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霞
火力全開的藝博會,誰將完勝而歸?
文/劉 霞

將要到來的9月份,由CIGE率先開局的藝博會市場,與緊隨其后的影像藝術博覽會、藝術都市、藝術深圳、藝術廣東以平均每周一個的頻率迅速進入了火力全開的戰斗狀態。而這還只是下半年藝博會戰役的預熱,真正的大戰集中在十一月的上海。上海兩大藝博會“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和“ART021”在時間上的完全重疊充滿直接對峙的火藥味,Hi21新銳市集和上海藝博會的同期舉行更是為上海市場“火上加油”,而遠在臺灣的臺北藝博會亦同期撞車將會分流一部分藏家和觀眾,使得11月的藝博會競爭進一步白熱化。這在考驗畫廊實力和決斷能力的同時也在考驗著藝博會自身的吸金能力,無論是主辦方還是參展畫廊,想要在這樣非常集中又快節奏的藝博會中突圍,必須有所選擇且定位精準,而這也意味著藝博會市場將從混沌的野蠻生長階段進入相對穩定的“深耕”階段。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CIGE與藝術北京因為事件原因而來的擂臺賽,剛剛被CIGE大波藝博會浪潮拋在了腦后,馬上要到來的上海又將迎來兩大博覽會在時間上撞車,并且是重疊。2016年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調整了展覽時間,選擇了和ART021相同的11月9日至11月12日。對于這一情況,錯愕的不只ART021,還有一票參展畫廊。非常現實的問題又一次擺在了面前,資源爭奪以及如何選擇?

將相同的問題拋給了這一次的兩位當事人,“西岸”一貫的不接受采訪,而ART021應青藍的回復也頗為淡定:“上海從來沒有出現過兩個博覽會同期的狀況,也很難預測目前有什么明確的優勢,只能說是期待接下來的情況。”不同于過去的那段歷史的是,不同的運營側重點讓兩個藝博會主辦方或許根本并沒有將這種PK帶來的競爭壓力放在眼里,雖然在目前已經公布的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的參展名單中,確實少了一些以往的參與者,而在詢問下他們都無一類外的參加了ART021,但是否是出于自主的選擇便不得而知。畢竟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越來越高冷的“西岸”此次的參展數量只嚴格控制在了30,其中還有一些留給了國際畫廊。

當然,這兩次的藝博會同檔期PK并不可同日而語,而舊戲碼的重演也為我們回看藝博會歷史找到合適的入口。2009年對于內地藝博會市場來說還是混沌的野蠻生長期,本土新生畫廊不斷涌現,需要的是更多的亮相機會,藝博會服務的更多是以畫廊為主的賣方市場,這一點從王一涵和董夢陽對本土畫廊資源的爭奪便可以看出。今天市場的語境下,畫廊和藝博會已經常態化甚至是泛濫了,藏家和潛在客戶的到來才是藝博會的重頭戲。今年上海特別熱鬧的地方就在于上海雙年展的同期舉行,這個大展為上海帶來的將會是國際化的藝術家、策展人、美術機構,任誰都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也正如天線空間王子所言,“藏家一下看兩個博覽會,方便。” 對于藝博會來說,吸引到效客戶前來下單才是最大的勝利,或許沒有贏不贏了的藝博會,只有盈不盈利的畫廊。
對于重要的藝術城市來說,一城同期兩個藝博會來打造城市藝術周也是時下藝博會的常用手法。瑞士巴塞爾同LISTE便是最完美的案例,相對于巴塞爾對參展畫廊的嚴格把控,參加LISTE的畫廊沒有超過“5歲”以上的,藝術家也都在40歲以下。正是這樣的理念使得LISTE成為了以年輕藝術家為中心的最重要的藝博會之一,并且藝術界人士也認可LISTE是最重要的發掘新藝術的藝博會。
同樣的情況還有香港巴塞爾同中心藝術博覽會(Art Central)的關系,在香港藝博會(Art HK)被巴塞爾收購為香港巴塞爾后的去年,Art HK創始團隊很快調整策略重新創辦了Art Central,更寬泛的準入標準,讓其很快便如愿成為了香港巴塞爾之外一個備受關注的衛星藝博會。而從今年的情況來看亦是好評如潮,更有不少去年在香港巴塞爾的畫廊在今年轉去了Art Central。
正如黃燎原所說:“博覽會的存在本身就說明它們有存在的道理,只是不同畫廊選擇不同的博覽會,博覽會也選擇不同的畫廊。” 所以,同期撞車并不可怕,重點是抓住需求的出口。藝術深圳的轉型也正是抓住了這種需求的轉變,去年才剛剛從綜合博覽會轉向專業的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藝術深圳,今年就迎來了參展畫廊數量的激增,從去年33家增長至今年的56家。而他們抓住的正是畫廊對深圳靠近香港所帶來的地緣優勢之下被培養的收藏市場以及還沒有被完全開發的藝術市場的需求。
“大家都說看細節,其實我覺得更應該看大的格局,也就是這個藝博會的雄心壯志和組織者的雄才偉略,有了大格局才有談其他的必要。”這是黃燎原在回答如何選擇博覽會時給出的答案,而“藝博會的雄心壯志和組織者的雄才偉略”也正是藝博會銷售格局的決定因素。就如同王子在列舉參加幾個博覽會原因時提到的那樣:“ART021每年都有很多江浙滬一帶新買家出現,這是比較吸引畫廊參與的地方。”這一點在魔金石空間負責人曲科杰的采訪中更加直接:“藝博會就是一個強有力的公關公司,首先它需要有一個很明確的準入門檻,要有自己的態度與藏家群體,其次才是招展畫廊。”

