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衡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構成,構建了旅游市場需求拉動力分析模型。應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對我國省級區域的旅游市場需求進行了有效測評,而后根據旅游需求市場相關資料對31個省份進行了綜合測評,揭示了各省旅游業發展潛能和潛在優、劣勢。基于定量測評結果,結合產業競爭力相關理論、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及外部環境影響,有效地闡述了旅游產業發展顯化的內在推動原理,將各種影響因子整合成顯化機制,有效地將旅游產業的內在潛力發展成為現實的區域競爭力,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為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旅游產業 ? 發展潛力 ? 因子分析 ? 顯化機制
旅游發展潛力與競爭力的區別與聯系
根據相關學者對兩者之間的定義可以總結出區域旅游產業的未來發展潛力與競爭力是兩個平行的概念,它們之間在內涵、區域顯性關系、對產業發展的貢獻度、研究數據的采集上都有比較大的區別。旅游產業的潛力特征主要描述的是其未來的趨勢,主要包括其未來某一段時間內的發展空間、發展前景方向與發展能力,其描述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有可能發生的發展潛力與空間;而旅游產業競爭力主要描述的是在同級區域內,相比其他區域而言在旅游資源、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具有的優勢,其能有效地吸引更多的游客資源,體現的是在當前時間段內具有的旅游產業發展壯大實力以及產業增長的推動力。分析與認識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與競爭力之間的關系,能夠幫助旅游產業發展潛力顯化,使其向旅游競爭力方向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能夠阻止各種不利因素的發生,促進區域旅游產業快速發展,提升其在同級區域范圍內的競爭力。
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測評指標體系構建
在總結前人關于旅游潛力發展測評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主要分析了各個省級區域的旅游產業潛力構成,對相關指標進行提煉與篩選,據此構建旅游產業發展潛力測評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本文主要選取量化指標進行區域旅游發展潛力測評,旅游產業要素驅動力、環境支撐力因指標數據難以量化,本文不作過多研究。因此本文主要選取區域旅游產業的需求拉動力為主要研究指標體系。旅游發展潛力的指標因素主要有:
旅游需求規模主要包括:國內旅游人數(X11)、入境旅游人數(X12)、國內旅游收入(X13)、旅游外匯收入(X14)。旅游需求增長力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國內旅游人數未來的增長率(X15)、入境旅游人數未來的增長率(X16)、國內旅游收入未來的增長率(X17)、旅游外匯收入未來的增長率(X18)。旅游需求層次主要包括:入境游客人均花費(X19)、入境游客停留時間(X20)、國內游客人均花費(X21)。旅游需求多樣性主要包括:入境游客主要旅游目的數(X22)、國內游客主要旅游目的數(X23)。
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量化測評
(一)相關評價模型構建
在研究區域旅游發展潛力時,由于測評的指標較多,需要選用一種合適的指標檢驗方法對其進行測評,因子分析法在進行評價時,可以有效地實現多種指標以及多層指標的相關性評估,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對發展潛力相關指標進行評測。相比于其它方法而言,因子分析法具有避免研究性指標發現線性歸一與重復的問題,在采用該方法時,往往具有以下主要步驟:
第一,在運用因子分析之前,需先對評價指標進行相關性檢驗,以確定因子分析的適用性。本文將KMO值、Bartletts統計量作為因子分析適應性標準。KMO∈[0,1]表示選取樣本是否適當的變量,其值大小表示相關性的強弱,KMO值越接近1,表示相關性越強,因子分析的適應性越強,反之相關性越弱,因子分析的適應性越差。Bartletts是與變量的正態分布性質相關的統計量,表示顯著性水平的高低,通常用Bartletts值來作為因子分析的適用性判斷標準,當Bartletts值大于0.05時,表示評價指標中沒有不存在共同因素,不宜進行因子分析。
第二,根據求得的相關系數矩陣R,建立特征方程│R-λ│=0,通過求解特征方程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第三,在得到各個成分方差貢獻率的基礎上,求得累計方差貢獻率,據此確定特征根以及特征向量的數量K,由此得到K個初始的因子荷載矩陣A`。通常情況下無法確定A`中因子與初始變量的關系,為了確定因子和初始變量的關系,旋轉初始荷載矩陣,從而得到含義清晰的因子變量,增強了分析結果的可靠性。旋轉后得到較理想的因子載荷矩陣A。
