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元
潛思微探
一幅絢爛的民俗風情畫卷
楊立元
早春時節,范立彥將厚厚一疊《鄉風鄉韻百味》的書稿交給我,說是再一次向老師交作業,煩請老師批改,并請我作序。20多年前,立彥是我的學生,也是我所教的寫作課代表。她寫的作文清新自然,宛如一曲潺潺流淌的山間溪水在眼前,讓人賞心悅目。她上學時還經常寫一些文章請我批改,每一次我都認真閱讀并提出修改意見,有時還會推薦到一些報刊上發表,以此鼓勵她多學習多創作。記得20多年前,唐山市舉辦“金復回”散文大賽,她的散文《兩邊都有好風景》獲了獎。這篇散文情景交融、理趣盎然,令人耐讀,她當時還是個學生。以后我經常用這篇散文作為我上課的范文,并告誡我的學生們,在人生的路上,兩邊都有好風景,切莫關注了一側的風景,而忽略了另一側風光。時光流逝,20多年過去了,她也由當初單純的“文學青年”,成長為一家地方報紙的副刊編輯,我在報紙上也經常看到她的作品,愈加顯得成熟,我為她的進步而感到高興。再度打開她20年后的作業,我驚喜了。《鄉風鄉韻百味》,僅這一個書名,便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一篇篇讀下去,從鄉情到鄉味,從鄉人到鄉景,從鄉野到鄉村,猶如展開了一幅絢爛多彩的民俗風情畫卷,有韻味,有情致,有內容,美不勝收。我不禁拍案叫好,這個作業交得漂亮!于是,我不顧身體的疲乏,為之欣然作序。
2014年,我寫《燕山作家論》的時候,比較全面的看過立彥的文章,清純細膩、唯美多情、文采煥然,有著女性作家共有的特質,是難得的美文。于是,為她寫了一篇評論《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對她的創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評論。在那時候,她就已經著手開始寫民俗系列散文,以記住鄉愁,留住鄉音,挽住鄉情,用文學復現已幾近消失的鄉間文化,并且在地方報紙上開起了專欄,反響很是不錯。燕山的風骨和悠久文化給了她生命的深厚滋養,燕山的風土人情給了她淳樸的民間情懷,所以謳歌燕山子民、展示燕山風貌、抒發燕趙情懷、挖掘燕山文化,就逐漸的成為她創作的主要的創作方向。
近年來,她經常深入鄉村采訪,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她看到一些鄉俗鄉景正日漸湮滅,一些老物件像紡車、織布機等老物件正日漸消失,一些像裱糊匠、剪紙藝人等鄉村老手藝人正日漸老去,一些家鄉特色風味小吃也正日益淡出人們的餐桌,昔日鄉村風情漸次成為記憶。于是,她將視線和文筆全部投注到家鄉的民俗文化上,開始著手寫民俗文化系列散文,并在地方報紙副刊上開辟了《鄉風鄉韻》專欄。這個欄目旨在展示家鄉風貌,主要擬寫冀東尤其是遷安地區民俗文化及風土人情,鄉情、鄉味、鄉景、鄉人皆可入文。如《足尖與舌尖上的端午》展示了燕山地區端午節的節俗文化,《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中表現了燕趙兒女的情懷,還有秋風里舞翩躚的扁豆花、記憶里的虎頭鞋、早市上出現的爆米花,逐一在專欄里刊出,民風民俗、家鄉風味、過去鄉景、鄉村老藝人,都涉入筆端,在回味中重溫過去時光,展示了家鄉的風貌,描繪出了一幅幅遷安地區的民俗風情畫卷。這一篇篇樸素而又充滿溫情、簡約而又底蘊深厚的文章,立刻喚起了廣大讀者的共鳴,經常有讀者留言鼓勵。她的QQ空間里,每更新一篇文章,總有讀者等不及報紙刊登去空間先睹為快,也有讀者主動提供創作線索。如《那些年那些老游戲》一文,從收拾舊物時看到的五個小巧的羊骨子兒入手,寫了抓骨子兒、擠旮旯兒、藏貓貓、老鷹抓小雞、翻繩、拍洋畫兒等舊年常見游戲。她寫道:“這些老游戲鄉土,貼近自然,玩具的制作也往往就地取材。骨子兒取自豬羊,毽子采自雞羽,沙包則是母親縫衣剩下的碎布縫成小口袋裝上沙子,鐵環來自村頭鐵匠鋪,彈弓則是院里的樹杈綁上膠皮管,都不用花錢,信手拈來,稍加改造,就是一個好玩具。