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秋勝
大院記憶——寫在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
么秋勝
1963年8月,我出生在豐南縣城以北不到一公里的一個村子里。十三歲以前,我家住的那個院子是一個有三十多口人的熱鬧而又和諧的大院。我在那里度過了童年美好和難忘的時光。1976年那場大地震結(jié)束了我在大院里的生活。其后,跋涉于遠非自己擅長的喧囂、繁縟、虛偽、貪婪的世事,離那個平靜、簡單、樸素、純真和容易滿足的大院越來越遠了!
從1976年“七.二八”大地震算起,至今驀然逝去整整四十個寒暑!如今我也由當初那個大院里懵懂的小男孩步入了知天命之年。然而,其后不論我學習還是工作,身處順境還是逆境、躊躇滿志還是沮喪落寞,生活拮據(jù)還是富裕,那個我再熟悉不過的大院里的前前后后,角角落落,一草一木;院子里一起玩耍的伙伴以及那個院子里每個人的身影和容貌,說話聲、笑聲;與伙伴們一起玩過的還有那些常常只屬于我一個人的有趣的童年游戲;對于稍稍改善衣食帶來的滿足以至于喜悅……在我或忙或閑的日子里,在獨自于某一角落發(fā)呆和陷入遐想的時候,在被種種或隱或顯的思想情感困惑和攪擾的心神不寧的時候,在睡夢中,它們常常會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它們或清晰或模糊,或強烈或平淡,或使我身心頃刻間變得愉悅,或使我更加坐臥不安……我的思想常常在這樣的回憶中得到矯正,情感常常在這樣的回憶中得以平復(fù),意志常常在這樣的回憶中變得更加堅定!那個大院雖然早已消失并且在時間上離我愈來愈遠,回憶它的頻度卻有增無已!
正是這個原因,讓我無法不用我拙劣的文筆記錄下那些兒時存留在腦海里的記憶和今天由此生發(fā)的一些感想!我確信,我的這些記憶和感想一定不是只屬于我一個人的!在唐山大地震過去整整四十周年的時候,就算以此來懷念那些曾經(jīng)在那個大院里生活過以及那時在相似的大院里生活過的逝者!與從那樣的大院里走出來仍健在的人們一起分享!
胥各莊(2009年以前豐南區(qū)政府所在地)曾因1881年修建長9.7公里的中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唐胥鐵路而聞名于世。馬拉火車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古老的胥各莊借唐胥鐵路由農(nóng)村迅速嬗變?yōu)榉比A的城鎮(zhèn)。同樣為承擔開灤的煤運而挖掘的,是比唐胥鐵路更早些的煤河。煤河于1880年從薊運河旁的闕莊向東開挖,原計劃是始于天津薊運河,引薊運河水通往唐山開灤煤礦承擔煤運功能的人工河。可是往東挖掘到胥各莊附近的時候,地勢逐漸加高,引入下游的水需要挖掘的土方越來越多,且同時挖掘遭遇流沙,在當初的胥各莊以南1.5公里處工程停止。這里及附近被稱為“河頭”。
挖掘煤河八十年之后的1959年11月20日,計劃承擔津唐兩地水運功能的津唐運河破土動工,挖至胥各莊以西1公里的時候,因類似當年挖掘煤河的原因,工程停止。這再一次提醒人們,唐山是一座有山的城市,地勢明顯高于其西部和南部的沖積平原。
從胥各莊七街往西,經(jīng)過一條兩邊是高起莊稼地(因胥各莊地勢較高)、對頭勉強可以錯過兩輛馬車的狹窄的土路,走大約五百米;或者,從河頭的商業(yè)街往北走大約走同樣的路程,就到我的老家——清莊湖。
津唐運河在胥各莊以西是南北走向。我的老家就在煤河以北、津唐運河以東距離兩條人工河各不到1公里的地方。因此,在我村的村西北和村東南有兩個“河頭”。 津唐運河的“河頭”幾乎無人知曉,煤河的河頭在很多時候則是豐南縣城的別名。
我的家鄉(xiāng)清莊湖是一個被池塘環(huán)繞、綠樹掩映的美麗村莊。村莊的四周滿布著大大小小、連續(xù)不斷的池塘。池塘與池塘之間由或?qū)捇蛘乃疁舷噙B(水溝與道路交叉的地方搭著石板或者石橋),再由較寬較長的“西溝子”往西與津唐運河相通。村里的街道、院落明顯高于南、北、西三個方向村莊外圍的土路,與池塘岸邊的土路之間大約有三、五米高的落差,只有朝胥各莊方向的村東例外。因此,從村里到南、北、西三個方向村外的幾條路都有比較大的向下的坡度。可以推測,村周邊的池塘是當年祖先建村時取土墊莊留下的。在當時條件下,完成如此之大的工程量和建設(shè)如此完備的環(huán)村水系,可見當年老祖先建村時的艱辛與智慧!
