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 蕾
高飛的“檢測員”
文_王 蕾
3月15日,雖然天氣陰沉,濮陽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專業員工依然早早出發,奔赴110千伏岳紙線現場,在春檢全面展開前,利用無人機對輸電線路復合絕緣子憎水性帶電測試裝置再次進行試驗。
對于無人機的利用,濮陽公司可謂走在了全省前列。早在2015年年初,濮陽公司便利用自主研發的無人機噴火裝置對輸電線路上所纏繞的風箏、塑料布等異物進行燃燒處理,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業人員的安全系數。難道復合絕緣子憎水性帶電測試裝置又是一項技術革新?帶著好奇,筆者跟隨工作人員來到現場。
據濮陽公司輸電檢修一班班長盛從兵介紹,憎水性試驗是檢測復合絕緣子性能的最主要手段。目前,對復合絕緣子進行憎水性試驗,需要作業人員將桿塔上的復合絕緣子取下,在地面進行,或者登塔后使用絕緣操作桿進行。若在地面進行試驗,則需要對線路局部停電,造成部分企業和居民的經濟損失;若用絕緣操作桿進行試驗,則需要兩個人同時登塔配合工作。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整個過程都特別消耗人力,而且測試效率非常低。采用無人機進行帶電測試,不僅大大提高了檢測的工作效率,消除了現有技術條件下潛在的人員安全隱患,而且也保障了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的穩定有序。
正說著,只見飛行員王勝丹熟練地操作著無人機,到達指定位置后,自動噴水裝置便開始工作,噴水后的樣品照片則通過無人機集成的攝像頭和云臺進行數據發送和保存。在這一過程中,王勝丹根據噴嘴與被測傘裙之間的距離隨時調整無人機飛行狀態,完美地完成了前期測試。最后,工作人員只需將采集到的樣品圖像與標準的憎水性分級圖形進行對比,即可判斷當前樣品的憎水性等級。
“作為這項技術的研發單位,濮陽公司正開展大范圍測試,預計9月將普遍應用,屆時,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會十分明顯。”盛從兵說。

濮陽公司利用無人機對復合絕緣子進行憎水性試驗 弓克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