即便是像白立方這樣的國際大牌畫廊,藝博會依然是畫廊銷售的重要途徑,對于更多的畫廊來說,藝博會的銷售份額甚至可以占到了全年銷售的一半。平臺化提供的銷售,讓很多畫廊對藝博會形成了依賴,而鑒于上半年的藝博會銷售情況來看,這一點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顯的尤為危險。從上半年的藝術北京的銷售經驗來看,超過百萬元作品的成交幾乎不太可能,市場探底幾乎已經接近均價5萬元,很多畫廊反應銷售額更是“只有往年的六、七成的樣子”。這對于畫廊,尤其是外地畫廊來說意味著銷售都不一定能夠持平展位費以及千里迢迢的運輸費,這樣的情況是否會在下半年的上海再現?
關于這一點,很多畫廊還是對上海的市場持有了更多期許,在藝術北京銷售差強人意的現在畫廊,雖然人手和作品都捉襟見肘可依然選擇了“西岸”和ART021全部參加。除了城市的市場大氛圍,我想更多的依然是對藝博會品牌對市場細分和“深耕”的信賴。ART021在今年的展期之內拉來了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同期和ART021在同一個場地展出,高人氣入場率是勢必的事。像卓納等國際畫廊的加盟“西岸”也將會為市場帶來更多國際人氣。
雖然上海這座城市在吸引全球藝術和藏家資源的能力,以及本土市場對藝術品高需求的程度上,都被看好。但在面對下半年琳瑯滿目的六場藝博會的時候,還是讓我們不禁要提出疑問,真的需要這么多藝博會嗎?而面對“西岸”寬敞的展位和ART021優質的客戶,更有畫廊建議兩者合并來資源整合。
而眼界放開闊一些,藝術深圳、藝術廣東、藝術廈門、藝術澳門、藝術南京……甚至還有藝術昆明,按照這種速度幾乎每一座消費水平看起來還不錯的城市,都將會被藝術博覽會占領。這種現象也不只國內,藝術登陸新加坡之后在今年8月份也正式登陸雅加達,將觸角伸入東南亞市場。
而這是否只是博覽會主辦方的一廂情愿?在藝術北京的現場,某韓國小型藝博會向畫廊招商,詢問之下得知銷售均價只有萬元左右,畫廊詫愕,就算售個百十來件,恐怕也不抵遠道而來的成本費用吧。
所以,備戰藝博會,不只是畫廊的事,也是藝博會本身的事。
(文章來源:hi藝術)