村中間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胡同把清莊湖分割為東、西兩個行政村。我家在西清莊湖。
我家住在寬敞的東西主街道北邊的一個大院里:院里住著7戶、35口人;院子南北長約七十米,寬十三、四米的樣子。院子的南半部是由土坯砌墻、葦草鋪頂?shù)膸滋椎桶》拷M成的居住區(qū):中間是一層稍高的正房(正常的三間,加上西屋跨一間約兩米的套間),正房將居住區(qū)隔成南北(或前后)兩部分,南邊和北邊分別是低矮窄小、東西相對的兩套廂房(每一套三間)。每一套廂房和鄰居之間有一條只能容一人行走的胡同,房頂上邊的葦草斜申下來,遮住大半個胡同。胡同的主要功能是承接房屋滴水,平時很少有人進里邊去,夏天每個胡同里邊都會有幾張蜘蛛網(wǎng)。北院地勢高于南院約一米的樣子,所以,從前院到正房需要垮上四五塊石板搭起的臺階。南院東西廂房的南邊各有一棵高大的洋槐樹。東邊那個樹的樹干低矮而粗壯,略帶彎曲,胡亂長著的大大的樹冠,給我的印象是一個滄桑而又略顯邋遢的老人;西邊的那顆長著筆直高挺略細一些的樹干,樹冠略小、呈整齊的圓形,給我的印象是一個英俊的小伙。院子的居住區(qū)內(nèi)除了這兩棵樹,幾乎就沒有別的植物了。
我家(父母、三個姐姐、妹妹、弟弟共八口人)住前院的西廂房,對面是父親四伏的大哥和他的三個兒子,七口人(其中大伯的大兒子、我的大哥成家,生有兩個兒子)。平時我叫他對屋大伯,以與我的親大伯區(qū)分。大伯和二伯兩人住后院的西廂房,對面的東廂房住的是對屋大伯的五弟,我的五大伯、五媽(對“五伯母”的稱呼)和他們的五個兒子,七口人。正房西半邊一間半(住正房的兩家共用中間的堂屋)加兩米的套間住的是父親三伏上的大哥,我記事的時候大伯早已過逝,只有大媽(對大伯母的稱呼)和他的兒子兒媳一家七口人。正房的東半邊一間半住的是對屋大伯的六弟,我的六伯、六媽和他們的兩個兒子,四口人。
院子的北半部是被分割成小塊的各家的菜園和堆放柴草、雜物的地方,有的用秫秸圈著,有的沒有;菜園的中間是一條狹窄略帶彎曲的小道,寬度可以勉強推過獨輪車的樣子,通向北小街。這條小路在我幼年的記憶里是最熟悉的路,那時感覺它長長的!這個菜園里各家種著各種蔬菜;也有不少洋槐、垂柳、榆樹、桑樹、椿樹等。一到夏天,樹上有各種鳥類,許多嘰嘰喳喳的麻雀、敏捷地在樹枝間蹦蹦噠噠的“小柳葉”(不知學名為何),偶爾還能看見一兩只喜鵲和不知道名字的鳥類;掩映在樹影下的開花的植物(蘿卜籽、白菜籽之類)、各樣的蝴蝶、蜻蜓、知了,熱鬧極了!
大院里的生活條件非常簡陋。據(jù)老人說院里幾套草房的房齡那時已有五、六十年到一百年,我家的三間廂房墻壁和屋頂受損嚴重,靠小修小補已經(jīng)難以維持,六十年代末就地翻蓋了磚混結(jié)構(gòu)的三間平房。整院五套正房、廂房總共建筑面積不過200平米,人均大約只有6平米。晚上睡覺一家人人挨人。不過,那樣低矮的土坯草房還是冬暖夏涼的。人們夏天用芭蕉扇納涼,冬天除了一日三餐生火做飯烘一烘土坯炕以外,幾乎沒有別的取暖手段,也就勉強能夠維持了。
衣著是簡單的。多數(shù)成年人和小孩子是沒有適宜春秋穿的衣著的,棉襖棉褲一直穿到入夏。記得每年都要等到初夏的某天中午,突然覺得燥熱難挨,渾身的汗弄濕棉衣棉褲的時候,才急忙趕回家換上單衣;盛夏的時候穿一陣子背心、短褲,初秋再換上單衣,就一直穿到深秋或者初冬換棉衣。誰省吃儉用賣一件秋衣穿上是很讓人羨慕的!
吃的同樣單調(diào)。一年的主食以玉米為主。通常中午玉米面餑餑,早晚玉米粥。好一點的年份糧食比較充足,玉米粥就稠一點,差一點的年份玉米粥就稀一點,中午吃一些紅薯干或者紅薯餑餑。麥秋的時候吃幾天面食:烙餅、饅頭、面條。一年買幾斤大米只有過年和過中秋節(jié)才能吃。副食就更將就。夏季的蔬菜豐富些,韭菜、黃瓜、西紅柿、土豆等,冬季的中午通常就是白水熬大白菜,早晚腌咸菜絲。不年不節(jié)不生病很少吃到雞蛋,更不用說肉食。
大院里的生活雖然是清苦的,但是,只要伙食稍有改善,孩子們就會歡天喜地的高興!不用說吃魚、吃肉、吃雞蛋,就是偶爾吃一頓面食,吃一頓玉米面菜餑餑,早晚的咸菜絲里拌上一小塊豆腐,都會有一種真切的滿足感!
除了過年、過端午和過中秋節(jié)以外,我家每個人過生日家里都會吃一頓蒸餃子,給過生日的人煮一個雞蛋;除此以外,就只有生病的時候可以開個小灶,征求病者的意見,做一碗面、攤一塊咸食(面和蔥花、鹽、五香面和在一起攤的餅),或者煮一個雞蛋。這種情況,其他人是沒有份的。所以,這時孩子們對病者竟還會有幾分羨慕。當然,病者就這樣從中得到一些慰藉!
