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振
“文學性”問題與文學本質再認識
——以兩種“文學性”為例
蔣振
“文學性”問題一直是當前學術界重點探討的問題之一,學者在有關“文學性”的研究中也提出了諸多觀點,這些觀點涵蓋了文學性的內涵、文學的便捷、文學性的現代性等。本文重點分析了“文學性”的相關問題,并以兩種“文學性”為切入點,對文學的本質進行分析。
“文學性”是當前文學理論中最常見的關鍵詞之一,導致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文學研究遭遇困厄:隨著新媒介、新思想的發展,文學出現了從中心向邊緣滑落的現象,導致文學功能顛覆,嚴重沖擊了文學的發展。而與此同時,文學的發展也作為一種新的“文學性”問題受到社會關注,正確認識到文學性的內涵,了解“文學性”的演變亦成為相關學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以上述兩種“文學性”為方向,對“文學性”問題與文學本質的相關內容進行探索。
“文學性”問題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從當前社會現狀來看,傳統的文化形式遭到沖擊,手機、網絡、游戲等新興要素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并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人們生活的角度來看,這些新興元素的出現極大豐富了生活,“不出門可知天下事”、“千里傳音”這些過去不可能實現的愿望均得到了實現,人們通過手機、網絡盡情獲取信息、搜索資料,簡化了生活步驟。雖然這些媒介的出現代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對文學而言,正是這些新興要素的出現沖擊了原有的文化形式:看電影、玩游戲、瀏覽網頁、刷微博等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形式,讀報紙、讀書等文學形式受到冷漠,電子媒介的崛起對于以往印刷媒介的文化功能進行了顛覆,文學遭受的沖擊莫盛于此,以往文學對于人類生活的意義和價值面臨著嚴厲的拷問。從這一點來看,現代文學的處境堪憂。
但在實際上,文學遭受沖擊的同時,也有柳暗花明式的轉機,讓整個文學的發展顯得生機勃勃。而在實際上,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相關學者的肯定。部分學者通過研究發現,雖然主流層面文學似乎已遠離了人們的生活,但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新要素的出現,人們更多關注另一些特殊的文學(包括宗教、法律、歷史等),這些特殊的文學中,描述、隱喻、虛構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文學形式得到應用,彌補了當前主流文學存在的缺失。
我國最早接受該思想的學者是余虹先生,他在充分研究國外思想的基礎上,對“總體文學”有了新的認識,并從兩種角度對“文學性”問題進行討論:(1)邊緣性“文學”:傳統的文學現象正在淡化,并且隨著圖像時代的發展,這種淡化現象也會越來越明顯。(2)中心性“文學”。文學依然存在生活的各個角落,當前生活中常見的mp3、隨身聽(受年代影響)、網絡等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得到發展?;谶@一觀點,本文針對以“問題”為核心的“文學性”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①重視對文化轉型的思考,通過多種新型媒介,將傳統文化形式與新媒介融合在一起,比如當前所熟知的“微文化”?!拔⑽幕笔且环N以微技術為核心的技術形式,包括微博、微信、微電影等,通過這些新興媒介傳播文化思想,不僅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并且對人們影響深遠持久。
②重視對文化融合的思考。文化融合也是文化發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文學上,也體現在思想上。例如當前所流行的文化廣場,通過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為主題,整個廣場都圍繞該主題展開建設,這種廣場不僅具有放松、娛樂的功能,也能傳遞文化思想,達到文化教育目的。
總體而言,以“問題”為核心的“文化性”問題更多地考慮了當前文化發展面臨的困境,積極發展、尋求突破才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措施。
當前文學界對文學的存在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研究文學作為一個結構性的整體是以何種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實際上,文學的存在方式是不斷變化的,并且這種變化也會對文學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也可以被認為是一項新的“文學性”問題。
西方傳統文論對文學的本質認識延續一條以超驗本體達到對終極真理認識的形而上學之路,認為理念世界是真實世界,美、藝術是抽象的、超驗的,因此,馬克思基于實踐的觀點對這種“頭足倒置”的現象進行了批判,至此,相關學者開始通過理解文學的某種本質(也可認為是某一方面的特征)來進行研究??v觀中國古代的詩言志說與西方的文學作品等,這些文學都將作家的心理狀態作為界定文學的重要尺度,并將這些特征來解釋文學的整體性。而基于文學理念之上的“文學性”問題,更具明顯的代表性與針對性。當前對“文學性”的定義主要包括五種:形式主義的定義、功用主義的定義、結構主義的定義、對涉及環境的文學敘述、對文學主體論的定義,雖然上述五種定義在內容上存在一定差異,但總結在一起不難發現,“文學性”更多的存在表達、敘述、描寫、意象等諸多方面。由此可以發現,與文學相比,“文學性”所包含的內容更多,體現出“文學”這一理念的發展。
“文學性”的蔓延,也在另一方面體現出“文學性”的問題?,F代學者研究發現,現代受人追捧的形式主義文論,強調了對語言、結構、技巧方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文學的范圍。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語言學與文化研究的興起,文化研究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學術理論,其研究范圍已逐漸拓展到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借助語言的典型特征,文學的研究實現了跨越邊界的發展,逐漸發展為關涉文化、社會、政治等諸多領域的社會化文本。相關學者針對這一現狀,對六十年代至今的相關著作進行研究(除文學領域),這些研究在語言、思想、歷史或文化等方面的分析都為文本和文化問題提供了更具說服力的解釋。由此,文學理論得到了質的飛躍與發展。
基于上述研究內容,在研究以“發展”為核心的“文學性”問題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1)重視“文學性”的融合。文化的發展不是單一的,為達到文化發展的目的,需要盡可能多的從其他領域汲取營養,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
(2)重視解決“文學性問題”。解決問題也是實現發展的重要方式,本文在上文研究中提出了文學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尋找一種促進文學快速發展的途徑,也是實現“文化性”問題快速發展的主要方向。
(3)由于文化的存在屬于多為結構,在文化發展過程中需要正視文學的客觀性、實在性要求,能立足于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多種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形式,加快文化發展。
主要分析了“文學性”的相關問題,并從兩個角度出發,對“文學性”問題進行闡述。從本文研究內容來看,在當前時代,文學的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為實現文化的跨越式發展,要求相關學者能正視文化所面臨的“文學性”問題,并采取相應解決方法,以發展文化為主要目標,賦予文化更多色彩,使文化以一種更具吸引力的角度出現在人們生活中,實現文化的發展。
蔣振(1987—),女,侗族,貴州鎮遠人,大學本科,教師(高校助教)。研究方向:文學。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5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