有些游戲壓根就不用任何道具。比如擠旮旯兒。旮旯兒者,鄉間土語,墻角是也”。文筆質樸親切,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將讀者的思緒完全引入童年的老游戲過去的老時光里去了。正如有的讀者留言所說:讀立彥的散文感到“熟悉而親切,眼里有幾許濕潤,熟悉的感動”。這一系列散文也同時在《黃帝文化研究》雜志上連載,其中《那些年那些老游戲》《滿架秋風扁豆花》《金粟爆開白玉花》等文章還陸續在《唐山勞動日報》上刊發,收到了不錯的反響。四年過去了,這個欄目辦得有聲有色,很受讀者喜愛和好評,也積下了厚厚一疊書稿。于是,把這些文章結集出版,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一、描摹鄉土意象,展示民俗風情。
在《鄉風鄉韻百味》中,立彥用樸實清新的筆觸描摹鄉土意象,回憶了幾近消失的過去的生活狀態和生存方式,表現了山鄉溫馨而又樸淡的舊日時光。如《老井》里粼粼波光映射出的艱辛生活,《軋碾》中隆隆碾聲回響起的村莊的變遷,《草木編織的時光》里草編條編流溢出的草木的芬芳,《土炕情懷》里對滾燙的鄉村土炕的留戀。還有,《足尖與舌尖上的端午》用詩意的語言描寫了端午節走百病、采艾草、戴荷包花、包粽子的節俗,《過了臘八就是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敘述了臘八節吃臘八粥、腌臘八蒜、扎耳朵眼的風俗,《慶生與祝壽》詳細描寫了遷安地區給小孩兒做生日和為老人祝壽的種種禮儀習俗,還有早已消失的女紅用的白土子,手工制作的紙笸籮,農家院里的紅薯井與白菜窖,這些都在作者筆下一一展示出來,構成了豐富多彩、鄉情濃郁的舊時農村的鄉土意象,充分展示了燕山地區特別是遷安地區的民俗風情。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近生活的一種文化。鐘敬文在《民俗學概論》中指出:“風俗一詞指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生活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和心理上的集體習慣。”汪曾祺也說過:“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生活的抒情詩……風俗,不論是自然形成的,還是包含一定的人為的成分(如自上而下的推行),都反映了一個民族對生活的摯愛,對‘活著’所感到的歡悅……風俗中保留一個民族的常綠的童心,并對這種童心加以圣化。風俗使一個民族永不衰老。風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一種風俗對維系民族感情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那么,立彥以散文的形式記錄展示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了。正如她在后記中所說:“那一刻,我就想,寫一寫古老的民風、民俗,讓這些曾經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以散文的形式呈現出來。老年人可以懷舊,年輕一代也可以對家鄉多些了解。”她集數年之功,對地域民俗文化加以梳理并編輯成冊,確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和考證也可以發揮出很好的作用。
立彥在寫作過程中,深入生活,詳盡細密地展開了對習俗、信仰與文化環境的全面考察。更為難得的是,她以其特有的筆觸,訴說了對于民俗的熱愛、理解和感動。這些散文中蘊涵的情態、風致、味道,帶給人一種難以言傳的愉悅感。如在《慶生與祝壽》中,她認真考證了給小孩子慶生要過五天、十天、滿月、生日的由來,詳細敘述了五天送棉被、生日送衣服鞋襪粉條腸子等物品的習俗,穿插了孫臏給母親送壽桃的故事,探求了遷安人為什么對慶生與祝壽有那么大興趣的原因。立彥透過看似荒誕的民俗行為,看到了他們心靈深處無所不在的希冀生生不息、吉祥如意、福壽平安的心結。中華民族正是在這種源遠流長的民俗象征中,呈現了生命情調與藝術哲學。