就衣食住行的條件而論,如今與那個大院里的生活相比,簡直就是到了天堂!不少人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diào),出門坐汽車,凍不著,曬不著,風吹不著,雨淋不著,衣食無憂。然而,他們就是不覺得快樂!這其中的原因難道不值得思考嗎?
大院里的人們是最普通、最平凡的農(nóng)民,父輩們幾乎都沒有文化。他們或許一生都沒有作出過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他們中的每個人身上都具有那個時代普通農(nóng)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那個時代農(nóng)民的弱點。他們之間的共同之處很多,差異卻很少。他們貧窮,幾乎沒有任何財富積累,所以他們特別在意眼前利益,膽小怕事;他們經(jīng)常需要別人的幫助,所以他們也樂于助人……
院里的大人們似乎每天重復(fù)著同樣的節(jié)奏:男的白天下地干活,回家多數(shù)時候躺在炕上休息,解乏,偶爾聚在一起嘮嘮地里的嗑。記得只有五伯有時在炕上翻一本破舊的小學生詞典,積累一些諸如“旮旯”那樣的生僻字偶爾難一難上學的半大孩子們。女人們做飯、洗衣服,整天有干不完的家務(wù),時而邊干活邊扯些家里和村里發(fā)生的閑事。高興的時候比我大幾歲的半大孩子時不時愛跟嫂子們開個玩笑,逗個樂子。這時,氣氛就顯得特別活躍。
大院里讓所有人高興的事,就是電影隊來村里放映露天電影。在孩子們的催促下,各家提前做飯,吃過晚飯?zhí)爝€大亮,孩子們就搬著板凳去占地兒。如果是冬天,穿著棉鞋也會凍得直跺腳。不過,那樣的等待是令人興奮的!片子就是那幾部樣板戲和戰(zhàn)爭片;有時在放映前還加一些幻燈片。不論什么影片,都會受到一樣熱烈的歡迎!村里放電影的時候不多,一個村一年大約就兩次,因為東西湖是兩個行政村,次數(shù)要加倍。
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也是整個大院快樂的日子。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冬季是寒冷而又漫長的,一年里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冬季。端午節(jié)正是每一年溫暖決定性地戰(zhàn)勝寒冷的時候!因此,端午節(jié)在我心中不僅是吃粽子,享用一頓難得的美食,它更是溫暖的同義詞!中秋節(jié)要比端午節(jié)隆重一些,不僅要吃月餅,中午還要吃米飯、燉肉和炒菜,是一年中僅次于過年的節(jié)日。
過年是整個大院歡天喜地的時候。大約從臘八那天吃臘八粥起就有了些年味。之后,一直到大年三十,孩子們一天比一天興奮、活躍,大人們嘮嗑也比平時多。臘月二十三小年,家家中午吃蒸餃子,然后幾天,炸炸餅、蒸饅頭、蒸年糕、燉肉、熬魚,忙個不停!父親是臘月二十六的生日,我家中午吃蒸餃,所以,那幾天我家顯得更忙。每到這時候,對面屋大伯就會買幾張紅紙來,剪好精致的窗花,送給各家貼在玻璃窗戶上,偶爾還能聽到大伯吊幾嗓子皮影戲!臘月二十九中午還是吃蒸餃子。
過年三十那天,孩子們一大早摸黑起來穿新鞋。一定要換掉入冬穿上的已經(jīng)破舊的棉鞋,穿上母親新做的假鞋。新鞋的鞋幫鞋底硬硬的,把腳裹得緊緊的,腳趾在鞋里一點都不能動,不光凍腳,穿上它,跺腳都不管事。但是穿上新鞋還是那樣高興!然后就放鞭炮。孩子們舍不得成掛的放鞭,就把一掛小鞭拆開,一個一個的放。一般是點著一根香,再用香火去點鞭炮。先在院里放,然后去大街上放。有時也買些摔炮(花生米大的小紙包里包火藥,大的一頭朝石頭等堅硬的地方用力一摔就會發(fā)出清脆的響聲)換個花樣。再晚一些,會有好多大人燃放成掛的小鞭、雷子、二踢腳。這時,鞭炮聲響成一個點兒,把早上的年味推向高潮!就這樣折騰半天天才亮!我家過年的早飯一般是煮大米粥,白菜熬凍豆腐,還可能放一些燉肉的肉湯。早飯后,上午仍然是放鞭炮。自己放的差不多的時候就先歇一歇,看別人放。上午放鞭炮的氣氛比起早上要差很多。中午飯是過年的重頭戲。不論家里富不富裕,平時怎樣省吃儉用,年三十中午飯家家都會竭盡全力!除了有燉肉,一般還有熬魚,幾個炒菜和幾個葷素涼菜:蒜薹炒肉、土豆炒肉、松蘑炒肉、白菜炒肉、蔥頭炒肉、饹馇炒肉,豬肉灌腸、豬頭肉……滿滿的擺放一桌,一家人放開吃!當然,此時男人們是一定要喝酒的!大伯平時從來不喝酒,可是每到這時候,只要父親一攛掇,就喝上一兩盅。吃過午飯,一般下午休息,男人們可以串串門。女人收拾完午飯的碗筷,稍作休息,就趕緊忙乎晚上的煮餃子。年三十晚上的餃子一般是白菜豬肉餡的,肉多、菜少、面白,個頭小。對于好多人家來說這是一年中僅能吃上的一頓煮餃,因而,包的特別精致!吃完這頓餃子以后,就是五介黑介打燈籠,放鞭炮。據(jù)說有的人家守夜,我家從來不守夜。
大年初一院里大人小孩挨家串門拜年,吃各家的瓜子糖塊。從記事起,初一先跟著母親去給本村(東清莊湖)的姥姥和三姥姥家拜年,回來再給院里和村里的長輩拜年。大概在每一年的正月初五以前,姥姥家和三姥姥家會分別請我們一家吃一頓像過年那樣的飯(大伯二伯不去,就給他們送過來一些飯菜)!
