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祎
?
華茲華斯自然詩歌中的矛盾性
羅 祎
【提 要】華茲華斯一生向往自然,主張從自然中獲得感悟,追求靈性。可在他的詩歌中也反映出兩大基本矛盾:自然中美好詩性追求與現實人生的失意不得,詩中美好人性與現實時代社會的黑暗。
【關鍵詞】華茲華斯 詩歌 矛盾 自然 救贖
華茲華斯出生在一個中產階級,8歲母親去世,13歲父親去世,從小成長在蘇格蘭風景秀麗的湖區,湖區的巍峨錦繡風光孕育了他天生滿腔的詩情,從小喜讀古典文獻詩歌又為他對詩歌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華茲華斯以表現自然的美麗與神奇、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聞名于世,詩風清淡樸素、含義雋永,在描寫自然風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托著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維。華茲華斯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他描寫大自然的生花之筆,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尤其是他關于大自然的詩作,至今仍然獨占鰲頭。在《序曲·卷十三》中他又對此加以強調:“人心是惟一的主題,/它存在于與大自然相處的人中/那些最杰出者的胸膛。”“華茲華斯的自然觀既是他的思想觀念,又是他的詩學思想的核心。”[1]
在《湖鄉夕陽》中,他寫道“多令人向往!看著西下的斜陽/如何變幻這片風光的情調和形象/這兒,光影里的山巒,草地和樹林,仿佛在濃霧里消隱。”[2]自然的美讓他心馳神往,陶醉在其中,就連一片光影,每天都可見到的夕陽,湖水在他眼中都是及其可愛的朋友,親人。他主張“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僅從平白的語言中來看,都可見出用語的凝練、簡潔,情感的外露。在《輕舟唱晚》中,他寫道“妙景使年輕詩人陶醉/不知黑暗的即將來臨/他以為風物色彩不退/直至他平靜踏進墳塋/那就讓他沉湎與慰哄/死于憂傷又有甚要緊/誰不愛這般甜蜜的夢/任明日愁思痛苦相侵。”此處,作者以“年輕詩人”自比,“妙景”讓詩人如癡如醉,沉浸其中。可是明知是“黑暗即將來臨”、“風物色彩已退”,他仍舊“平靜的踏進墳塋”,“沉湎與慰哄于這般甜蜜的夢”。在詩人的世界里,現實與自然是相對立的,現實黑暗、殘暴、冰冷,自然親切,甜蜜,夢幻。儼然詩人已將自然上升到一種烏托邦式的精神家園,棲居其中,在現實世界中,華茲華斯少年時期失去父母,被送進劍橋大學學習卻對其課程毫無興趣,畢業之后,以寫詩為生,經濟拮據,生活窘迫。正是因為在生活上過的不盡如人意,華茲華斯才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他從小陪伴著他的湖光山色,草木蟲魚。一切自然的景物,風華在他眼中都蒙上了一層緋色的薄紗,不僅美麗,而且閃閃發亮。于是,自然便成了他的精神歸屬與心靈樂園,在這片凈土上,他可以忘卻現實的煩惱與不盡意。擺脫了繁蕪世俗的枷鎖,在自然的世界里盡情飛翔。
1795年,25歲的華茲華斯離開了都市的喧囂,遷居到英格蘭西北部的湖畔地區,過上了一種淳樸寧靜的田園生活。在這期間,華茲華斯與群山為伴,以湖水作友,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一首首動人的自然美景圖。在他耳熟能詳的作品《水仙花》中,華茲華斯孤獨地游蕩于山間,忽然瞥見山谷的水仙,美麗,輕俏,繁茂。心情也為之歡悅起來。“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歡跳/卻不如這水仙舞得輕俏/詩人遇見這快樂的旅伴/又怎能不感到歡欣雀躍進/我久久凝視--卻未領悟/這景象所給予我的精神至寶”美好的水仙于是成為了詩人快樂的源泉與動因,甚至成為了無上的“精神至寶”。給人啟迪,使人歡欣。在這里有詩人崇尚的自然之美。在詩人看來,這種自然之美可以豐富人的情感,凈化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境界,構筑靈魂的激情。同時,這種自然之美也蘊含著恬靜、樸素、純真和大度,一掃都市生活的喧囂、浮華、世故和冷酷,帶給人類智慧、歡樂、信心和力量。
年輕的華茲華斯曾深受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思想的鼓舞。詩人唱著歌頌革命的歌曲參加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然而雅各賓派的恐怖政治以及拿破侖稱帝讓他的理想幻滅。回到英國的華茲華斯又看到了工業革命對自然的破壞和對人性的異化。大自然是良善、純潔和快樂的精神力量的體現,與詩人心中異化的人類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矛盾是詩人所不能容忍的,苦悶中,他發現,只有回到自然,親近自然才能解救人們被扭曲的心靈,恢復善良的本真。“我知道大自然從來沒有背棄過/愛她的心靈/這是她特殊的恩典/貫穿我們一生的歲月/從歡樂引向歡樂/因為她能夠賦予/我們深藏的心智以活力/留給我們寧靜而優美的印象”。在《延騰寺》中,詩人認為,大自然是崇高而偉大的,能夠帶給我們愛,心智及活力。忘卻現實的苦痛重拾人性的美好。
華茲華斯筆觸下的自然神奇,瑰麗,療愈人心。然而這種美并不是完美無瑕,他是有著深刻矛盾的。可也就是因為這種矛盾的存在,更加促使了詩人尋求解決矛盾的方法,進而再次回歸自然,在自然中得到升華,獲得救贖,找尋屬于他精神樂土的伊甸園。在他眼中,“最微賤的花朵常能給人深刻得眼淚也無法表達的思緒。”
著名詩人兼文學批評家阿諾德曾說過:“時間或許重新給我們帶來歌德的智慧和拜倫的力量;但在歐洲未來的歲月里,何時再找到華茲華斯的魔力?”華茲華斯和他的自然詩歌魔力如斯,如同涓涓清流流淌進枯干,貧瘠的人們的心靈,浸潤人們的靈魂。
參考文獻:
[1]蘇文菁.華茲華斯詩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2](英)華茲華斯(Wordsworth,W.)著,謝耀文譯.華茲華斯抒情詩選[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