立彥談風俗掌故的文章,因知識和趣味的結合、感情與道理的互滲、傳說與考證的融合,歷史與現今的貼近而顯示出了獨特的魅力。這是因為她有著大量的民俗知識儲備,能隨內容和藝術的需要隨手征引,加之作者的親切筆調娓娓道來,讓讀者得到知識和趣味的雙重享受。
二、記錄民間俚食,展示家鄉風味。
飲食文化是民俗的一部分,所謂“民以食為天”,在平常的飲食文化中,蘊涵著家鄉特有的民風民俗。立彥在該書第二輯《鄉味》中,集中筆墨記錄了家鄉風味。如果說袁枚的《隨園食單》記錄的都是精雕細作的士大夫的美食,那么立彥的《鄉味》則恰恰相反,都是一些簡便隨意的民間俚食。如果說《秋天田野上的燒烤》是屬于作者對童年故鄉的溫馨記憶,那么《吉祥三食》就是對舊鄉村年夜飯的深情回味,而《缸爐燒餅》則是屬于家鄉的市井印記。作者似乎意猶未盡,還創作了《渣窩》《糖瓜兒》《驢打滾兒》《艾子餑餑》《燜子》《菜兒娘娘》,雖是上不得臺面的鄉間俚食,卻寫出了家鄉特有的風情。凡此種種,《鄉味》記錄的都是很平民、很家常的吃食,但是其中折射出百姓的世事興衰、濃濃人情來。如果說《清明上河圖》給我們展示的是北宋汴梁民間生活的風俗畫,立彥給我們展示的則是她家鄉遷安的“清明上河圖”,讓我們看到的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特殊品格的飲食文化。
范立彥筆下談吃,既是在談“吃”之俗趣,也是在談一方水土、一方風俗。在她筆下,食物都是有性格的,都是帶著一方水土特點的。吃的風俗因突出地承載著不同地域人群的生活態度而成為我們透視其精神世界的窗口。在《驢打滾兒》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粘面團蒸熟后在黃豆面里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當真是形象生動。過去生活條件差,只有在秋后糧食豐收后,鄉人才會歡天喜地地炒豆面,蒸粘糕,美美地飽飽地吃上一頓‘驢打滾兒’,平常日子里是舍不得吃的。想鄉人一邊在豆面里滾動粘面團,一邊喜悅地懷想著豐收的年景。斯時也,驢子在忙碌了一秋之后,也放松地在庭院里打滾兒,揚起的灰塵如鄉人的喜悅,在金色的陽光里灑滿庭院。那么智慧的鄉人,將口中的美食命名為‘驢打滾兒’,該是何等的形象而喜悅?”雖是在寫平常的吃食,卻將舊鄉村的生活圖景展示得精彩生動。
她在這一輯的篇首語中說:“從來故鄉連著胃,美食總是故鄉好。故鄉的一片小咸菜,一捧爆米花,一碗饹馇湯,一匙青菜羹……都在我們的味蕾上涌動,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作者留戀于故鄉的吃食,其中暗含著她對鄉村人事的無限眷戀。正是因為她對民間俚食抱著欣賞和贊許的態度,對鄉村人事有著深厚的情感,才能寫得如此妙趣橫生,才能從中體悟出普通百姓的生活情趣。汪曾祺曾說“寫散文,寫地域性散文可使讀者受到詩的感染,美的浸潤,有益于人,對自己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立彥正是以詩一般的情懷,為我們繪制出一幅飲食文化的畫卷。
三、勾畫藝人匠事,展示鄉人智慧。
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手工作坊逐漸解體,石匠鐵匠焗鍋匠等老行當老手藝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紡車、織布機、繡花撐子等老物件日漸消失,糊匠、剪紙藝人等鄉村老手藝人正日漸老去,且漸行漸遠,只留下模糊的背影,成為鄉村一份遙遠且親切的記憶。范立彥用歷史的眼光,在《鄉人》篇中,對這些藝人匠事做了一次系統的梳理和集中的展示。她用溫情的雙手拭去覆蓋在它們上面的灰塵和銹蝕,透過模糊的記憶和流逝的時光,還原這些老行當和老手藝人當年的奕奕神采。她用原生態的語言,再現它們的身影,描摹它們的功用,展示它們的變遷;用親身的感受和體驗,使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歷史前行的脈絡,回望逝去的悠悠歲月,觀照附著在它們身上的歷史積淀和文化色彩。