俗話說,“好過的年,難過的春”,或許有人疑惑,在物質(zhì)條件那樣貧乏的時候,在距離下一個收獲季還需要熬過漫長日子的時候,這些平日里省吃儉用的農(nóng)民們,為什么要那樣鋪張的過春節(jié)?我在讀過羅素關(guān)于審慎與熱情的論述以后似乎找到了答案:“審慎對熱情的沖突是一場貫穿著全部歷史的沖突”, “人類成就中最偉大的東西大部分都包含著某種沉醉的成分,某種程度上的以熱情來掃除審慎。沒有這種巴庫斯(注: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的成分,生活便會沒有趣味”(見《西方哲學史》)如果說平日里的節(jié)儉是他們對于現(xiàn)實的審慎與屈服,那么過年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樣的熱情里則蘊含著追求未來美好生活的強大動力!
院子里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融洽的!記得十幾年前,一位大學要好的同學,在剛剛移居美國的時候,曾經(jīng)給我寫過幾封信,感慨那里的人際關(guān)系簡單而冷漠。只要有工作就什么都不用愁,不像在國內(nèi)事事都要求人!大院里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概括為,簡單而又和諧。在那么多年里,七、八戶人家三十多口人居住在一個院子里,卻幾乎不記得發(fā)生過幾次爭吵,這放在今天,是何等的不可想象!
院子里當然不僅僅有歡樂。可是,在我的這篇文章里我卻只想記錄歡樂。這一方面是因為在我的記憶里,除那場大地震以外,很少有讓整個院里的人們陷入痛苦的時候;更因為我在前邊所記錄的那些歡樂是比較純粹的!
當富裕或者清貧是普遍的常態(tài)的時候,它并不是構(gòu)成某一個人快樂或者痛苦的要素,因此,大院里的人們雖然貧窮,但是只要遇到一點點高興的事就會使人感到純粹的快樂!快樂也沒有大小之別,無論一個人有多大的高興事,只需遇到一點點煩惱,就會取消他的全部快樂!洛克說:“因為你把一點點苦味攪在杯里,就能把甜味取消了”“稍有一點痛苦就足以把我們的一切快樂消滅了”(《 人類理解論》1959年2月第一版第246頁)。一個人賺了一大筆錢,如果他身邊有一個人賺了比他更多的錢,他的快樂就大打折扣!如果他被騙走他剛剛賺到的那筆錢的百分之一,或者隨后他買到一份偽劣商品,或者他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他的快樂就會被完全取消,并且陷入苦惱中!這時,不論他再吃什么高檔大餐,穿什么名牌衣服,都無助于消除他的煩惱。一般來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大的官,擁有多少財富,只要他一直不能夠擺脫某一類的痛苦(例如過高的官欲和財富欲),那他就永遠與真正的、純粹的快樂無緣。所以,我在上面記錄的大院里的那些快樂之于當今反而是很奢華的,就不足為奇了!
津唐運河的東岸是一片平均幾十米寬的寬闊的樹林,村里的耕地主要集中在這片樹林與村莊之間。我居住的大院、村周邊的池塘、津唐運河?xùn)|岸及其與村莊之間的那片開闊的耕地就是我幼年和童年的主要活動場所。
可以說入小學以前我完全浸泡在游戲中。按說,在當時別人家的孩子從能跑的時候起,就要幫大人干些活,干完活才能去玩。但是我家的情況有點特殊。解放前我家是地道的貧苦農(nóng)民,因家庭條件很差,父親兄弟三人中,大伯、二伯是單身,我父親生有兩男四女。我上面有三個姐姐,下面有一弟一妹。在我七歲以前,弟弟還沒出生,我就成了父親兄弟三人的獨苗。上面又有三個姐姐。所以,父母親對我管得不太嚴,不論跟鄰居家的同齡人比,還是跟我的姐姐比,干活都是最少的。即使在我稍大一些的時候,這種情況也沒有多大改變。
有些游戲是大伙一起玩的:軍民打賊,藏貓貓、彈玻璃球,打鋼珠,丟鐵球,游泳等;還有一些常常是我一個人玩的,粘(套)知了,豆蜻蜓等。在夏天玩的游戲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常常自己一個人玩的“粘知了”和“豆蜻蜓”;與小伙伴們一起玩的游戲最開心的是游泳。
粘知了: 盛夏時節(jié),在人們還沒有起床的時候,我就早早起來,開始屬于我一個人的游戲:挑一根筆直的高粱秸稈,把最上端最細最長的一節(jié)(我們叫它劍桿)的上端用手指或用刀劈開一部分,再用一節(jié)適當長度的高粱桿撐住兩端,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空間。然后,就走遍院里的每一個胡同尋找蜘蛛網(wǎng),將那個三角形空間罩滿蜘蛛網(wǎng)以后,回屋把高粱桿戳在墻角的某個地方備用。吃過早飯,當大人們下地干活,女人們在屋里干活,同齡的伙伴們或睡懶覺,或跟大人去地里干活的時候,大大的院子里特別安靜,好像只剩下我一個人似的。這時候,我就開始在院子里仰著脖仔細尋找落在樹上的知了。找到以后,就迅速用高粱稈前端黏黏的蜘蛛網(wǎng)按住它,被黏住的知了折騰一陣就被我捉了。這樣的游戲是忘情的、投入的,一玩就是半天,玩的大汗淋漓,常常忘記吃午飯!每當這時,我就覺得整個大院都是屬于我一個人的!