第四,計算各因子得分F。
Fj=αj1X1+αj1X2+……+αjqXq(j=1,2,…,k)
其中,X表示原始變量的個數,F表示因子變量的個數,α表示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數。
第五,計算模型中相關因子的權重W,并計算得出其評價綜合值I:
I=ΣWjFj(j=1,2,…,k)
(二)因子分析和主因子提取
本研究涉及全國31個省份,著重于比較評價分析,在研究其相關性指標時,需要對其數據以及基礎資料進行獲取。本文的主要途徑為:我國31省份的區域性旅游統計年鑒、網上發布的公開旅游經濟數據、通過計算機二次轉換的間接數據,以及相關機構或者國外評估機構發布的區域旅游競爭力行業發展報告等。在獲取完相關資料后,運用常用的數據分析軟件—SPSS16.0對本文綜合發展潛力各層的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與評測,主要包括數據KMO統計量與數據Bartlett球形有效相關性檢驗。在對13個指標進行初次有效性檢驗時,并未能符合檢驗性的標準。因此根據相關的檢驗過程與中間得到的數據相關矩陣,需要剔除在進行有效性測評時相關性較小的指標,國內與入境主要旅游目的數兩個指標的相關性較小,將這兩個指標剔除后,進行第二次的相關性測評,進行剩余指標的相關性指標。根據檢驗的中間過程需要繼續刪除“國內旅游人數”、“入境旅游人數”這兩個指標后,詳細的測定度、近似卡方值、自由度、顯著水平值如表1所示。
根據計算,KMO計算值為0.6436,表明選用的數據及相關指標可以運用因子分析法進行分析。表2為因子分析法中的指標共同度計算分析表,這是衡量指標重要度的度量標準。
在得到指標共同度的基礎上運用軟件中的FACTOR方差計算模塊,通過對相關數據的計算可以得到統計數據即指標的方差分析表,計算相關指標的累計方差與貢獻率(具體數值如表3所示)。對于累計方差大于80%的前4個分析指標作為分析主因子,按照表3的計算數值,可以看出其累計方差的指標貢獻率為83.87%,在相關范圍內,因此符合基本要求,表明數據選取的缺失比例在范圍在內。
根據表3的方差分解主因子提取分析計量表,對相關方差進行正交旋轉得到需求指標主因子載荷矩陣(見表4),根據主因子載荷矩陣可以得到相關的指標公因子,并對公因子進行提取總結。公因子F1在指標X19、指標X20、指標X21這3個指標上的載荷數值最大,因此這3個指標可以總結為“層次因子”;公因子F2中的指標X13、X14載荷數值最高,同理可命名為“規模因子”;公因子F3在指標X15、指標X17上的載荷數值都超過了0.8,因此可以將F3定義為“國內旅游增長因子”;公因子F4在指標X16、X18上的有效載荷數值較高,因此可將該公因子概括成“入境旅游增長因子”。根據上文的總結可提取旅游需求拉動力的四個公因子,具體的指標提取如表5所示。
(三)旅游產業市場需求拉動力測評排序結果
對相關潛力進行測評時,依據潛力指標體系中的主因子影響系數(該系數最終計算結果如表6所示)以及相關指標的數據處理后的標準化值,應用數學回歸方程可以計算得出4個主因子的得分;在進行需求潛力的測評時,相關公因子的權重可以用各自的總體方差貢獻率來表示,最后可以計算得出我國31個省區及直轄市的區域旅游發展潛力的綜合值P,計算公式為:
P=31.267%F1+27.114%F2+22.599%F3+18.99%F4
根據上述公式,可以計算出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區域旅游發展潛力值,最終進行排序得到表7。
根據最終的同級結果可以看出:上海市、遼寧省與廣東省的綜合潛力值最高,相對于其他區域來說具有一定的優勢;在分析排序靠前的省區時,可以發現東部省份占了較多的位置,比如前十名中,東部、中部、西部地域分別占7個席位、2個席位、1個席位,東部地區的優勢較為突出;同理在分析靠后的名次時,可以發現西部地區占了較多的席位,其次是中部。通過總結可以發現我國整體的區域發展潛力還是東部地區較具有競爭力,而中部、西部地區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劣勢,只有充分開發與策劃相關資源才能逐步縮小這種差距。
通過中間過程的計算可知,各省份旅游市場需求拉動力均受上文總結得出的4個主因子的影響。若按照各個主因子對區域旅游發展潛力的貢獻率角度來說,“需求層次”占比為31.27%,“需求規模”占比為27.14%,這兩個因子所占的比例較大,因此決策者在進行旅游競爭力策略的制定時,需要著重考慮這兩方面的因素,需要創造較多的旅游需求以及劃分出明顯的消費層次來滿足不同人的旅游消費需求。
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潛力顯化機制
(一)顯化機制原理