欣賞她筆下的藝人匠事,讓我們感到自然而親切。看了《銅鑼響處焗鍋匠》,耳畔自然浮響起清脆的鑼聲和“鋦盆鋦碗鋦大缸”的吆喝聲;看了《刃下紙生花》,眼前便會浮現出剪紙藝人鏤刻出的栩栩如生的紙刻作品;看了《金粟爆開白玉花》,似乎聞到崩爆米花匠人崩出的爆米花的甜香;看了《剃頭匠》,眼前浮現出一頭熱的剃頭挑子,還有剃頭匠純熟的手藝。這些老行當和老手藝人,在她樸實溫情的文字里,還原出當年的神采。在《石匠》一文中,她這樣描寫道:“石匠站在場地上,雙腳張開,與肩齊寬,兩手一前一后地提錘、晃臂,大錘離地尺余、輕輕一蕩,在空中劃了半道美麗的弧線后定格,然后頓腳、仰腰、眼盯釬子,“叮”的一聲響,那大錘便穩穩地打在了釬子上,迸出一點火花,擊落許多石屑。再借那彈力輕輕一帶錘把,大錘便又歡快地回到空中,畫出弧線,如此反復,叮叮聲不絕于耳。陽光照在赤裸的手臂和晶瑩的汗珠上,石匠便也成了一尊力與美的雕塑。”簡潔質樸的文字,勾勒出鄉間石匠的風采。這些文字充盈著濕潤而質樸的泥土芬芳,保存著時間空間的刻痕,記憶著歲月的淺吟低唱,為我們提供了一份份簡約通俗的民間檔案,展示著鄉人的智慧,詮釋著鄉村的手工發展史。
立彥的散文是美文,她將美的景物納入自己的心胸,再以一種“美的形式”或曰“活的形式”表現出來,便有了情景交融的美。如第四輯《鄉景》所描寫的完全是家鄉的美物勝景,如同一幅幅美麗生動的山水畫,寫得美不勝收,如詩如歌。如《灤河覓石》中寫灤河的河灘之美:在“濛濛細雨中,這片河灘才叫美,灤河石經雨水沖刷,都露出了柔美的風姿,分外潤澤靚麗。雨霧迷蒙、彩石爍爍,僅此一番想象,便已令人迷醉。當其時也,天高云淡,秋日的暖陽靜靜地照在家鄉的這條母親河上,波光粼粼,水天一色,一如千萬年前一般靜謐安詳”。“秋日的暖陽”撫慰下的河灘的景象絢麗多姿,“令人迷醉”。再如寫家鄉的萬畝林之美:
漸漸地,我們深入到林中了。這是一片沒有經過任何破壞的原生態森林。林木茂盛,遮天蔽日,青枝綠葉鋪滿了整個天空,樹下是叢生的野草,而腳下是厚厚的腐葉層,踏上去綿軟而悉蔌有聲。因是雨后,天還沒有完全放晴,倘是陽光晴好的夏日,有斑駁的光影擠過樹葉的間隙,星星點點地灑落在我們身上,而濃密的枝柯卻將燥熱隔在濃蔭之上,讓我們既浴得一星光影又得滿目清涼,該是絕美的景致與享受吧?也正因這微雨,我們享得了別樣的情致。在微雨潤澤之后,草木的氣息更加清新芬芳,張大了嘴,貪婪地吸吮著這芬芳,哪里的空氣比得這清新?這舒爽?這純粹?!在這里,我們不僅僅是用鼻子呼吸,更是用嘴來品味,來吸吮,來吞咽,胸臆間滿滿的都是這大自然的佳釀。更有那晶瑩如珠的雨露掛在三棱草的枝葉間,滾動在紫鈴花的花蕊間,藏在松樹或山椒樹的枝椏間,原諒我,太多太多的樹,太多太多的草,太多太多的野花,我都叫不上名字來,好在它們并不在意我知道與否,依然長得茂盛。或許,這正是它們的質樸,也正是這片土地的珍貴之處。我們前行時,那些露珠便親昵地沾在衣角,帶著草木的清新與露珠的潤澤,讓人身心舒爽,詩人山風即景吟道“野露沾衣曲更濃”。——《萬畝林印象》
這簡直是一幅濃墨重彩的國畫,作者的寫作視點由高到低:晴好的天空、茂盛的林木、叢生的野草;審美感受由外景到內心:漫山遍野蓊郁蔥碧的森林、連綿不絕的綠色、清新芬芳的空氣,身心舒爽的愉悅。可以說是寫得美輪美奐、至純至美,給人以審美愉悅。
因此,我們說,《鄉風鄉韻百味》不僅是一本美文集,一部趣事集,還是一本教科書,告訴后人家鄉曾有過的智慧和創造、美好和歡樂;也是一部歷史書,記錄了以往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舊有的風土人情。隨著舊事物的逝去,這些文字顯得彌足珍貴。感謝立彥為我們寫出這樣情文并茂的好書,讓我們留住記憶,留住傳統,留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