豆蜻蜓:夏天,捕捉池塘里飛來飛去的蜻蜓是我小時候一項鐘愛的游戲。最容易捉到手的是個頭較大的綠色蜻蜓。首先,去路上撿一根馬尾毛,一頭系上留出小孔的結(jié),另一頭從小孔穿過,系在一根一尺多長的細竹竿上,就形成一個可松可緊的套。然后,用掃帚拍到一只母蜻蜓,用做好的套套在蜻蜓的兩對翅膀中間,這樣它再飛也跑不掉了。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以后,只需看到公蜻蜓出現(xiàn)就用一只手左右晃動竹竿,母蜻蜓一飛,公的就會追過來和母的扭在一起,準備交配。這時,用另一只手立刻將兩只蜻蜓一起輕輕捂住,公的就捉到手了!如此反復(fù),很快就可以捉到很多只公蜻蜓!
游泳:稍大一點的時候,游泳成了夏天最得意的一項游戲。開始,和伙伴們一起在村周池塘的水里嬉戲。不記得什么時候,先學會了狗刨,然后是仰泳,自由泳,潛水等。學會游泳后,游泳的地點就改在了津唐運河。津唐運河距離我們村最近的地方,離“水簸箕”(京唐運河“河頭”的標志,是高懸在河的北端供北邊各村向津唐運河排水的水利工程,因形似簸箕而得名。因其高,即使在豐雨年份河水距離水簸萁還有很遠的距離)只有幾百米遠。那個地方的河水在雨季之前有大約幾十米寬,到了正值游泳的雨季,連續(xù)的降雨使水面逐漸加寬,一般年份河水最寬時可以達到一百多面寬。在一些豐雨的年頭,水面離岸邊只有幾米遠的樣子,估計河水可達二百多米。這時,一般水性的人就不敢下水游泳了。
那里是我和伙伴們夏天的樂園!一般都是好幾個伙伴結(jié)伴而行,因為各家吃飯的時間不同時,誰家飯晚的時候就顧不得在家吃飯,拿起一個餑餑就和伙伴們一起跑,跑到津唐運河再吃。吃的噎得慌就喝一口河里的水。河岸河床和附近的地里都是細沙,可能是細沙過濾的緣故,河里的水清澈見底,齊肚臍的水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踩在河底的腳趾頭,河水也不苦。我們在河里一泡就是兩三個鐘頭,經(jīng)常趕不上下午上課;趕上禮拜天,一玩就是一下午!
在伙伴們中間,我的水性算是最好的,一是耐力強,可以在一人多深的水中一呆就是兩三個鐘頭;二是游泳的速度比較快,在追拿的游戲中沒有人能追的上我;三是我有一項絕技,可以露出臉、肚皮、腿和腳趾在水中漂浮任意長時間,還可以在附近沒有人打攪的地方這樣睡著呢!
記得一九八四年的暑假,那是我上大學后的第一個暑假。從學校回到家里,我急切想去津唐運河游泳。這時,當年一起游泳的伙伴都已經(jīng)長大,有的在家務(wù)農(nóng),有的在外打工,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伙伴要他和我一起去。他卻告訴我,河水太臟,無法游泳了!我不信,非要他和我一起去看看。我們來到了河邊,看到原來清澈見底的河水已經(jīng)變成一池污水,水面漂著油污和垃圾!我大失所望。我的伙伴中沒有一個比我在這條河里游泳的次數(shù)和時間更長,我不相信有誰由此受到的傷害比我更大!從那以后我就再不想到那河邊去看一眼!
近些年,我有幾次去泳池里游泳,也去過海里游泳。但是總覺著海里的水里有鹽,上岸以后還要用談水沖洗,怪麻煩的;泳池則太窄,里邊游泳的人又太多,游不出多少情趣來。可是到哪里去找當年的津唐運河呢?
我像多數(shù)小伙伴一樣,七歲入小學。不一樣的是,我臨近入學不幾天的時候還咬舌(發(fā)不準音)。給姥姥拜年總是說“姥姥(發(fā)音“襖襖”)過年好”。記得六歲那年過年在姥姥家吃飯,比我大幾歲的一個表舅問我?guī)讱q了,我說六歲(發(fā)音“又睡”)了,他就跑去跟我媽說,秋頭(我的小名)又睡了!我媽趕緊過來,看我沒睡,就明白了,滿屋人大笑。我就要入小學讀書了,還咬舌,我媽著急,連夜幫我矯正發(fā)音。把我咬舌的那些字找出來,教我說那個字的時候舌頭放在嘴里的哪個部位,一個一個矯正。還好,趕在入學之前全部矯正過來了!
從1970年春節(jié)過后入學開始,到1976年年底,在村小學(當時兩年的初中稱作六、七年級,在小學連讀)整整讀了七年。玩野的心哪里容易收斂?七年時間在我的記憶里就是學習與游戲之間的糾結(jié)!小學的課程主要是語文和算術(shù)。因為在入學前就從大人那里學了一些算數(shù),學起來比較容易;語文里的生字則需要下點功夫記住,我卻不肯下功夫,又不善應(yīng)付,不用功就一點都不用功。所以,那時我的數(shù)學還算比較好,語文卻極差。記得有一回考試,數(shù)學滿分,語文零分!