在進行旅游產業發展潛力顯化的過程中,需要重點了解其顯化的原理。旅游產業由多種要素組成,各個要素也受外部客觀環境的影響。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顯化主要表現為:采取適當的措施,來使得旅游產業的內部動力結構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在發展的過程中遵循一定的規律性,使其外部動力影響因素與內部動力驅動因素有效地耦合,滿足旅游產業不斷實現可持續競爭力的系統管理體制。在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相關影響因素并不是單獨存在或者影響其發展規律的,而是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支撐、相互耦合的一個過程,是一個有機的作用體制。在實現旅游產業發展潛力的顯化時,主要還取決于其系統的因子驅動,雖然各個要素都能單獨影響相關潛力的實現,但是各個要素整合的結果才能使得潛力體系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目前來看,相關區域的旅游潛力影響因素較多,而且層次較為復雜,橫向上有眾多類型的影響因素,縱向上有多層次的因子類型,而且相關體制一直在不斷改進與優化。因此本文在三維視角的基礎上,構建了相關發展潛力的顯化機制模型,如圖2所示。該機制主要對相關層次的因素進行了總結,層層相互聯系與互補。
(二)旅游產業因素顯化關系
對于旅游發展產業的認知與顯化主要從相關產業的內部運營規律來著手,主要以旅游產業長期的運營管理經驗為基礎,分析相關年度旅游發展潛力支持要素優化利用來得出相關顯化機制。如圖2所示,在相關顯化機制的構成中,其潛力顯化成區域競爭力主要由旅游基礎、旅游環境、顯化路徑等基本要素構成。基礎要素構成體系主要包括資源生產能力、旅游服務企業的能力與素質、相關產業服務組織機構設置等;顯化路徑要素體系主要包括旅游市場需求有效識別與開發、從事旅游產業的企業行為的規范與市場引導、旅游產業支撐服務鏈的有效銜接三個因子;這兩個因素主要構成了旅游潛力顯化發展的內生源動力。在環境維度中構成的外生源動力將內外部因子有效地整合形成一體化結構。內生源動力是旅游產業顯化的根本,外生源動力可以有效地幫助企業實現相關潛力顯化成競爭力,其主要決定相關潛力顯化的程度與速度。綜合來看,區域旅游產業若能在相關范圍內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其與從事旅游產業的服務機構或者公司素質、配套的服務型公司組織結構、旅游產業的整體組織結構,同時還需要相關政策法規的約束與引導、需要旅游產業外部環境如科技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等的綜合保障,在相關旅游產業需求拉動、相關旅游產業鏈、服務于旅游產業的公司來積極采取措施才能保證相關潛力的顯化,才能實現區域旅游產業的相關潛力發展成真正意義上的綜合競爭力。
建議與對策
在我國各個行政區域內的旅游產業發展都要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其需要與區域內的環境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等有效結合才能實現其競爭力的有效顯化。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政府單位作為相關工作的決策者,只有整合與協同各個層面的資源,才能實現區域旅游經濟的有效顯化,使得區域旅游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目前關于區域旅游產業的升級與發展往往都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均衡,其競爭力的有效實現需要全要素、多層面的有效配合,競爭力的顯化程度與顯化效果嚴重依賴于決策者對旅游資源的充分利用與協調以及相關旅游系統的良性發展。實現省、市級旅游產業與資源競爭力的有效提升,必須要以充分認識與利用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潛力為前提,將發展潛力充分顯化出來,才能使得競爭力充分實現。根據顯化機制,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潛力在得到充分顯化時,其往往由顯化系統的內生驅動動力與外生驅動動力構成,其動力顯化系統由內生源動力為互動性、互補性的動力源系統驅動。依據顯化原理,其具體的動力源驅動要素主要包括區域旅游市場開發需求的引導、相關旅游產業與配套服務業的完善等。這種顯化機制是一個多因素、多方向、多目標的綜合性驅動系統,在該系統中相關的影響因子之間能夠產生互補、互相促進、互相聯系與相互制約的內生源關系,這些要素的有效協調與發展能夠有效地提升區域旅游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在顯化機制中,旅游產業的顯化機制由三個維度組成,主要包括旅游基礎、旅游環境、顯化路徑等要素組成,三者具體包含的旅游資源生產要素、相關旅游企業服務素質與能力、旅游相關產業鏈支撐性措施、區域旅游市場開發需求的引導、相關旅游產業與配套服務業的完善、相關旅游生產要素的協調等,將這些內生與外生源動力有效識別與整合,可以提升區域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形成“三位一體”的顯化機制。旅游產業發展潛力顯化機制的充分實現與可持續發展,主要受內生與外生動力因子的有效互補與協調,只有保證各個動力系統的高度統一,才能促進與實現內部相互促進機制的發展,才能將區域旅游產業的競爭力發揮到極致,才能快速保證區域旅游產業實現競爭力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