作品,看它是不是真正的新聞報道。在采訪和觀察時,注意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公正報道我們看到的一切。在寫作時,仔細地核實每一條信息。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這個原則,保護自己報道的權利。這樣,就可能向著成為一個合格的記者邁出了重要一步。
編輯 張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