入小學是我走出大院重要的第一步,是從我熟悉和喜愛的游戲向完全陌生的方向邁出的第一步。客觀一點說,不管當時怎么不情愿邁出那一步,我至今所取得的成績,都是建立在那一步的基礎(chǔ)上。從那以后,在一點點逐漸遠離那個大院,直到2010年平改徹底告別原來那個大院當中的每一步,有多少是自己不知不覺的,有多少是很不情愿的,有多少是我努力爭取的,好些我自己也說不清楚。但是,我清楚知道的是,自從入小學以后,之前幾乎占據(jù)我全部時間的游戲和由此帶來的純而又純的童年快樂就越來越少了,代之以邊學習邊游戲。有上課和寫作業(yè)的壓力,以后玩游戲的快樂中就一直摻加了雜質(zhì)。而且,離那樣的純而又純的快樂竟愈來愈遠,只有在占據(jù)內(nèi)心一角的童年記憶中才能尋找到它們的蹤跡!盡管如今我深知人不能拒絕長大的道理,可是當初那種不情愿卻仍然不能完全從心里抹去。
在自留地(生產(chǎn)隊按人口分給各家經(jīng)營的少量土地,一般是離村莊較近,適于種菜的園子地)干過一些簡單的農(nóng)活:割韭菜,看(讀一聲)畦(澆水的時候用鋤頭開畦口,澆滿水關(guān)畦口),打轆轤……我學會打轆轤大概是在十二歲那年的夏天。我和母親去澆自留地的韭菜,幫母親看畦。剛安上轆轤,母親有事回家,我自己就試著學放轆轤,那天學打半斗的,過些天又澆韭菜的時候就學會了打滿斗的。那時我個子很矮,學會打轆轤還是很得意的。不過,地震以后,土井被震壞,修建了機井,打轆轤的手藝也就用不上了。
此外干的比較多的活是挑水、採菜、割草,還養(yǎng)過兩只兔子和一只羊。在家務(wù)活中,最讓我驕傲的是在做飯的時候幫母親燒火,特別是在烙餅、烙火燒的時候,我掌握的火候恰到好處,是最讓母親滿意的,姐姐們都比不上我!現(xiàn)在想來,我之所以擅長干這些活,主要是因為我干活特別專心。
這里,特別想說一說我曾經(jīng)養(yǎng)過的兩只小兔子。記得地震那年的春天,在化肥廠上班的二姐從同事那里拿來兩只小兔,銀灰色的,耳朵長長的,眼睛亮亮的,走路一蹦一蹦的,一個顏色深些,另一個淺些。二姐說單位一個女同事是鄰村的,弟弟養(yǎng)著很多只兔子,聽說二姐也有個弟弟,就說服弟弟從家里拿兩只小的送給我。我喜歡至極!當天先放在一只筐里,第二天就和二伯一起搭了個兔窩。從此,我就每天去地里挑它們最愛吃的苦麻子喂它們,沒事就去兔窩前邊看它們,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時不時還給它們稱稱重。很快它們就都長到六七斤重。可惜,不久地震了,把兔窩震塌了,它們跑出來。當時也沒心思管它們,后來就不知跑到哪去了。
提到那時的農(nóng)活不能不提到生產(chǎn)隊。我們這些從農(nóng)村走出來的人,讀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每一年或多或少都在生產(chǎn)隊參加過勞動。對于我來說,在三次高考沒有考上到每一次次復(fù)讀(當時的大中專學生畢業(yè)國家是包分配的,一旦考上就有了鐵飯碗,因此,當時考不上大學復(fù)讀是很普遍的)的間隙,會在隊里參加一兩個月的勞動。特別是在最后一次復(fù)讀之前,曾猶豫還要不要復(fù)讀,在隊里干的時間更長。我在生產(chǎn)隊從事的是一些簡單的農(nóng)活。間苗、除草、牽埫(牽耕地的牲口)、跟車(幫車把式裝車卸車)。在生產(chǎn)隊里的勞動總的說是輕松愉快的!
