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
內容提要 當前,新聞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單一性的關系已經被打破,受眾在獲取新聞信息的過程中,逐步從被動性的地位和角色,轉變為主動地收集和匯總新聞信息,并作出自己的判斷。不同新聞傳播主體在這一趨勢中,得到了共同成長。
關鍵詞 傳播主體 變化 新格局
從新聞行業產生以來,新聞傳播主體一直以職業新聞傳播者為主,但隨著互聯網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傳統模式下的新聞傳播主體得到了有效的擴展和延伸。新聞業正式進入了職業新聞傳播者、民眾個體傳播者和組織(群體)傳播者共存的新局面。
一、“共享”新聞時代的開創
“共享”新聞時代的到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網絡信息資源的共享。盡管隨著新聞行業市場化和產業化深入發展,普通民眾可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傳統媒體的媒介資源。但從總體上來看,民眾、非新聞組織等在信息共享上,仍以網絡新聞資源為主。專業傳媒組織之外的新聞傳播者,其相對自由的新聞傳播行為主要發生在各種新興媒介平臺上或通道中。
(二)共享信息的不對稱推動融合傳播。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表面上看,新聞信息和新聞資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做到共享,但不同類型的傳播主體卻有著重要差別。以時政新聞信息為例,盡管政務公開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趨勢,但對非職業化的新聞傳播主體而言,仍然很難獲得最新最快的政務信息。同樣,對一些網絡新聞信息或者與民眾貼近性較強的信息,民眾個體或非新聞組織則更擅長信息資源的整理與匯總。不同新聞傳播主體在信息資源的整理與收集中,各有擅長也備有局限。隨著信息資源共享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不同新聞傳播主體的融合。
(三)信息共享的普遍認知。在共享的新聞時代里,新聞信息資源是一種互相依靠,互相利用的資源。對新聞信息而言,一經產生,因信息本身存在著較大的新聞價值,使得信息本身容易獲得較大的關注度,從而引發不同性質傳播主體的爭相報道和傳播。對不同的新聞傳播主體而言,在面對同一信源的信息時,在傳播與報道的過程中,由于各自側重點不同,不同新聞傳播主體之間同樣會尋求合作。
二、“共繪”新聞圖景時代的來臨
不同的新聞傳播主體都可以成為新聞圖景的塑造者和描繪者,根據自身的意愿和意志,通過報道和還原新聞事實來描繪新聞圖景。
(一)新聞圖景更加具象和完整。在“人人都是內容制造者”的背景中,不同性質的新聞傳播主體都可以參與到新聞圖景的描繪中來,通過多元化新聞圖景的描繪,受眾雖然無法完整了解真實的現實世界,但受眾距離真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受眾眼中的新聞圖景更加地具象和完整。在某一敏感新聞事件發生后,職業化的新聞傳播主體根據自身的價值導向等功能來抽象地還原新聞事件,而這一敏感事件的“邊角料”的挖掘和報道,則留給個體民眾、非新聞組織等。
(二)新聞圖景繪制的共通性。在
“共繪”新聞圖景的過程中,不同傳播主體互相妥協、互相合作,確保新聞圖景繪制的完成。特別是在媒介融合不斷發展的今天,不同新聞傳播主體在建構新聞圖景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合作性和共商性。但同時也應看到,新聞圖景的描繪工作仍需要專業化的新聞傳播主體來完成,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規避新聞圖景混亂、錯誤的弊端,盡可能地提升新聞圖景的真實性。
三、新聞從業者如何面對新格局
(一)職業化與非職業化的融合。在新媒體帶來的全新生態里,一些非職業化的新聞傳播主體,在深化和擴展自身的業務過程中,注重不斷發揮自身的功能,不斷完善自身的素質,以獲得受眾親睞,特別是在新聞環境及新聞傳播技術的支撐下,得到較快發展。與此同時,多方參與的傳播也推動了職業化新聞傳播的轉型和改進,為職業化新聞傳播者的進步提供了強大動力。
(二)重視新聞信息傳播的交互涌動。在傳統新聞業中,職業化的新聞傳播者有著相比受眾更大的自由。但在當前,受眾不僅接受新聞,更參與新聞的生產、參與世界的“描繪”,這就要求新聞從業者不能只是關心生產新聞,更需要更好地引導受眾參與新聞生產,在這種共同的生產和“描繪”中,實現輿論引導,更好地為受眾和公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