地震時我和大伯父、二伯父一起住后院的西廂房。
1976年7月27日,也就是地震的前一天,天氣悶熱得很。屋里燥熱,沒有風,外邊也不涼快,讓人坐臥不安!不知幾點躺到炕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入睡比平時晚了很多。
后半夜起一次夜還沒睡沉,就聽到“轟”的一聲巨響!立刻睜開眼看見窗外巨大的閃光照亮了整個視野里的天空;隨著巨響和巨大的閃光,大地先是水平晃動,緊接著是強烈的上下抖動,然后更強烈的東西方向的水平晃動,晃動和抖動交替,頻度和強度越來越高且不間斷……我就隨著一次水平晃動順勢從炕上爬到地下。我大伯和二伯和我同時從炕上爬到地下。這時,屋頂?shù)粝聛碓业娇簧希∥覀內(nèi)俗叱隼镂莸拈T,打算再往外走的時候,發(fā)現(xiàn)外屋的屋頂也已經(jīng)塌下來了,只有里屋的那一扇門沒有倒(后來發(fā)現(xiàn)是門外放著冬季挖菜窖用的一些木棍支撐住了這扇門)。屋頂?shù)娜敳荼贿@扇門支開一條縫,我們扒開這條縫鉆了出去。
在這場地震中,院子里除了前院父母住的三間平房外,全部倒塌。當時在院里居住的人有四人震亡,一人受重傷;我家只有當時住姥姥家的二姐傷勢比較重。我們村是那次地震的重災(zāi)區(qū),院子里這樣的傷亡在村里是比較輕的。原因大概是草房屋頂比較輕,再加上房屋低矮,屋頂落下來的沖力比較小吧。還有就是我父母住的磚混結(jié)構(gòu)的平房沒有倒。震后不久,村里的重傷員被轉(zhuǎn)移到外地治療,不長時間就都痊愈回來了。這場地震姥姥家損失慘重,姥姥、大妗子和一個表弟在地震中陣亡,這對母親的打擊很大,記得她從那時開始吸煙,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情緒才穩(wěn)定下來。
這次地震是我和院里的人們生活的重大轉(zhuǎn)折。地震以后,院里的人們多數(shù)陸續(xù)到外邊蓋簡易房,在幾年時間里又陸續(xù)在外邊蓋新房,原來熱鬧的大院里就剩我們一家和大伯、二伯,我們于1980年和1981年在院里蓋起了南北兩層共六間正房。院子的中間(緊挨原來的居住區(qū)北邊)開通了一條東西方向的道。再后來,2010年村莊平改,那個載滿著我童年無數(shù)的歡樂的大院就徹底消失了!
父母和兩個伯父是對我一生有很大影響的長輩。
父親:從我記事開始,父親就在大隊、生產(chǎn)隊當干部,1975年到1983年當村支部書記。他對家里的事管的不多,尤其是對幾個孩子,基本上是放任的。在工作方面,父親比較務(wù)實,據(jù)說,在挖津唐運河的時候,父親是村里的連長,帶工干活。正趕上三年自然災(zāi)害,吃不飽飯,稍往前搶一點進度,就會有人承受不了,有累死人的。為避免自己的工地累死人,父親在施工中頂著壓力,量力而行。父親成份好,進度慢一點上邊也拿他沒啥辦法。
在家里,父親雖然不管小事,但是,有些事還是管的很嚴的。記得地震以后,我讀高一的時候經(jīng)常不去上課,年底考試五門功課不及格,需要留級。跟母親說不想上學了。父親知道以后堅決不同意!說我性格老實,個子矮沒有力氣,不讀書就沒出路,硬要我繼續(xù)讀書,我只好聽他的。當時正趕上延長半年學制,留級以后讀初三。還好,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考上了一中。后來高考不順利,我?guī)状螐?fù)讀都得到父親的全力支持。父親是好面子的人,我?guī)状胃呖紱]有考上,他的內(nèi)心一定是很痛苦的!一九八三年我考上大學,改變了我人生的方向。那年父親已經(jīng)五十六歲,他在一九八四年11月28日去世!看著我考上大學,或許是他最大的期盼吧!現(xiàn)在想起來,那時的我實在太不懂事了,如果再多用些功,早一點考上大學應(yīng)當也是有可能的。父親去世對于我的打擊很大,原來我就想讀完大學找個工作掙錢孝敬他和母親。他去世了,這個目標就再不能實現(xiàn)了!那時我就想,只有樹立遠大的目標,干成大事,才能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母親:母親是家里的總管。每天要為十來個人做飯(大伯二伯一直跟我們一起吃飯),縫補洗涮,照料孩子,還要抓空侍弄自留地。好在母親干活有基礎(chǔ)。在她十一歲的時候外祖父因病過世,姥姥做豬鬃加工,顧不上地里的活,十幾畝地從種到收就都落在母親一個人身上。家里的這些活難不倒她!母親是急脾氣,幾個孩子誰不聽她吩咐,干活慢,干的不如意,就會挨批評,有時候還會挨掐屁股。我考大學不順利,她的壓力很大。父親去世以后,家里陷入困境,當時只有二姐結(jié)了婚,三姐、妹妹、我和弟弟還都沒有成家。父親在世時,母親主內(nèi),父親主外,這一下家里家外的事都落在母親一人身上,母親的壓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好在大家一起努力挺過來了!如今我們姐弟五個的日子過的都很好,她才逐漸熬出頭來,過上了安穩(wěn)的日子。
大伯:在我七歲的時候弟弟出生,從那以后,我就搬到北院廂房和大伯二伯一起住。我和大伯共用一條褥子,冬天天冷的時候有時就鉆進大伯的被里取暖。這樣一直持續(xù)到地震,總共有六年時間。所以,我和大伯的感情不同一般!他的錢我花著最方便。記得那時大伯一年從隊里分三四十元錢的紅,因為他不怎么擔負家里開支,這些錢還算挺經(jīng)花的。可是我知道他收入多少錢,花了多少錢,還剩多少錢,我要他就給,反而不舍得花。那年月有幾次他帶我去飯店吃飯,都是我竭力阻止他多花錢!可惜大伯1992年過世,那時雖然我和他住對屋,但是當時的條件不算好,只是偶爾吃一回燉豬肉,給他和二伯送過去,別的就沒有沾上我什么光!
二伯:二伯對我的影響主要是在干農(nóng)活方面。二伯干活很講究門道,對跟著他干活的孩子們要求也比較嚴,開始跟他一起干活感覺到有壓力。但是后來,成人以后我基本上能跟得上他的節(jié)奏,挨的批評就越來越少,在只有我們兩人一起干活的時候,偶爾還能得到他的表揚。要不是我最后考上學走出農(nóng)村,相信會從他那里學到齊手的莊稼活手藝。
在母親、姐姐、妹妹和弟弟的眼里,我是個一個心眼的人。如今,回想自己的經(jīng)歷,對于這樣的評價我是很認可的。
小時候孩子們玩的游戲,不管是粘知了,還是豆蜻蜓,開始是大家一起玩,后來別人都不玩了,就剩我一個人,我還在玩。玩的上癮的時候,誰叫吃飯也不回來。中午總是玩的又渴又餓,錯過吃飯時間。
記得大概我三、四歲的時候,剛過完年就把過年壓歲的一塊多錢交給母親保管。從那開始就認上了攢錢。大家買零食吃的時候自己不吃,把省下來的兩三分錢交給母親贊起來。大人每次都勸我別攢錢了,趕緊和大家一起吃。越勸我越不聽。每一次把省下的錢交給母親時都要跟母親核實一下攢下的錢數(shù)。一直攢到那年秋天,攢了三塊二毛四,跟母親核實錢數(shù)時,發(fā)現(xiàn)她只是嗯了一聲,沒怎么在意。我覺得不對勁,就要母親拿出那些錢來看看。母親說給你攢著呢,還用看啥?我說就看一眼!母親知道我不肯罷休,就說實話了,說她沒有那么多錢。我就急了!掏母親的兜,她把兜翻出來果然是空的!我哭了好半天。母親勸我說以后有了錢會還給我。還要我以后別這么死心眼,說大人忙得很,哪記著你那點帳。再說別人都吃零食你不吃,自己多虧!
童年的我是自卑的。上學以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有一些別人沒有的錯誤想法,讓我確信自己是愚鈍的。例如,在我的印象里,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分別是一個正方形,身體的高度是寬度的兩倍(最早的模糊印象可能是在冬季人們穿著厚厚的棉衣的時候形成的。那時我長的矮矮的,仰臉向上觀察大人們的時候的角度顯得人們比較矮)。這樣的記憶雖然模糊,卻很頑固。每天都擺在眼前的事實并不能夠改變當初的記憶。直到若干年以后,大概是在讀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不知那位年輕的女老師從我跟前走過的時候,她修長的體型才使我翻出那最初的記憶,與眼前這個人作比較: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都遠遠不是正方形!從此,改變了我對人的體型的最初記憶。過后我就想,我怎么會有這么錯誤的認識呢?還有一次,一個同學說起他大伯的媳婦的事,我說你大伯還有媳婦?回來跟母親學,母親說你大伯沒有媳婦別人家的大伯也沒有?
與同齡人比較,我開化的比較晚。除了前邊說的我直到上學前還咬舌以外,還有性意識形成的晚。那時候,兒童階段,同齡的男孩和女孩之間幾乎是不在一起玩耍的,男女同學在學校也幾乎沒有什么交流。我的性意識開化的尤其晚,讀七年級的時候聽到大一點的或者同齡的男孩說到男女之間的事,自己都不明白他們?yōu)槭裁匆f那些。直到一九七六年地震,我十三歲的時候?qū)τ谂⒌恼J識還只是一個概念,覺得女孩就是不可以在一起玩的另一類人。用欣賞的眼光觀察異性,在頭腦里形成異性偶像形象還是到了大約十五六歲讀高中的時候。從那時起,開始留意自己認為漂亮的女孩;學著心目中帥氣的男性老師的樣子,把趴在額頭上的頭發(fā)豎起來,露出額頭。從那時起,我才從思想感情到形象一步步走向成熟!
回想自己至今走過的路,一個心眼也并不一定是缺點:不懂權(quán)宜,不知變通,不管其余,不顧后果,當然是缺點。它的另一面不僅不是缺點,而且是成就事業(yè)所需要的:一旦認定的人,認定的事兒,認定的理兒,一輩子不改;愛就一個心眼的愛,愛到底;恨就一個心眼的恨,恨到底;逮著一件上心的事就干到底!
如今,在很多人無利不起早的時候,我卻成了一個書蟲,我用大把的時間來讀書寫作。可能很多人認為這樣做不值得,而我卻要堅持!正是自己一個心眼,逮著一件上心的事就干到底的精神,使我最適合鉆研一門學問:哲學。經(jīng)過三十年的思考,十年寫作,于2014年完成42萬字的原創(chuàng)哲學著作《存在論》,由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堅信自己能夠在這條道路上走的更遠!
關(guān)于金錢與學問的關(guān)系,有很多人提出過學問更加重要的意見。有一種意見認為,有知識和學問的人當然更有能力賺錢。古希臘的一個哲學家就曾通過自己賺大筆的錢來證明這個觀點。這種見解未免讓知識和學問承載了額外的壓力。還有一個學者在回答“為什么總是看到有學問的人跟在有錢人后面,而不是相反”的問題時說:有學問的人知道財富的價值,而有財富的人卻不知道學問的價值。我覺得這樣的回答仍然沒有說出學問的價值究竟在哪里。
還是培根的話讓我覺著更有說服力:“支配知識比支配意志是更高的榮耀,因為支配知識就是支配人的理智、信仰和理解,而這些是人的心理活動中最高的部分,它們能指導(dǎo)意志的活動”“總結(jié)我們關(guān)于知識和學問的尊貴和優(yōu)越的討論,我們認為,知識和學問的價值在于人們最渴望的不朽的延續(xù)……智慧和學問的紀念碑比權(quán)勢的紀念碑或人工的紀念碑要持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